本報記者 張妮

“我國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到75%,總體用種安全是有保障的,風險也是可控的,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種豬也像芯片一樣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進口,正如芯片對手機的重要性一樣,“豬芯片”是當前我國豬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每年進口1萬頭左右原種豬。原種豬質量好不好,直接影響豬的產量及飼料消耗量。“我們現在需要攻關的就是在本土實現對優秀原種的選育。中國有一些本土豬很有特色,有的產種多,有的肉好吃等。育種就是把各種優勢結合起來。”劉永好表示,目前“洋芯片”沒有本土化,“土芯片”又低效瀕危,直接影響我國在非洲豬瘟沖擊后產能恢復過程的質量、速度和效益,也極大地制約我國豬產業發展。
據劉永好介紹,歷史上,我國的養豬業主要依靠廣大農戶,規模相對小,大企業參與育種相對較少。而發達國家多為大企業規模化養殖,經過兩百多年發展,培育出很多世界領先的品種。由于起步晚、育種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等原因,我國養豬業規模化程度遠低于國際水平,并存在育種體系不完善、新技術應用滯后、技術人才短缺、種豬測定基礎薄弱等問題,與中國生豬養殖、消費第一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
為建立真正掌握“豬芯片”核心技術、產學研育繁推融合發展的“中國瘦肉型良種豬”商業化育種體系,劉永好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以下建議:一、盡快出臺“中國種豬”重大項目研發和推廣后補助政策,以“企業先投入、國家補一半”原則鼓勵企業積極投資發展種豬研發等攻關項目;第二,對核心育種場、保種場提供非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種豬場的生物安全和運營能力。“非洲豬瘟”難以在短期內根治,育種場一旦感染將是滅頂之災,因此核心育種場的選址比一般育肥場更嚴、征地面積更大,運營成本也更高。建議加大對國家核心育種場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建設種業產業園;第三,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進行國際合作,“引技”“引智”結合,獎勵跨行業跨國攻關“豬芯片”的緊缺人才。
劉永好表示,新希望計劃在生豬育種領域投資30億元,進行原種的培育和選種。“我們要在未來3年養6000萬頭豬,提升選種的空間”。
在劉永好看來,依托數字化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中國有可能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將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等與育種技術相結合,大大加快育種技術的前進步伐。“通過大數據、豬臉識別,我們能很快知道它是誰,它的母親、爺爺、曾祖是誰,并且知道它跟誰搭配以后效果如何。”據了解,新希望成立專門公司做相關技術攻關,同時在美國的波士頓及中國的多個地區建立研究院。劉永好稱,“豬的育種周期相對較長,但我相信,5年左右,國內自主育種能力逐步達到國際水準是有可能的”。
劉永好認為,解決種源自主問題不意味著就不參與國際合作交流。“我們還是要保持開放合作的心態和觀點。手里有貨,心里不慌,相信中國人能夠端好自己的肉盤子”。▲
環球時報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