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BoF時裝商業評論》3月4日文章,原題:電子商務格局正從5個方面發生變化根據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發布的最新報告,今年中國52%的零售銷售(約2.7萬億美元)將通過網絡渠道完成,從而使中國成為首個電商在總體銷售額中占比超過一半的國家。在中國快速變化的電子商務環境中,各品牌需要了解這些變化:
與速度極快的競爭者賽跑硅谷投資人、互聯網行業分析師馬睿(音)表示,除適應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外,全球品牌還需與擁有強勁數字營銷能力的本土商家競爭。馬以超快時尚品牌SHEIN為例說,盡管該品牌著眼于中國以外的市場,但它代表著一股新潮流:一些中國品牌正利用現有平臺獲得豐富的數據,實現本土供應鏈最優化。
對網絡直播的“清算”短視頻和網絡直播成為2020年的主導性話題。但馬睿表示,“我不認為直播將成為人們未來購物的主要方式”,因為品牌必須為(直播)平臺和帶貨網紅支付高昂傭金,例如快手的抽成是50%左右。未來,店內直播(店員展示自家商品)和短視頻可能更有效且具持續性。
重新思考“低線”城市策略過去,快手等App在城市化相對較低的地方更廣為流行,但如今這種短視頻平臺之間目標用戶的“城鄉差別”已不存在。各主流平臺都已經覆蓋了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普華永道上海合伙人菲爾·賴表示,品牌不應以用戶使用的平臺或者所在城市細分其受眾,而應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交媒體算法。
每一天都是購物節去年,京東“618”和天貓“雙11”這樣的購物節提振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復蘇的信心。越來越多的購物節將繼續重新定義中國由數字引領的購物周期。但更多未必意味著更好,特別是品牌通常要為促銷活動降價或增加營銷預算。對消費者亦是如此。偶爾參與購物節能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培養消費者忠誠度和購買意愿(不通過促銷)才是可持續的策略。
外包,還是不外包?越來越多的品牌將電商渠道拓展到天貓和京東等主要平臺以外,與中國本土合作伙伴合作成為誘人的解決方案。馬睿說,面向商家的第三方軟件公司還有增長空間,后者專注于微信電商,通過小程序營銷。盡管這種方式方便且有效,但將營銷和銷售外包亦有不利之處:本土合作伙伴最終可能比外國品牌自身更了解客戶群體。菲爾·賴說:“品牌需要真正貼近顧客。”▲
(作者ZoeSuen,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1-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