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家筆下的繪畫藝術,一般都會呈現出豐富多元的面貌,這是因為藝術家個體的思維方式、內心情感、生活領悟和精神涵養通過精神個性化的轉述所聚集而成。當觀賞者面對那些藝術家所留下來的畫作時,容易被生動化和形象化的繪畫技巧所吸引,常常滯留在繪畫技法的探究上,并忽視技法背后所蘊藏的精神心理和價值含義。繪畫并不是簡單的表象繪制,而是對事物內部本質的探索,對繪畫內心的追尋以及對獨特精神心理的探究,創作者一般會找尋到適當的繪畫語言對抽象的事物進行表達,繪畫創作和個體思維緊密的連接在一起,是個體將自身獨特的精神心理,借助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在繪畫中追尋自我展現自我。所以,在討論藝術家精神心理和繪畫創作之間關系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精神心理”的理解,有意識地對藝術家的精神心理進行剖析和反思,并在繪畫中展現藝術家的“自我”,促使作品展現出歸屬于“自我”的精神涵養。
關鍵詞:藝術家;獨特精神心理;繪畫創作
繪畫藝術是依托視覺語言揭露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心理過程和精神本質,藝術家們一般通過一些看似十分平常的事物來展示那些被壓制的情感內容,用畫面言語充分表述個體的意識。這些意識是藝術家人生的要素整合。當然,這些要素也促成了藝術家個體獨特的精神世界,并帶有文化奠基和社會沉淀的智慧。藝術家創作手法上的自由,和藝術家所懷有的繪畫視野有關,視野不僅會限制他找尋事物本質的方向,而且會影響他觀察事物特征的過程。繪畫能夠讓創作者有意識地進行信息層面的加工,并完成和外界交流的目標,與此同時,創作者還可以添加大量超越意識的內容,對沒有意識和認知到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創作手法相比,精神和心理的自由表達歸屬于更為深層的境界。而藝術的呈現和藝術家的生活方式以及個人品質息息相關,與其精神心理密不可分。
一、理念綜合闡述
(一)精神
對于藝術家來說,創作時最為順手的方式就是適應自身的心性。從古至今,不管是古典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還是無政府主義,其畫作都反應著創作者的精神世界。他們會在他們生活的世界當中,找尋他們自己傾心的對象,用他們喜歡的形式去表述他們的感受,這屬于精神層面的內容[1]。藝術家在面對畫布時,是相當真誠的,所以,藝術家所呈現出的藝術作品,其中的任何元素都能夠展現藝術家的性格和情感。
客觀世界并不會因為人體而產生,但意識世界卻會因個體的世界而產生,簡單地說,藝術家的精神世界決定著藝術作品的藝術方向,每一個作品都蘊藏著創作者對生活的態度和觀點。類比于“文如其人”的“畫之與我”,實則也歸屬于精神層面的內容,觀賞者能夠透過藝術家所呈現的色彩、線條、明暗、構圖等,感受藝術家的精神內心[2]。
(二)精神心理
在西方現代心理學思想中,精神分析心理學是其中的一個主要流派,它誕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僅是一種治療精神病癥的方法,也是在醫療實踐中,逐步延展成的心理理論。精神分析美學是精神分析心理學擴展至美學和藝術領域的成果。探究者在分析藝術家精神心理時,可以從藝術視角出發進行分析,也是相對比較常見的分析方式。研究者能夠依托“精神分析美學”的角度,透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形象,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心理,觀察藝術家充滿矛盾的精神世界。
二、經典藝術家所呈現出的精神“自我”
(一)埃米莉·卡爾
藝術作品是一種個體的精神產物,在繪制客觀事物時,繪畫者會基于自身的精神理念,加入自我獨特的思考,并借助思考解釋客觀的事物,解析客觀對象的精神特征[3]。埃米莉·卡爾是近代的加拿大作家,她以描繪西海岸印第安人和該地風景而聞名。她的作品風格深受后印象主義畫派以及野獸主義畫派的影響,觀賞者能夠通過她的畫作看出她對“自然風景和文化”的向往以及她對商業性繪畫的厭惡。即埃米莉·卡爾在繪制畫作時,也會依托主觀性的自我獨特心理,描繪客觀性的自然景色,她的藝術作品彰顯了她的精神“自我”,是她的精神產物。
(二)愛德華·蒙克
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版畫復制匠,屬于現代表現主義繪畫的先驅。蒙克的繪畫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在當時哲學和美學思潮影響下,蒙克努力發掘人類心靈中各種情況,表現疾病、死亡、絕望、情愛等主題,所以,蒙克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稱號。愛德華·蒙克通過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的經歷和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一幅畫都強烈地傳達者繪畫者的精神“自我”,在描繪客觀事物時,細節十分的簡練,但情緒無比的夸張,事物逐步成為了展現情緒的載體,即便事物是具象的,但畫作所呈現出的內容,卻有一種震撼精神心理的力量。比如他所繪制的《地獄中的自畫像》,觀賞者能夠透過這幅畫作,看到“世紀末”的景象,既蘊藏著迷途的欲望深淵,又包含著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蒙克作品的表現力量來自于對藝術家精神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蒙克的畫作是用自己的心靈來創作和表現的。
三、從精神分析美學的角度探討精神心理和創作之間的聯系
(一)壓抑與無意識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們的文明可以說是建立在本能的壓抑基礎上。每個人都需要犧牲一部分其人格中的好勝心、領導欲和侵略性和恨意的偏向。”壓抑對文明的踐行,不僅僅依賴于外在的構造,還依賴于人本身的本能構造。一般會在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矛盾中完成。
當一個個體長期處在壓抑的狀態下,其欲求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產生不滿。單從現代畫家的發展歷史來看,此期間因為欲望而展現出來的內部作用,誕生了很多展現丑陋的藝術家,還擁有很多采取諷刺語言靠近現實的哥雅式創作者。這種壓抑的狀態,實則就是藝術家的創作動力,他們會依賴于畫作展現自身的精神世界。像是蒙克的《男和女》、《生與死》,作品雖然以“愛”為主,但作品卻呈現出濃烈的孤單和悲痛,他想通過畫作,來脫離現實世界里對于“愛”的需求,進而展現自身的痛苦、悲傷和寂寥[4]。
就以超現實主義畫派為例,從中就能看到藝術家會因為壓抑的環境,而產生欲求不滿的情緒,進而將這種情緒通過創作表述出來。超現實主義的出現和社會現實相連,和精神分析心理學也有一定的關聯。這場運動,自身就是一場非常良好的藝術革命,它彰顯了人內心和世界之間的關系,超現實主義畫派的藝術家,實則就是把弗洛伊德認為的“壓抑事物”用超乎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段展現了出來。所以,在其作品當中,可以看到藝術家的“欲求不滿”。
壓抑的狀態會推進無意識的表現,依托弗洛伊德的理念進行分析,無意識世界是存在的,且這種意識在人的心理當中是無可知曉的,是不可探索的。對人的生活起著支配的價值。藝術就立足于人的無意識基礎上,所以的審美和藝術都會在壓抑的環境下和無意識的表達下獲取升華式的滿足。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會被人壓抑的本質特性和童年體驗所限制,而榮格認為人的道德是非能夠在無意識的范圍中找到根源,那里包裹著恨意和情感欲望,還有愛意和創造性以及真理,且這些被包裹著的認知和感受,都會遭受到人本體的壓抑。所以,無意識更偏向于人的主觀情感,這種無意識和需求,會促使藝術家出現豐富的藝術言語和特殊的象征價值。
(二)幻想和不正常
根據《精神分析引論》中所說的話,幻想能夠回歸現實,而藝術就是搭建幻想和現實之間的橋梁。藝術家一般會有無限探索內心世界的偏向,這和神經病人的探索并沒有太大的差距。藝術家會基于本能的需求和欲望,渴求名譽、權力、財產和愛,但他們大都缺乏滿足自身這些欲望的客觀手段。所以,他們就會逐步遠離現實生活,產生幻想中的世界,并通過藝術進行幻想上的轉移。像是古代的畫家“加斯格”、“鮑西”等等,他們的繪畫作品一般都和幻想有一定的聯系。又比如近代作家“安索爾”、“克利”等等,這些畫家大多歸屬于超現實主義流派和維也納分離流派,其繪畫作品大都采取了獨特的形式,展現人體和幻想之間的聯系,誕生出了一大批遠離現實世界的幻想作品內容。
如同基·弗洛安威德曼所說,在虛構幻想層面,藝術家和夢想家和神經癥病人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但藝術家和他們的表現上又有一定的區別。不管怎樣,藝術家在表現方式上,并不會參觀和依照現實場景,相反的是,他們會在虛構的框架中,無限表述自己的內心世界,和神經癥病人的區別在于,病人會深陷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中,藝術家則能夠透過藝術作品進行內心世界的轉移。
不正常和正常之間,并沒有一條十分明確的界限,又因個人病理和時代病理的發展,這種界限變得更加模糊了。蒙克在繪制《吶喊》和《悲傷》等藝術作品時,因為自己的精神病,被送至精神病院無數次。亨利是二十世紀初的樸素畫家,他的作品,以殘缺者最為出名。他的內心十分純良,即便到了六十歲,其心智似乎還像小孩一般,依托常規的標準來分析的話,他是一個智力低下的患者群體,但他畫作中所呈現的稚嫩,卻為之后的繪畫運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格賓也是一個藝術家,幻覺、妄想伴隨著他的一生,可他的作品卻具備深厚的改革推進價值。不管是畫家蒙克還是畫家格賓,他們在精神病發作時期所創作出的藝術畫作,實則都切實展現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恐懼映照,以及他們想要回歸現實和健康的渴望,對于觀賞者來說,他們的作品直擊心靈深處,其感染力也十分的強烈。
結束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刻”或者是其他藝術,其呈現目的都不單單限制在裝飾的美化上和對象的構圖上,而是取決于藝術家的內在精神世界,他們會將自己內心的事物,依托創造性的構圖和色彩以及技巧表現出來,并將其投入到形式之中,把畫布當做精神內心的表達載體,使構圖和形式變成精神和情感的對等物品,以此慰藉藝術家的內心。所以,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和本能精神相關的表達形式,是人在碰觸和溝通的過程里,所產生的一系列精神物品。
參考文獻:
[1]董欣.主題性繪畫創作與個人藝術語言的共生[J].藝術家,2021(10):19.
[2]王雅秋子.畫中窺世[D].四川美術學院,2020.
[3]楊雨婷.畫之于我[D].云南藝術學院,2021.
[4]胡瑞芹.以蒙克為例試析精神狀態對作畫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1(24):58-59.
作者簡介:夏伊喬,出生年月:1989年6月,籍貫:江蘇省泰州市,民族:漢族,學歷:博士在讀,職稱: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