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楠
1調查設計
近年,高校志愿服務得到蓬勃發展,成為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同時在青年志愿服務整體格局上,對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教育現代化建設及社會發展都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但由于高校在志愿服務活動方面還處于發展初期,在實施開展形式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還面臨一些問題,為了能更直接全面了解志愿服務開展情況,結合相關理論制作一份調查問卷。該問卷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級、角色,第二部分為三個維度,從學生參與活動前的招募、培訓;活動中的管理包括指導服務、反思情況及活動后的分享總結、獎勵提升等角度進行問卷設置,同時涵蓋學生對學校組織志愿服務的滿意度、與專業聯系度及學生的能力提升進行調查。
根據上述角度并與社工老師進行可行性討論,初步編制出關于志愿服務開展情況的調查問卷,并隨機對20名學生進行初試,結合反饋情況進行再次修改。調查問卷詳見附錄A附件。
2樣本信息
自2019年6月開始,依據學校所處區域不同,從陜西省西安市區隨機選取一所高校A,和從縣級市隨機抽取高校B,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問卷發放前,分別和兩所學校的老師和學生進行溝通,講明問卷的目的和意義,希望的到他們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感謝這兩所學校的師生,本次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388份,有效問卷375份,有效回收率為93.75%,調查結束后,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本次問卷調查對象為陜西A高校192名學生和陜西B高校183名學生,涉及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根據問卷的基礎信息部分調查結果,問卷樣本的年級分布為:一年級159人,占42.4%;二年級135人,占36%;三年級81人,占21.6%,性別項:男生246人,占65.6%;女生129人,占34.4%。樣本中其中擔任班級或社團干部54人,占14.4%,普通學生321,占85.6%。由此可見,參與本次調查活動的學生在性別、年級及學校角色三個維度上分布較均衡,調查所得數據涉及范圍較全面,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以作為本論題研究重要參數。
3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
3.1志愿服務活動前缺少專業匹配
在問卷關于“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豐富程度”時,有258人選擇“一般豐富”占68.9%,選擇“不豐富”41人,占10.9%,選擇“比較豐富”65人,占17.3%,“非常豐富”有11人,占2.9%,此題調查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豐富程度不高,部分的學生對學校組織的志愿活動的豐富性還有很大的期待。學校所涉專業較多,多為技術性專業,但志愿服務活動常常是清掃清潔、搬運物資等較單一,往往學生會產生自己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就是無薪出賣勞動力的認知,活動內容的單一也會導致學生對社會不能多領域的接觸,對社會認知也不能多角度。
問題關于“志愿服務活動與所學專業關聯程度”中可以看出,有177人選擇“聯系較少”,占46.9%,有78人選擇“沒有密切”占21%,由此可見,絕大部分的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與志愿者的專業相關度較低,活動內容是活動的載體,是活動目標的實現途徑,而高校開設的專業課程較多,多是技能性課程,學生所學內容與志愿服務活動內容相結合比較少,不能滿足學生的學業發展需要。
3.2志愿服務活動前缺少系統培訓
在問卷關于學校志愿服務開展前期培訓的情況中,我們設置了培訓頻率、培訓內容情況及志愿者本身自己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項目內容是否了解的問題調查,通過數據比對,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在投入到服務之前,自己對項目也只是大體了解,雖能知道大體做什么,但在深入思考,怎么做可以效果更優等方面沒有進步思考。在培訓頻率數據中,選擇“很少”和“沒有”共占29%,選擇“偶爾”占59%,說明學校在活動前對學生相關指導的培訓較少,在關于培訓內容方面的調查中,“比較全面”和“一般全面”占比較大,說明學校在有意識開展服務前培訓時,都能較全面的進行指導,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部分學校對服務前培訓還是比較重視的。
3.3志愿服務活動中缺少興趣吸引
在關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頻率調查中,關于“你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頻率”問題中,選擇“經常參加”的占51%,選擇“偶爾參加”的占33%,我們可以看出志愿服務活動基本上學生全覆蓋,只要學校提供志愿服務活動的機會,學生們基本都能較高頻率的參加,這也反應出志愿服務在學生社會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
結合第7題“影響你參加志愿服務頻率的原因”多選題,調查可以看出(見圖7),在問卷所涉及的六個影響因素中,選擇選項“活動吸引力”、“對自我提升大小”、“對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集中這三項都是90%以上,“學校統一協調安排”的影響也較大。綜合可以看出,影響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主要原因集中在活動是否符合學生的興趣,對自身的能力提升方面,并且大部分的學生渴望通過自己的服務,對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志愿服務學生大部分都是愿意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3.4志愿服務活動中缺少教育督導
第13題關于“在你參加學校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老師進行服務指導的頻率”時,有56人選擇“經常”,占14.9%,選項“偶爾”有281人,占74.9%,我們可以看出在平時志愿服務過程中大部分的活動中教師偶爾參與服務指導,教師在準備初期對學生的安全等常規性的教育比較重視,但在實際活動開展中,不能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對學生活動中的表現沒有進行關注,對問題也缺少相應的引導。
3.5志愿服務活動后缺少相互評價
關于志愿服務活動后的調查問題一共涉及兩個題目,其中第15題是調查關于老師是否在志愿服務活動結束后組織學生們進行總結及分享,在選項“經常”有41人,占10.9%,選項“偶爾”占76%,選項“沒有”占“13.1%”,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在參加完志愿服務活動后,學校對后續的總結和分享活動較不充分,進行的反思也比較少,這就容易造成開始轟轟烈烈,結束時偃旗息鼓,教育的載體的效果沒有得到一進步的提升。這也為我們今后志愿服務的開展在組織方面提供了改進角度,而服務-學習的理念則對活動后期的反思及分享提供了提升改進的思路。
3.6志愿服務活動后缺少分享激勵
第16題關于“學校對志愿服務進行獎勵的方式有哪些”(多選)經統計,可以看出,學生在學校參加志愿服務大部分都能得到學分或者獲得證書,但在榜樣樹立,文化氛圍營造方面重視程度較低,同時接受服務方給與的反饋較少,在學校的志愿服務的獎勵分享環節需要得到改善。
4.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通過志愿服務的問卷調查,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現狀情況可以看出,目前存在的問題成因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
4.1個人方面
4.1.1對志愿服務認識不足
通過數據比對,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的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內涵是有所了解的,但了解程度不太高,55%的學生選擇“一般了解”同時仍有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沒有基本的了解,可見志愿服務活動教育的普及度不夠高或者普及效果還有需要提升空間。同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對志愿服務的內涵認識不夠全面,往往認為志愿服務就是利他,不能正確認識志愿服務與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這也就導致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不足,主動參與度較低。
4.1.2專業技能不高
在平時的志愿服務活動中,專業技能不夠凸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較差,較多的關注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但在在實際生活場景中的應用缺少相應的融合。同時職業認同感的培養缺少,我們重視傳授知識,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對學生的職業規劃、職業情感等方面的培養,忽視了學生情感需要、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
4.1.3團隊協作欠缺
高校學生在此階段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缺少較全面自我認知、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在與他人合作中缺少一定的協調配合能力,而老師在平時的班級管理和校園活動中缺少有意識的積極引導,對搭臺補位、樂于奉獻等團隊合作精神引導較少,導致學生團隊合作、人際交往等社會適應性較低。
4.2學校方面
4.2.1重視程度不高
通過問卷調查的數據,結合數據比對可以看出學生的志愿服務中與專業結合的較少,使得學生在參與服務的同時職業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能力提升方面較差,同時也可以看出學校在組織志愿服務時,還存在形式化,活動多流于表面,往往是因為自上而下的活動安排而組織進行,沒有進步深挖志愿服務的德育功能,對志愿服務活動中育人的深刻內涵挖掘不深,導致在活動內容選擇、師資培訓、資金支持、后勤保障等方面投入較少,這樣導致志愿服務不能持續性的開展,同時育人效果不能產生持續性。
4.2.2組織規劃缺少
在本文的調查中,活動前的準備、活動中的教育引導和活動后的評價與分享都存在較多問題。可以看出,目前學校在志愿服務活動開展中缺少組織系統的規劃。通過問卷數據分析,學生服務與專業結合度低,服務成就感低,崗位匹配不精準,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普遍社會經驗較少,在活動前的培訓,是學生初步了解服務內容,所需技能和預判性準備的重要途徑,同時,在活動中,缺少過程的反思和引導,錯過了實踐中的教育環節,讓具有意義的事情缺少了意義。在活動結束后,對服務活動的評價與分享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但往往由于學校在組織方面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管理,也導致整體服務質量不高,學生服務過程中收獲甚微,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健康開展帶來不利影響。
4.2.3評價體系不完善
在實際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中,重視結果性評價,而缺乏成長性評價和增能性評價,這也導致了,在對志愿者過分關注結果而忽視了過程,和在這個過程中志愿者自身的提升,個體的成長被忽視,學生的參與感、成就感降低,對以后志愿服務的支持度較低。
4.3社會方面
4.3.1社會保障缺乏
在調查訪談中發現,在活動經費方面給與的支持較少,同時,學生在志愿服務期間,有的根本沒有辦理相關的保險,有的辦理保險,但由于沒有專門政策性規定,社會組織方一般都是短期旅游險,缺少國家指導性和規范性法律要求。同時在實際活動開展中統一服飾的配發、基本工作防護及交通等方面往往也存在缺少相關保障。
4.3.2社會認可度低
學生所參加的志愿服務多是校內或者基礎勞動性的服務居多,由于社會上對學生的整體認可度低,缺少信任,通常提供的志愿服務崗位比較基礎,同時對學生的付出不能給與公平的評價,這也導致學生再整個過程中主體地位模糊,學生對社會的初印象并不友好,不利于學生社會情感與責任的培養。同時,這也再次說明社會和學校雙方需要溝通,協同育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社會合格公民應具有基本的創新品質和社會實踐能力,而這兩點僅僅依靠學校的課堂學習還不夠,需要依賴社會的學習背景和資源,創設實踐情景,引導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并模仿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通過本次對目前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分析,為今后相關課題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礎和解決思路。
本論文依托項目:
1、西安翻譯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雙一流背景下陜西民辦高校青年志愿服務課程化對提升實踐育人策略研究”》(項目編號:J20B52);
2、西安翻譯學院科研項目《基于服務學習理念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1B23)。
作者簡介:
陳曉楠(1983.11-)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研究生,教育碩士,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任西安翻譯學院輔導員兼黨支部書記,西安翻譯學院詠安工作室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