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古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而近年來,我國文物保護方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比如:文物造假等。在此背景下,我國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比如:人才培養等,實現文物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文章重點分析考古文物保護與管理的問題與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物考古;保護與管理;文物流失
文物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但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考古文物正處在岌岌可危的狀態之下。我國應進一步加大考古文物保護力度,充分發揮文物的現代價值。此外,文物對經濟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意義。基于此,文章重點對考古文物保護問題域對策進行討論,旨在推進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加強考古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文物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此,文物保護部門需要認識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與此同時,國家層面需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嚴厲打擊破壞考古文物的人。相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保護文物的責任,并注重考古文物保護的宣傳,讓大眾意識到文物保護的意義。部分考古文物由于年代太久,所以文物的破壞問題比較突出,還有一些文物瀕臨消失。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考古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提升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的有效性。
二、考古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客觀因素引發的文物保護問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主要困境是人才不足,相關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比較弱,且過于重視經濟利益,導致自身對文物保護的認知缺失。這一現象在經濟發展水平偏低的地方更為顯著。由于缺少足夠的資金保障,導致考古文物保護工作面臨著較為嚴重的發展困境。現階段,部分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此外,還有一部分考古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人員年齡比較大,雖然他們的經驗非常豐富,但是專業理論知識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文物保護工作開展。
(二)考古文物流失問題嚴重
受到一些歷史因素的影響,我國有很多的文物流失到國外。與此同時,立法的缺失更是加劇了文物的走私行為。從保護與管理的層面來講,這不僅讓文物資源減少,還使文物保護的難度更高。
(三)歷史文物破壞相對嚴重
現階段,部分考古文物保護與管理部門人員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知程度不足,而且也并未積極主動地參與文物保護工作。除此之外,社會上部分企業過于關于片面的經濟效益,存在私自改造文物聚集區建筑的現象,最終對文物古跡造成了破壞。我國在考古文物保護方面的經費撥款相對較少,導致考古文物保護與管理資金短缺,進而讓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面臨著技術與資金等方面的問題。
(四)文物造假問題屢禁不止
現階段,我國尚未出臺考古文物保護制度,導致相關管理工作的開展受到了阻礙。除此之外,我國文物市場有大量的贗品,市場文物品質良莠不齊。文物鑒定缺乏規范的標準,導致文物鑒定市場缺乏良好風氣。由于文物保護與管理秩序受到破壞,最終對考古文物工作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五)歷史古跡修復重建盛行
結合目前的情況來看,歷史古跡修復越來越常見,在很多文物的修復工作中,未能夠合理的應用現代化的修復手段與修復技術,導致文物原有的歷史感與美感受到了破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文物保護工作難度。
(六)突發事件引發的文物保護問題
一些突發事件的產生,都會使考古文物面臨著損失風險。考古文物面臨著火災隱患的主要原因是考古文物保護機構的建筑,部分考古文物保護機構建筑的消防工作缺失,極易出現火災事故。除此之外,考古文物保護機構中部分文物具有易燃性,在出現明火的情況下,便可能會出現火災事故。如果未能夠進行及時的滅火,將會導致考古文物保護機構面臨著巨大的損失。社會治安事件主要指的是考古文物保護機構人流量比較大,容易出現踩踏事故,進而造成文物受到損壞。這種人為性的突發事件,所帶來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
三、考古文物保護的時代意義
考古文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它見證了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歷程。由于考古文物的不可再生性與不可復原性等特點,所以對其進行保護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考古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一般情況下,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的目標就是最大程度的避免文物損壞,進而便于后續對文物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的挖掘。由于考古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加強對考古文物的保護更為重要。
(二)發掘遺址的不可復原性
考古工作要注意保護文物和遺址,這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那么想要復原的可能性基本為0。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考古遺址,例如:樓蘭遺址,一般是不可以再次進行復原的。與之相似的遺址還有很多,仍需要考學專家進行研究與處理。
(三)出土遺物的不可替代性
我國北京地區出土的人類頭蓋骨化石,對考古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是任何一種化石都不能取代的。這種文物具有非常顯著的不可替代性,通過研究這種文物,可以更好地證明原始人類的存在。因此,考古工作中必須要注意這種文物的保護。
四、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的措施
(一)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
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相對比較復雜,由于文物所具有的珍貴性和不可再生性,導致文物保護工作難度明顯增加。不管是文物的保護,還是文物的修復,都需要足夠的資金保障,才能夠確保文物保護工作得到有效地落實。各地方政府部門要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保證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文物保護投資收益比較少,因而政府的資金投入少,阻礙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對此,文物保護機構要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為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提供資金練保障。現階段,人們比較追求精神享受,文物保護機構應結合自身的特征,積極與當地旅游業進行融合,能夠為文物保護機構獲得外部資金保障,實現資金的自主供給。
(二)加大文物人才建設力度
對于任何一個領域來講,人才都是重要的資源保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文物修復能力和專業的文物保護能力,可以快速適應考古文物保護工作。對此,考古文物保護機構在篩選人才過程中,應注意應聘人員的專業性。為了吸引更多的專業性文物保護人才,考古文物保護機構的管理人員應拓寬人才招聘渠道,可以采取傳統招聘渠道與互聯網招聘渠道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公開招聘,吸引高質量的文物保護與文物修復綜合性人才。與此同時,考古文物保護機構還需要對當前的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在區域內部,考古文物保護機構要形成有效的內部溝通渠道,為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溝通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創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確保考古文物保護機構工作人員能夠在工作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水平。重視對青年員工的培養,為考古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堅實的人才儲備
(三)落實文物館藏品管理
考古保護機構藏品的有效管理,是確保文物保護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保存環境能夠更好地保護考古文物,因此,考古保護機構要做好硬件設施的建設,努力為文物保護創建出一個良好的保存環境。近年來,我國各地區考古文物數量在逐步增加,考古保護機構方面要擴大面積。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考古保護機構要積極利用大數據和云平臺,實現網絡上整理文物數據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網絡的應用,可以精確化的呈現出考古文物信息。
對此,工作人員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結合考古文物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詳細的分類整理,進而讓文物保護工作效率更高。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技術應用于文物保護工作中是必然趨勢,不但能夠提升查詢的便捷性,還可以為文物研究提供相應的支持。
(四)鼓勵大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保護工作不只是考古保護機構的職責,還需要社會大眾積極配合。比如,在某一地區考古保護機構突然出現治安事故,由于游客踩踏造成文物損壞。在一定程度上,這能夠體現出考古保護機構文物保護工作需要全民參與和配合,能夠增強大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認識。當突發治安事件時,大眾能夠快速保持冷靜,并聽從考古保護機構工作人員的指揮,注意自身與文物之間的距離,最大程度地避免文物損失。因此,考古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利用多種方式把文物保護意義和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提升大眾對文物保護工作的參與度
(五)結合實際制定考古文物保護制度
文物保護的規范化,是考古保護機構工作的重點內容。在考古保護機構建設的初期,就必須要對管理制度進行完善,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各項保護工作能夠得到有效的落實。與此同時,伴隨著考古保護機構文物數量逐步增多,我國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制定出更為完善的制度,確保各項工作的有序推進。
在文物保護工作中,針對一些具體的整理和歸檔工作,文物保護人員要重視工作流程盡可能避免出現管理混亂的問題。在新時期,我國已經對考古保護機構修復工作標準進行了完善,各地方考古保護機構應設計出與修復標準相一致的文物修復管理制度,確保文物保護工作能夠與時俱進。在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要注重信息技術,在文物保護中的運用,進一步推進文物保護工作的信息化建設。
(六)制定出完善的考古文物保護法律條例
現階段,我國應在立法方面進一步完善與明確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等,同時也應該劃定出清晰地操作細節與責任主體。加快建立出健全的法律條例,并以此為依據規范考古工作者的思想與行為,只有這樣,才可以有力的保障文物保護的科學性與有序性。除此之外,國家層面需要利用法律條例,加大文物保護的法制化建設力度,避免任何人因為任何原因做出的各種違背考古文物保護的行為。加強對制度的完善,可以為考古文物保護提供有力的保障。
(七)加強我國考古文物有關的環境建設
為了更好地保護考古文物,需要進一步完善考古文物保護法律的建設,同時要優化法規體系,為考古文物的保護工作營造出良好的環境。針對盜取文物的行為,要給予最大的打擊力度,針對破壞文物的行為,要給予嚴重的處罰。加大投資力度,確保文物保護工作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而保障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設立專門的監督管理部門,積極學習世界上的一些先進技術手段,保證考古文物保護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情況下,考古文物保護機構應把握好機遇,總結文物保護工作的經驗,認識到考古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手段,處理文物保護工作中的一些常見問題。實施文物保護應急預案,加大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加大文物人才建設力度,鼓勵大眾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結合實際制定考古文物保護制度,制定出完善的考古文物保護法律條例,能夠為文物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思渝,楊佳帆,王藝霏,劉天歌,劉保山.地下文物保護與部門間合作——以《北京市地下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為例的實證分析[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0,5(07):55-63.
[2]曹鳳,安磊,張治國,鄧啟江.海洋文化遺產文物保護規劃編制方法初探——以《甘泉島遺址保護規劃》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20,5(06):79-88.
[3]王述全.考古文物的化工修復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的應用——《工業化學》[J].塑料工業,2020,48(11):187-188.
作者簡介:王明景,出生年月:1972-03-0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河南省南陽市,職稱:館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文物考古發掘。
212250118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