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思慧 邢永軍
摘要:本文中從城鄉規劃設計的角度進行分析探討現行城鄉規劃法律法規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優化思考,旨在為我國未來的城鄉規劃設計工作提供幫助與參考。
關鍵詞:城鄉規劃;設計實踐;法律法規;體系建設
一、城市規劃法律法規內涵
城鄉規劃是兼具全面性、復雜性、公益性的重要工作,對引導城市有序建設意義非凡,規劃編制中涉及到經濟、文化、政治以及人民的生活等方方面面,具有調控城市空間、引導城市生產等重要作用。城市規劃法律法規的建立完善,是城市規劃工作科學推進運作的基石。城市規劃法律法規屬于我國的行政法規范疇,隨著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以及城市建設投資渠道趨向多元化和多層次化轉變,現代城市環境中的利益分配呈現日趨復雜的特點[1]。而城市建設中公共利益受到相關工作人員的廣泛關注,在建設過程中與我國的政府部門和開發商甚至市民都形成了較為復雜的利益結構,這也就需要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管理約束,協調其間存在的利益沖突,促使規劃建設合理進行,正向引導城市的綜合發展。
而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整體來說不完善,目前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在運行過程中存在著體系龐雜、缺少地區差異性考慮的問題,其中的空白點較多,并且法規的連續性較差,進行管理時難度較大,在遇到違法現象時,存在處罰不到位的情況。隨著我國城市規劃事業的日新月異,相關工作人員需要了解目前法律法規中存在的問題并推進其優化完善。20世紀70年代左右,我國針對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和建設,并且在近年來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各項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根據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系對城市規劃法律法規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隨著城鄉規劃的完善和城市化建設的加快,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的社會關系變得十分復雜,而以往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中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引起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
二、國家法律法規對于地區的差異性考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和城市在發展時,存在較大的自然環境差異,并且其經濟環境也存在差異。在進行法律法規的建設時,全國性的法規也不可一概而論,應當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特點和細節作出相應的調整,尤其是在進行量化指標的設置是更加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才能保障法律法規在各個地區的推行有效。
按照我國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中,針對住宅建筑日照標準的規定來進行分析,我國的哈爾濱屬于I氣候區的大城市其日照標準是大寒日滿窗日照兩小時,而我國的昆明則處于V氣候區,所以其日照標準按要求進行調整是冬至日,滿窗日照大約為一小時。以建筑長寬比分別為200米×15米和50米X15米,高度為高度為18.18米的6層建筑為例,如果想要達到以上的日照標準,哈爾濱的正面日照間距需至少控制在39.18米,而正面日照的間距系數約為2.15,而昆明的正面日照間距為19.13米,正面日照間距系數為1.05米[2]。針對兩個城市進行對照分析,可以發現昆明的單位,用地面積上的可見建筑面積相較于哈爾濱來說明顯更大,所以由此可以進行判斷,如果人均居住面積相等,并且兩座城市的人口規模相同,哈爾濱。所需要的城市建設用地甚至可以達到昆明的兩倍以上。同樣,如果某兩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處于同一氣候區域,但在建設時若選擇同樣的日照標準,則會受到日照間距和南北環境差異的影響。但目前我國在進行用地規劃和建設時,雖然針對同級別城市的人均建設用地標準采用同一指標和允許調整幅度,但并沒有針對南北地區和不同地貌環境加以考量,但也不可能針對不同城市采用不同的建設用地標準,這也就直接導致城市規劃法律法規的實行存在問題。
以以上標準為例,針對我國的建設環境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我國大部分城市的規劃法規對于地區的考量存在局限性,而針對這一狀況各個地區根據當地行政區域的具體狀況進行分析,需要制定并頒布在本行政區域內所實行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不僅針對性較強并且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但地方性法規在制定時存在一定的難度,這一制定的內容只能是在我國國家法律法規所允許的范圍內,并且還需要針對國家法律法規的空白點進行彌補,故而地方法律法規在實行時難度較大,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
三、不同法律法規存在的矛盾
在進行法律法規的建設時,不同環境和立場的存在都會導致不同問題的發生,在進行管理時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目前我國新建的諸多小區都有關于居住區停車場的配置標準。居民汽車的停車率不應該小于10%,高級住宅中的停車比例應該達到100%,而通常情況下,一般住宅的停車比例需達到30%,一般住宅對于停車場的配置要求的更加細致,并且還需要根據其他配套建筑建立對應的停車場。這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停車問題進行優化,但不同城市存在的停車問題有所不同,不同的法律法規共同存在會導致互相之間管理出現雙重標準而無法進行定性的分析。
再例如我國的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中,明確確認了我國的城市建設中綠地面積不可低于20%,而產生有害氣體和污染的工廠周圍的綠地率不可低于30%,并且還需按要求設置至少長50米的防護林帶。但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中規定工業企業內部原則上不可安排綠地,但由于生產工藝等特殊要求的影響需要安排綠地時,綠地率不可超過20%[3]。從第1項法律法規來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重點在于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提高城市的綠地面積。但第2項法律法規則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地的利用強度,進而達到節約土資源的效果,但這樣的矛盾對于城市的規劃和編制管理工作來說,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4]。
四、建議與優化
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發現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體系的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所以需要針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完善,這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并且在建設時也必然涉及到動態的變化。在進行工作時,相關部門應該成立完整的管理機構,并且根據不同的城市的特點建立對應的法律法規[5]。通用制的管理可以由國家進行調控,而個性化的法律法規,則可具體根據當地的城市環境作出調整,中央統一領導和部署,不同地級政府對其進行管理能夠保障,在不同的環境中法律法規的建設更加互適。使我國整體社會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系統,一方面能夠解決城市上的問題,另一方面城市的開發與建設與其他行業的發展能夠形成融合。違法行為會極大地影響城市規劃設立開展,所以在進行管理是不可單純應用行政處罰的方式進行處理,而是需要根據其情節嚴重程度納入刑法范疇,進而保障我國的城市規劃工作順利開展。
總結
目前來說,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體系較為復雜,且處于動態調整的過程狀態,新的科技手段應接不暇,新的城市建設項目從未間斷,這就需要我國的城市規劃法律法規體系建設與我國城市建設的方向和步伐齊頭并進,只有這樣才能夠在城市建設的進程中獲得良好的效果。立法人員、執法人員及城鄉規劃工作人員應當了解城市規劃法律法規中存在的問題并建立對應的管理體系,尤其是在進行責任人的設置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建設需求做出調整。
參考文獻
[1]吳立剛.城鄉規劃法律制度建設和實施研究——以天津市為例[D] .天津師范大學,2017
[2]楊永康,王錚愾,馬仲坤. 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在浙江省風景名勝區規劃中的發展及實踐[J]. 中國園林,2020,36(S2):8-12.
[3]蔣晶容. 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J]. 江西建材,2019,(06):99-100.
[4]張萍. 中國城市規劃法的價值研究[D] .同濟大學,2003.
[5]高小慧. 對我國《城鄉規劃法》實施障礙的討論[J]. 法治與社會,2011(12):219.
284850118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