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瓊坤
摘要: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逐漸加快,原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和環境受到極大的改變和破壞,尤其是在去農村化的社會形勢下,越來越多的鄉土文化被消除,更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毀滅性破壞。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鄉土文化的內在價值進行重構,并結合城鎮化的異態共存的形勢,采取針對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法。本文主要對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的危機與挑戰,以及其具體的保護路徑,旨在進一步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實現兩者的共生共存。
關鍵詞:城鎮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路徑
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在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和空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壞和毀滅,因此如何對城鎮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進行有效性協調與平衡,是當前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重點關注問題。在城鎮化規劃中注重非遺保護維度,同時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重視城鎮化視角,實現兩者的互動共融。
一、城鎮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挑戰
城鎮化發展背景下,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人口逐漸聚集,更多的鄉村土地、房屋等被改造和拆遷,鄉村人口越來越向城鎮聚集,這種現象對傳統鄉土文化的生存空間與載體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如非遺地理空間、存續載體、歷史根基備破壞。[1]這種破壞性導致非遺存在的載體不復存在,把人們對非遺文化的記憶進行掏空式侵蝕,逐漸對其遺忘;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遷移,人口流動性大,也對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概率造成了極大的稀釋,人們逐漸淡忘民間信仰、文化自信和群體認同等。在城鎮化進程中非遺等傳統文化的消失逐漸成為一個普遍性現象。因此,結合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加大對非遺的保護力度勢在必行。
二、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路徑
(一)對非遺進行異質化保護
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要導致其城鎮化水平往往會處于不同的階段,引起城鎮化異態共存的現狀。[2]基于此,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對不同區域的非遺采取異質化的保護措施。針對一些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往往會在本土非遺基礎上,自覺發起民間保護形勢,實現非遺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的融合滲透,如發展廟會經濟、開展多樣化的民俗活動等。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區域,可以開發非遺外價值、啟蒙內價值等途徑,對非遺保護以及當地經濟的發展進行適當的干預性引導,讓當地居民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使其自覺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去。
(二)開展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在城鎮化進程中,不同類型的非遺對城鎮化的適應性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因此也造成了不同的發展命運。[3]例如在鄉村民俗中存在很多堅固的成分,往往會隨著城鎮化進程而得到新的發展,被城市公共文化所認同和融合,并以不同形式的節慶、賽事等文化活動形式在城鎮化傳承與發展。但是也有很多非遺類型難以適應城鎮化的新環境,容易被集體遺忘直至消亡,如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民間非遺文學等。基于此,要結合不同類型的非遺,采取適應性與特殊性的保護措施。
(三)重新評估鄉土文化價值
傳統鄉土文化在傳承發展中,一旦遇到外部環境的剛性限制后,往往會結合其自身發展規律,進行內在的精細化與復雜化發展,其發展往往只是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缺乏擴張性的發展。[4]基于此,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要對鄉土文化的內在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鄉土文化生態價值體系進行重構,同時要保障農民主體的認同感,并在整體鄉村發展需求為切入點,構建更加系統化的鄉村生態環境,對人們的鄉土記憶進行重塑。如建設鄉土文化生態保護帶,保障鄉村非遺傳承人的合法性,并為其開展相應的傳承活動,同時也可以依次為依托,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實現雙向發展。
(四)實現非遺保護的精細化
在城鎮化進程中,要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細化管理,使其與新型城鎮化規劃相契合。[5]例如可以對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性調查與分析,并將其作為城鎮化規劃的一部分進行綜合性發展,并把對非遺保護效果作為城鎮化績效考核的標準之一,同時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非遺保護制度,明確保護主體,積極鼓勵大眾群眾自覺參與到非遺保護工作中來,并發揮其主力作用;在對舊城進行改造時,也可以對原生非遺隨著市民進行遷移,并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中,為非遺遷移、傳承等設置專門化的展示平臺與活動,為非遺的傳承發展創造充足的空間;要充分發揮非遺自身的規律使其積極參與到城鎮化進程中去,大會大眾的自覺創造能力,減少相關專家在背后癥候式的指導現象。
(五)其他方面
(1)加強理論研究工作,可以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尤其要對基礎理論和應用理論進行深度研究,以便為非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實踐性指導,并助力其學理問題的有效性解決,并在此基礎上對非遺保護中的潛在風險進行預測,制定針對性的處理預案,確保在城鎮化進程中非遺能夠得到有效性保護;(2)加強制度建設,可以實現非遺保護工作的規范性和制度化進行,并為其實踐性工作的開展提供一些政策性以及指導性意見。尤其要加強非遺保護資金的專項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促進各項工作的有序性開展,同時要對非遺傳承人的權利職責進行明確,保障其合法性。要結合城鎮化發展形勢,對非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條款進行適當性調整,使其更具精細化與操作性特點,保障非遺保護工作的規范性開展。[6](3)要對以往的非遺保護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吸取教訓,借鑒優秀經驗,促進非遺保護工作的穩步發展。(4)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在城鎮化進程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對非物資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工作不了解,更加難以自覺加入到對非遺保護工作中來,基于此,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和宣傳范圍,讓人們充分意識到非遺保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尤其要注重加強專業化人才培養,為非遺保護的專業化發展提供保障。
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與危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對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遺保護力度,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性解決,實現非遺保護工作的制度化與規范化開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鎮化進程的契合性和互動共融,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唐咪,聶洪濤.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困境與法律應對[J].西部學刊,2019(24):14-17.DOI:10.16721/j.cnki.cn61-1487/c.2019.24.004.
[2]范小虎.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與對策——以“天下獨一戲”安徽阜南嗨子戲為例[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3):89-91.
[3]孫芳.關于做好城鎮化進程中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建議[J].人文天下,2018(06):52-56.DOI:10.16737/j.cnki.rwtx81281190.2018.06.010.
[4]李浩. 城鎮化進程中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7.
[5]周世瓊.城鎮化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以大理海東地區白族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04):29-31.
[6]謝中元.城鎮化進程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新探[J].理論導刊,2015(01):75-79.
157450118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