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遠權
關鍵詞:中國當代水彩畫;文人意味;文人畫;寫意表現;藝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J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1-0-04
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都非常注重人文精神的傳承,因此在古典文化作品中保留著非常濃厚的文人氣質。就中國的美術傳統來說,文人畫的地位尤高,出現了蔚為大觀的著名畫家與傳世畫作,為后世中國美術奠定了基本的格局和品相,即一種文人式的守靜、隱逸的藝術風格。逮至近世,西方美術的油畫、水彩等藝術手法和媒介的傳入,無疑是對中國繪畫系統的豐富,它滿足了現代中國美術對于秩序和理性的現代性需求。水彩畫藝術形式傳入我國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回顧我國水彩畫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很明顯的民族化趨勢,并且不同時代的藝術家都為水彩繪畫賦予了時代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其實際內涵和形式得到不斷拓展,中國當代水彩畫也實現了創新性的突破。早在20世紀初,中國水彩畫發展尚處萌芽階段,許多藝術家就積極結合我國傳統文化開始了水彩畫中國化的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將傳統文化的寫意特點融入水彩繪畫體系之中。正是這一探索行為,使中國現代水彩畫盡管保留著許多西方繪畫語言內容,但其精神內核仍有著鮮明的中國化特征。
1 傳統文人畫和當代水彩畫
傳統文人畫是最具有文人意味的美學思想之一,它也是我國繪畫體系中獨具特色的存在。因為繪畫者常常為古代文人階層中的士大夫群體,因此文人畫又被稱作“士大夫畫”,人們一般將王維的“以詩入畫”看作我國傳統文人畫的開端,最先提出“士大夫畫”一詞的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明代董其昌也明確提出了“文人之畫”的概念?,F代繪畫理論一般將文人畫定義為繪畫具備文人特性或文人意味,畫者往往在繪畫中不過于追求繪畫藝術的技巧,而更加注重通過繪畫表現出文人群體的思想感受。從傳統文人畫的發展過程及影響力來看,它對后來的水彩畫、油畫等其他新繪畫藝術形式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這也是當前許多繪畫中文人意味得以保留的根本原因。從創作角度來看,文人畫有別于職業化的宮廷繪畫,一般會將詩、書、畫、印等多種形式融入其中,繪畫內容由最初的山水題材逐漸拓展到梅、蘭、竹、菊等精神意象的景物[1]。中國水彩畫擁有百年的發展歷史,不同時期涌現了眾多卓有成就的水彩畫家,早期創作者們受到英國和蘇聯水彩藝術的影響,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水彩畫進一步確立了寫實的藝術風格。近些年來,由于社會各領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水彩創作也融入了許多文人畫的創作理念,更加追求“簡練”“返璞歸真”等藝術風格[2]。
2 我國當前水彩畫藝術發展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2.1 審美追求的趨同化
盡管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文人特點和文人意味在現代繪畫中得到有效繼承,但在創作實踐中,由于創作者自身素養及藝術觀念的不平衡,最終的作品往往呈現視覺趨同化。例如,許多創作者由于缺乏對傳統文人畫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學習,同時也缺少現實生活的豐富體驗,其創作理念無法得到更新,選擇利用“模仿”這一較為便捷的方式進行創作,或者單純對特定的照片進行寫實性還原;還有的畫家由于創作理念存在偏差,在藝術創作中過于注重對技法的提升,忽略了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達,最終造成“重技而輕藝”的后果。這些作品往往缺乏繪畫意象的呈現,其形式單調,思想內涵較為匱乏,難以達到較高的藝術水平。從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來看,如果作品中缺少了創作者的獨有藝術感受和個性特點,那么最終的作品就談不上“創作”二字。當前水彩畫的創作中同樣存在相關問題,許多作品的題材、內容和表現技法存在效仿現象。許多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往往希望向優秀的作品看齊,總是懷有強烈的趨同心理,這種普遍性的跟風導致了藝術創作的雷同[3]。
2.2 藝術創作思維的單向化
盡管許多當代水彩畫者由于受到傳統文人精神的影響,其藝術作品雖呈現出了文人畫特征,但并沒有處理好傳統與現代藝術理念的融合,產生了某些單向思維定式。比如許多創作者在水彩畫創作中過于追求作品的“水”性而忽略了“彩”性,“水”的品格一直以來都是傳統文人畫所追求的精神內容,水彩創作中對水的追求能夠使作品更具空靈和滋潤感,并且富有某些詩意性特點。這本無可厚非,但水彩創作是水和彩的融合,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實現兩者的和諧統一,但現實中許多畫者過于追求“水”的特質或文人特質,從而產生某些偏差,導致作品的畫面缺乏基本的色彩表現,顯得蒼白無味。相反,如果創作者過于追求“彩”而忽視“水”,那么就容易導致作品缺乏文人意味,缺少靈動、透明的質感,以上都是水彩創作單項思維定式比較突出的原因[4]。
2.3 思想內涵的淺薄化
在藝術創作中,技法應用和情感表達是兩個同等重要的因素,如《藝術格調》一書中就寫到,藝術品能否取得較大的成就,關鍵不在相關技藝的使用,而在于作品中所蘊含的精神容量。但是在當前水彩畫藝術的發展中,許多人熱衷于材料、技術的創新和嘗試,沉迷于對視覺表面效果的追求,這表現出他們藝術定位和追求的偏狹性。情感思想的缺乏也導致藝術作品存在淺薄性,這就要求當代水彩創作者要充分借鑒傳統文人精神,提高自身思想深度,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思想內涵。此外,許多藝術創作者在繪畫創作時往往習慣單打獨斗,不同流派和不同創作理念的畫家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要知道每一個創作者的個人經歷、自身素養以及精神追求都有所不同,相互討論與交流往往有助于藝術思想的碰撞與交鋒,從而突破藝術創作的固有思維,使作品融入更多創新性色彩[5]。
3 中國當代水彩畫中的文人意識追求
3.1 對生命真性的追求
文人畫的文人意味本質上體現在對生命真性的追求上,畫家長年累月地學習和練習,既是為了鍛煉自身手眼結合的技巧,同時也是為了提高自身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力和塑造能力,以便在之后的創作過程中具備創造性的審美,達到“去偽存真,去粗存精”的表達效果。當代水彩畫的創作過程同樣如此,創作者只有不忘初心、尊重本心,才能夠更加真實地接近物理對象,抒發出更真摯的情感,打動更多的觀賞者,使創作者和受眾產生“物我同一”的共鳴,這與那些追求浮光掠影的寫實性作品是相區別的。在現實創作中,不同藝術家由于對生命真性的理解不同,往往形成了具有差異的創作風格。例如,有的畫家對生命更加敬畏,對藝術表達的真實性也較為看重,他們往往以最樸素的內容題材為基礎,抒發自身興趣,并且使用更加純粹的水彩材料達到天然真趣的呈現效果,“借題”是他們創作的基本方式,即用更樸素的題材呈現出直接的力量表現。還有的創作者追求“物我永恒”的境界,這體現在他們會使用較為濃烈的色彩,這些藝術家對物體的描繪更有力量感,但同時對邊緣線和背景色彩的描繪往往呈現出若隱若現的感覺,正如人的生命發展同樣變化無常[6]。
3.2 畫面語言的追求
當代水彩畫的畫面呈現效果主要由繪畫材料和創作意圖決定,許多人認為水彩作品所使用的創作材料較為固定,因此創作者會受到限制性因素的影響。但實際上,許多藝術家都開創了一條技術和藝術雙重探索的道路,在色彩、線條、水分及材料媒介上實現了對創作語言的靈活使用。例如,同樣是畫蔬菜、水果等日常事物,有的作者在其中融入了文人的精神追求,他們不太注重對物體表面顏色或質感的細微性呈現,而是注重對物體進行最本真的表達。因此,盡管不同作品的題材較為雷同,呈現效果也比較相似,但具有文人意味的作品往往能夠區別他物,更具獨特性,這些作品畫面往往會傳遞給人們一種較強的力量感。此外還有許多筆觸天然拙樸的作品,其作者往往能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某些崇高的精神追求,并帶給人更加空靈的視覺體驗[7]。
4 中國當代水彩畫中文人意味的具體體現
4.1 簡約樸素
古代文人氣質中往往包含著對簡約、樸素等風格的追求,這些內容同時也呈現在了中國當代水彩畫作品中,使水彩畫作品呈現出中國畫的特點和風格。例如,許多當代水彩靜物畫作品內容可以簡單到只有一個陶罐或者一瓶素花,似倪贊講的“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逸氣耳”,但畫面視覺卻能體現出深遠的意境。并且作畫工具的使用也會追求更加簡單化的風格,繪畫內容的展示不會進行過多的雕飾。人們簡約樸素的追求一直貫穿于各個歷史時期,如在古代著作《禮記》中就有“大樂必易,大禮必簡”的主張,《道德經》也指出“少則得,多則惑”,這些思想一直影響著后來的文人群體,甚至作為當代水彩畫的藝術創作理念。需要了解的是,簡約樸素并不代表一味求“簡”,而是要在追求核心表達的基礎上減少過于繁雜、多余的創作元素,最終選擇更加直接的表達形式,帶給人更加生動的觀賞體驗[8]。
4.2 清淡雅致
在古代文人畫中,創作者往往在作品的色調上追求淡雅的風格,從而傳達出清淡雅致的品格追求,并且在古代詩書繪畫中也有著雅致、雅正的品位。例如,傳統音樂有“雅樂”和“鄭聲”之分,歌曲的歌詞也追求典雅純正,這些品格追求同樣也表現在中國當代水彩繪畫中。由于傳統文化中對“水”有著哲學性的理解,水彩畫創作同樣引發了人們對于水的遐想,這也使現在許多水彩畫創作更加追求淡雅的色調,并且展現出對于水的精神理解。更具體地說,高水準的畫家能恰如其分地使“水”性服務于當代水彩畫的空靈、自然與詩性的品格,并形成一種具有“現代”色彩的文人畫類型。色彩淡雅的追求同樣體現在創作者對于色彩的選擇上,在某些以青花瓷和繪畫相結合為主題的水彩作品中,創作者會選擇花青色和土紅色兩種差別較大的色調,以便進一步減弱花的色彩感,使繪畫中各物體的輪廓進一步脫離,并在“水”的融合和光照的變化下呈現出點和線的相互轉換,實現不同色系間的巧妙過渡,使作品最終呈現出靈動和雅致的特點,避免“花”這一題材落入濃艷的窠臼[9]。
4.3 飄逸靈動
古代文人畫還強調在創作過程中加強對線條的運用,如往往將衣擺、樹枝、云朵等內容塑造出一種靈動飄逸之感,從而表現自身具有的逸氣和逸思。線條是我國傳統繪畫中不可或缺的造型元素之一,但是在西方古典繪畫中卻較少使用。在現代西方繪畫體系中,主要通過光影、色彩、明暗、空間以及體積等多種元素的變化進行表現,唯獨缺少了線條的使用。但是在中國當代水彩繪畫中,許多創作者仍然沿用東方繪畫語言體系中對于“線”的使用,例如,在許多以花瓶為主要題材的水彩作品中,創作者會在花瓶的外形勾勒、瓶身人物花鳥圖案等內容中加強對線的使用。這一方面有助于加強畫作靈動性展現,表現物體的形體和形態,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情感抒發的結果。例如,描繪云海時加入簡練而流暢的線條,能夠形成灑脫奔放的感覺,使觀眾仿佛置身于飄逸流暢的虛擬環境之中,從而產生更加真切的藝術欣賞體驗[10]。
4.4 意象與意境
我國傳統文人繪畫廣泛運用了意象的表達手法,這也是繪畫作品呈現出文人意味的精髓所在。當代水彩畫家同樣明白這一道理,因此許多畫家在藝術創作時吸收了傳統文人畫中的意象手法,不僅實現了對客觀事物和圖像的描繪,而且表達出了創作者本身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和觀察,同樣也是創作者情感、意志和審美氣質的外在體現。意象的使用是中國水彩畫最具特色的內容,它能夠幫助創作者構建出更具意境的藝術情境,從而用豪放灑脫的手法傳達出更豐富的主觀情感。另外,這些極具詩意、追求自由和“物我合一”的內容與我國古代文人精神是一脈相承的[11]。
5 如何增強我國當代水彩畫中的文人意味
5.1 創作者要加強對傳統藝術的學習,提高自身審美素養
藝術家對于藝術創作的深入理解以及藝術靈感的迸發都源自對傳統藝術理念的繼承,尤其是對民間藝術的關注,會使其更具民族文化特征。民族藝術形式保留著最純真的本性和最樸實的追求,他們往往不受各種藝術創作條件的限制,能夠利用自身對生活和環境的深入思考,呈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我國具有非常悠久的繪畫歷史,并擁有內涵豐富的繪畫藝術理念,尤其是傳統文人畫的創作更是世界藝術史上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創作者要積極學習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理念內容,使當代水彩畫呈現出民族性氣質。同時還要在繪畫創作中積極融入意象的表現手法,表現最本真的情感。同時,水彩畫本質上屬于西方畫種,其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發展有著與我國傳統藝術形式相區別的文化背景和發展背景,因此在當代水彩畫的創作中,不僅要重視本民族的文人畫傳統,而且還要加強對西方藝術理念的思考和研究,最終創作出更多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水彩畫作品[12]。
5.2 要深入社會生活實踐,開闊自身藝術視野
藝術永遠來源于生活,藝術創作者想要更好地實現文人意味的呈現,抒發自己最原始的情感,就必須深入社會實踐的第一線,要擁抱大自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要知道萬事萬物永遠處于變換之中,如果不親身體驗往往無法感受最本真的情感。例如,當代畫家吳冠中先生為了更好地進行藝術創作,曾前往西藏寫生,他被大自然的恢宏氣勢所震撼,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美好體驗,但次日去找尋這一景象時卻發現不復存在,于是他明白了昔日美景和眼前的景象同樣壯麗,只是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變換,自然之美也在不斷變化之中。這深深地啟發了他,在之后的創作中,他經常使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將不同的美學因素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創作《日本簽降一幕》時,他除了搜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外,還深入社會調查實踐,通過采訪和實際調查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最終使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古代文人在藝術創作中同樣追求游歷和探索,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寄情于山水”,方能不斷提高自身藝術境界[13]。
5.3 要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突破
自我突破與創新是藝術創作過程的永恒主題,在當代水彩畫不斷發展的新時期,創作者也要積極學習傳統文人精神,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賦予作品更多的社會功用。要知道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最終都是要為社會、為廣大群眾服務的,繪畫作品所具有的文人意味一方面要更好地表現出藝術家的個人情感,但同時也要能夠與廣大觀眾產生情感共鳴,要積極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潮流,及時更新藝術創作觀念,實現水彩畫創作技術和理念的突破與超越。藝術創作的觀念和膽識決定了藝術創新的方向和實踐,應避免僅僅停留在物質性的層面,要不斷拓展藝術創作的題材和內容,大膽想象,將時代精神和社會發展的要求融入新時期藝術創作中。例如,杜馬斯的水彩畫作品中往往融入了種族歧視、政治、少數人群等多方面素材,從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14]。
6 結語
中國當代水彩畫中文人意味的呈現是水彩畫民族化發展的表現,從我國新時期水彩畫藝術的發展來看,許多優秀的畫家都在水彩的民族化轉化上進行了不同領域的探索。中國水彩畫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實現了傳統文化精神在藝術題材形式、繪畫技法、繪畫語言等多方面的融入,他們的審美取向和表達方式更接近于中國古典文化的藝術特性,許多當代水彩畫家在作品創作過程中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意向化追求,這些都與我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這有助于進一步展現出國家民族自覺和文化自信的增強,同時也有助于人們利用更獨特的藝術形式向世界展示東方獨特的審美情趣,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 李偉力.論當代水彩畫中的文人情趣[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0(3):14-17.
[2] 邵學海.王涌:水彩畫中的文人氣息[J].藝術界,2005(2):114-119.
[3] 劉海.傳統“意象”在當代水彩畫藝術中的價值[J].中州大學學報,2008,25(2):54-55.
[4] 王玨.淺論當代廣東水彩畫家靜物畫中的文人畫氣息[J].美術界,2014(9):80-81.
[5] 丁向陽.水彩畫藝術中的樸拙美[D].石家莊:河北科技大學,2019.
[6] 陳駿洪,任詩雨.中國水彩畫中“水”的東方意境精神傳承[J].美與時代·美術學刊,2021(3):18-19.
[7] 李德軍.借新文人畫談水彩技法中書寫的東方神韻[J].文藝生活,2020(12):124-125.
[8] 明迪.論水彩與中國畫的共通和共融[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0.
[9] 韓創定.當代意象水彩畫創作中的問題思考[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4(4):98-100.
[10] 田津.水彩畫創作表現語言淺析[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4(3):107-109.
[11] 朱婧博.淺談對“中國水彩畫”民族性的認識[J].安徽文學,2009(9):141.
[12] 竇鳳至,張劍清.晏文正先生的藝術成就和他對山東水彩畫的貢獻[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16(5):58-65.
[13] 劉榕.詩性人生書寫自然:蔣振立漓江山水系列水彩畫藝術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8.
[14] 林波.淺析中國當代水彩畫創作中的意境營造[J].魅力中國,2020(45):377.
作者簡介:余遠權(1972—),男,廣東廣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水彩畫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