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西門小學 魏達寶
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態度是科學素養的核心。知識會遺忘,而科學態度是人們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必不可少的素養,讓人受益終生?!缎W科學課程標準》把實事求是、尊重事實、敢于質疑、堅持真理、相互合作、嚴謹認真等納入科學態度目標體系,而這些也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抓住科學實踐活動的教育契機,引導進行探索和感悟,幫助學生樹立起科學態度。
例如,進行“找拱形”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猜測在3個對半切開的乒乓球上能放上多少千克的重物。學生紛紛暢所欲言,有的認為乒乓球的厚度不到0.5 毫米,能放1 千克重物就很了不起了;有的認為只要一丁點力氣就能捏扁剖開的乒乓球,所以它們的承重力非常有限;有的當即反駁,因為他試著在圓頂上用手指往下按,費了不少勁,才讓乒乓球變形,所以認為可以放5 千克以上的重物……“大家的猜想竟然有這么大的差異,3個對開半個的乒乓球到底承受多少千克的重物呢?”學生對同學的猜想紛紛產生了疑問。此時,筆者對學生的敢于質疑進行了肯定,引導學生進行實驗驗證。結果發現3 個薄薄的、軟軟的乒乓球既然承受10千克的重物依然安然無恙,甚至一個學生踩上去,也沒壓扁,這一結果讓學生無比震驚。筆者因勢利導,立即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發現了實驗結果與猜測有著極大的差異,從這一實驗中,對我們有什么啟發?”經過討論與發思,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在科學學習中不僅要敢于大膽猜測,更要樂于觀察、實驗、探究,勇于用事實為依據,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觀點。在實踐活動中,筆者促進學生樹立了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
從小培養學生的良好意志品質,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現實,提高心理調節能力,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國際激烈的競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結合科學學科特點,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培養學生自覺、果斷、自治、堅韌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一個既緊迫又現實的德育工作要點。
例如,“鐵生銹了”實驗觀察活動中,課上學生對“鐵為什么會生銹呢?”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在全班的交流過程中,明確了研究目標、設計了研究計劃,大家興趣盎然地準備實驗。但在家里的實驗過程中,許多學生因找不到實驗材料、沒有了起初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沒有師生的“欣賞”與激勵等各種原因而失去了興趣,部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的學生打起了退堂鼓。而這種需要學生長時間自主觀察的活動,正是培養學生持之以恒意志品質的大好時機。此時教師應適時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遇到困難的同學及時給予指導與鼓勵,找到解決難題的辦法,幫助學生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進行適當的監督,對學生的研究任務做全程跟蹤,促進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在匯報活動中,展示學生的實驗成果,教師大力表揚他們持之以恒與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讓學生享受挑戰困難挑戰自我取得成功的喜悅,進而形成不輕言放棄、從一而終的意念。這樣既培養學生責任感與使命感,也磨煉了學生的毅力,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
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要上好科學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好習慣是幫助學邁進科學殿堂、走向知識高峰必備的素質。而良好的習慣來源于平時的點滴積累,課前準備實驗材料、搜集資料;探究時的細心觀察、規范操作、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及組員間的分工協作;匯報時以事實為依據闡述發現與結論,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探究活動結束后實驗器材的清理……這些細節與點滴都要通過不斷反復的訓練來實現。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教師注重日常教學活動細節,從點滴入手,把良好習慣的養成貫穿始終。只有付出長期努力,耐心引導,才能“習慣成自然”,使學生在學會科學知識、科學方法與技能,培養科學探究能力。
“一個人,縱使才華橫溢、能力超群,如果不能較好地融入社會,不善于跟周圍的人溝通、協作,他就不會在成功的路上走很遠,更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边@句名言揭示了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科學教學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捕捉小組合作過程中的有利時機,有目放矢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品質,為學生將來更好融入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電磁鐵的磁力”的“電磁鐵磁力與線圈圈數關系”的探究實驗中,出現了部分小組已完成實驗,而有的小組茫無頭緒,為沒完成實驗裝置安裝而互相抱怨;有的小組為電磁鐵無法吸住大頭針而著急;有的為分工爭執而影響了實驗進度。此時,筆者叫停了實驗,邀請第一個完成的小組匯報小組實驗設計的交流與完善、成員的分工與協作,讓每個成員分享了自己實驗感悟,再讓未完成的小組根據該組合作方式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分工合作實驗探究,同學們發現實驗的效率大大提升。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再次實驗的感悟,引導學生認識成功的合作離不開溝通,在合作過程中要傾聽他人的建議,注意交流溝通的方式,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評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取長補短,完善探究方案,才能保障合作成功,在分工時要揚長避短,精誠協作。通過體驗合作成功快樂的反思,促使學生明白合作學習中協作的重要性,同時也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
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只有注重合作方式的指導,強調責任意識,進行規則意識教育,正向的激勵性評價,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的合作品質。
愛國主義教育已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學科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在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科學教材中蘊含的潛在資源,找準切入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例如,教學《探索宇宙》這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收集我國在探索宇宙的成就,制作學習報或演示文稿,學生在匯報交流中無不被我國是世界公認的火箭發源地、2003 年楊利偉踏上太空之旅、2016 年建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天眼、北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全球組網、2019年嫦娥四號著陸地球背面等一系列探究宇宙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所震撼,為我國的科技進步而自豪。這一活動激發了他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錢學森、錢三強、南仁東等杰出科學為國爭光、為科學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事跡,也激勵著學生為科學發展、實現偉大強國夢而奮發學習。

總之,教師在科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厘清德育思路、抓住德育點、找準切入點,樹立學生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增強合作意識,激發愛國主義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德育教育有效地滲入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實現科學教學與德育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