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北斗小學 童威
有人認為,生成性教學在高年級教學中方才有效,其理由是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掌握了基本的學習方法,具備展開獨立思考的基本條件,為教師開展生成性教學提供了可能。而低年級課程,尤其是數學課程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不適合采用這個方法,主張固守“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按照教師預設的內容,按部就班推進。實踐證明,這個觀念是錯誤的,生成性教學法同樣適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開展生成性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與做法。

無論是低年級還是高年級,數學學科基礎知識是開展生成性教學的基本載體和依托,離開了教材文本這一知識源頭,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生成性教學。因此在備課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以文本知識“內核”為依托,從文本“內核”走向廣闊、具體生動的生活,從而鋪展生成。為此,教師首先要總體把握、立足課程標準,在準確把握學情的情況下,內化知識邏輯,外化拓展知識,預判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錯點、難點,找出知識的生長點。其次,要基于教材文本,依據教材知識邏輯,科學預設,并使預設保持一定的彈性,以契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思維水平,找到興趣與知識的交匯處。第三,在教學上立足課堂教學,在文本顯性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挖掘內隱知識激活知識的觸發點,形成成長的氣節點。
例如,在小學四年級計算小數加減法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不進位,不退位”的基本方法,即計算小數加減法時,小數點先要對齊,再按加減法進行筆算等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在這過程中進行科學預設,讓學生真正理解“不進位”“不退位”的內涵。在此基礎上,教師對小數加減中比較復雜的計算進行延伸,讓學生自己嘗試進位與非進位計算,開展自主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進位與非進位計算的理解可能多種多樣,教師對其中比較典型的觀點進行展示,在師生互動中梳理這些觀點形成的過程,對其中典型的正確與錯誤的觀點進行評價、概括與提升,讓學生體驗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從更高層次上理解課本中的基礎知識,領悟預設知識與生成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總之,預設和生成兩者是辯證的統一,科學的預設為精巧生成打下基礎,而合乎情理的生成為科學預設起到拓展作用。
低年級學生雖然年紀較小,生活經驗比較欠缺,但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對生活中的諸多現象充滿疑問。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疑問如果只是簡單地以事論事,學生往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把學生觀察到的現象,特別是他們無法正確解釋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并把問題和課本的基本知識相結合,成為動態生成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課堂的動態生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真實環境同行同向,便能有效促進學生的思考,觸發學生的體驗。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自主體驗,以真實的情境促進生成。例如,在學習小數計算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學習情境,情境一:李叔叔買蘋果花了22.99元,還剩下68.71元,李叔叔一共有多少錢?情境二:在學校開展的校園歌手比賽中,3號和7號選手的得分最高,3號選手專業得分8.62,綜合素質得分0.89分,總分9.51分。7號選手專業得分8.573分,綜合素質得分0.43分。請你算算3號選手與7號選手誰的總分高,高出多少分?
這樣的情境創設,在課堂上營造平等對話的場景,讓學習主體與客觀情境直接對話,利用情境的可感性,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樂于思考。其次,構建起學生自身經驗和生活情境的聯系,使學生在課堂生成教學中有話可說,在探究交流中有話要說,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發展。而且學生在所學的課本知識和課堂創設問題情境中生成的認知發展矛盾沖突,能幫助學生運用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去解釋、認識新生成的問題,包括新觀念、新方法等。
課堂中教學預設與教學生成過程,是學生思考與教師演繹引領的統一。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尚處萌芽狀態。這一時期,學生對感性、直觀的東西比較敏感,但缺乏對問題深度思考的習慣與能力,特別需要教師把課本內容轉化為師生可以共同討論、比較容易感知的問題,設計好問題的梯度,誘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避免學習表面化。在日常教學中,我十分注重通過具體問題促進生成。
例如,在學習小數計算時,筆者提出了兩個問題:問題一:小曼在計算一道小數減法時,把被減數十位上的8看成了5,把減數百在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錯誤答案與正確答案相差多少嗎?問題二:小銘媽媽給他100元錢買文具,筆記本1本需要12.8元,水筆1支需要5.6元,他買了6本筆記本后,還能買幾支水筆?買完筆記本和水筆后,還剩多少零錢?
這類問題有助于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教學中問題設置要想達到預期目的,必須把握好三方面著力點:第一,問題的設計必須具備一定難度,體現了課程的學習價值,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這里的難度主要是針對所教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以境引問,以問促思,以問啟探,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不斷質疑中提升認知。第二,要把握具體情境與學生的切身經驗的關聯度,在師生互動中有話可說,在交流中有話想說,從而誘導學生通過生成性教學,不斷形成新的認知。第三,解決問題的方案要有生成性,在問題構思及解決方案的設計方面保有彈性,呈現多種可能,方法不唯一,從而引導學生進步,促進學生成長。
學生的成長是在教師引領下,不斷向未知領域不斷前進的過程,在這一進程中,生成性教學能讓學生發現意外的美景和特殊的體驗,破除“一切按固定的路線走”的僵化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師生在平等對話、共頻互動的思維中點燃智慧火花,培養問題意識與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