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健
(湖北物資流通技術研究所,湖北 襄陽 4410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全文于2021年3月正式發布,為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定下了發展目標、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規劃綱要》明確了物流供應鏈的發展要求,將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建設列入了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領域,為我國現代物流供應鏈在新階段的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物流供應鏈發展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空間得到進一步提升。
經全文統計,《規劃綱要》(含20個專欄)先后29次提到了“物流”,15次提到了“供應鏈”,還多次提到了“配送”“流 通”“交通”“運 輸”“儲運”“存儲”以及“產業鏈”等與物流供應鏈密切相關的詞匯。
在第八章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二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中提出要“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在第四節實施制造業降本減負行動中提出要“規范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
在第十章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的第一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化發展中提出要“推動供應鏈金融、信息數據、人力資源等服務創新發展……提高現代物流、采購分銷、生產控制、運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發展水平。”
在第十二章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第三節強化流通體系支撐作用中提出要“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發展冷鏈物流,統籌物流樞紐設施、骨干線路、區域分撥中心和末端配送節點建設,完善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設施條件,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發展高鐵快運等鐵路快捷貨運產品,加強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建設,提升國際海運競爭力。優化國際物流通道,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沖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
在第十三章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第一節推動進出口協同發展中提出要“鼓勵建設海外倉,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在第二節提高國際雙向投資水平中提出要“完善產業鏈供應鏈保障機制……支持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
在第十五章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的第二節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中提出要“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在第三節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中提出要“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
在第二十一章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的第二節完善現代稅收制度中提出要“聚焦支持穩定制造業、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優化增值稅制度。”
在第二十三章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第三節豐富鄉村經濟業態中提出要“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在第二十四章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第二節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中提出要“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
在第二十八章完善城鎮化空間布局的第三節優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區功能中提出要“有序疏解中心城區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等功能和設施。”在第四節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中提出要“因地制宜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區域專業服務中心。”
在第三十九章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第三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中提出要“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推動城市公交和物流配送車輛電動化。”
在第四十章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第四節健全開放安全保障體系中提出要“建立重要資源和產品全球供應鏈風險預警系統,加強國際供應鏈保障合作。”
在第四十一章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第三節深化經貿投資務實合作中提出要“構筑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
在第四十二章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節維護和完善多邊經濟治理機制中提出要“搭建國際合作平臺,共同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在第五十一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中的第二節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中提出要“推動就業社保、養老托育、扶殘助殘、醫療衛生、家政服務、物流商超、治安執法、糾紛調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
在第五十七章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中提出要“加快建設現代軍事物流體系和資產管理體系。”
在專欄5交通強國工程中的03普速鐵路項目中提出“建設大型工礦企業、物流園區和重點港口鐵路專用線”;08綜合交通和物流樞紐項目中提出“推進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在專欄8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中的05區塊鏈項目中提出“要加快區塊鏈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在專欄9數字化應用場景中的03智能制造項目中提出“促進設備聯網、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和供應鏈協同響應”,在08智慧社區項目中提出要“建立無人物流配送體系”。在專欄10現代農業農村建設工程中的06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項目中提出“建設30個全國性和70個區域性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在專欄11新型城鎮化建設工程中的05現代社區培育項目中提出“完善社區物流配送等服務網絡”。在專欄20經濟安全保障工程中的01糧食儲備設施項目中提出“整合布局一批大型糧食物流樞紐和園區”,在06應急處置能力提升項目中提出“建設一批應急物資物流基地”。
總之,《規劃綱要》對物流供應鏈的關注前所未有,在許多方面諸多領域,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物流降本增效方面、產業物流方面、民生物流方面、軍事物流方面、應急物流方面、農業和農村物流方面、城市物流方面、國際物流方面、智慧物流方面、綠色物流方面以及創新運用“供應鏈”方面等均提出了明確的、更高的服務要求。可以預見,“十四五”及未來更長一段時期,中國的物流供應鏈發展將迎來難得的機遇期,獲得又快又好的發展。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適應這種國內外環境發生顯著變化的大背景,此次《規劃綱要》重點提出了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的重大戰略構想,也就是說,在十四五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我國將以構建一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而物流供應鏈體系作為促進物理實體商品供給與消費相匹配、相協調的核心環節,是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實現手段,其穩定與創新是保障國民經濟循環暢通的重要抓手。所以,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必須把發展現代物流供應鏈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如前所述,《規劃綱要》中許多章節都提到了大力建設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和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為我國物流供應鏈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充分的市場條件,將極大地促進我國物流供應鏈的發展。所以說,“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為我國物流供應鏈的發展提供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作出了一個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此次《規劃綱要》也指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毋庸置疑,今后我國經濟將從片面追求高速發展向追求高質量發展轉變,要不斷提高企業產品和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提高企業經營的效果與效益。物流業是銜接生產與消費,兼具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雙重屬性的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這一轉變,也就必然對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未來我國物流業也必須進入以質量和效益提升為核心的新發展階段,要采取措施盡力降低物流作業成本、提高物流作業效率、提升物流服務水平。同時,如前所述,《規劃綱要》也為我國物流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完善的設施設備、政策環境、人才支撐等條件,加之目前世界正進入技術大變革新時代,這也為我國“十四五”時期及今后更長時期物流供應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規劃綱要》第五篇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中提出要“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這一表述對我國物流與供應鏈的發展意義重大。傳統物流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具有典型的重資產特征,作業效率和利潤率也一直偏低。特別是近些年,隨著我國社會開始步入信息化時代,人口紅利也逐漸消失,依賴人力的物流行業不得不開始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所以在十四五及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物流企業必須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處理大量、多樣化的訂單數據,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物流,運用科學地思路、方法和先進技術快速高效地完成物流作業、解決物流問題,并創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數字化智慧化將成為我國物流企業未來決策與運營的重要手段。為了適應這一發展需要,《規劃綱要》還專門在專欄8中提出了要大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經濟重點產業,這為物流供應鏈的數字化智慧化轉型提供了充分的技術條件,我國物流供應鏈發展將逐漸步入數字化智慧化時代。
“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也是《規劃綱要》中頻繁出現的詞匯。《規劃綱要》提出的“2035年遠景目標”中就指出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在第十一篇中也專門論述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關問題,提出要“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等。物流作業是產生碳排放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傳統物流活動過程中,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均會對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與“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發展”目標以及物流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去甚遠。因此,我國物流業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如在包裝、運輸、裝卸等環節不斷引入綠色、節能、環保的新理念新技術,積極開展物流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研究,加強新能源汽車等節能環保物流設施設備的應用,推動物流包裝物、托盤等標準化器具循環利用,通過技術進步、工藝改進、流程再造、布局優化等措施,降低物流能耗,減少污染排放。也就是說,在社會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物流業也必須建立在保護地球環境的基礎上,綠色物流發展正當時。
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鄉村振興是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因此,“鄉村振興”也就必然成了《規劃綱要》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規劃綱要》“第七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就指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鄉村振興與發展將成為我國發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點之一。當然,鄉村振興與發展同樣離不開鄉村物流的發展,所以《規劃綱要》指出要“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信、廣播電視、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30個全國性和70個區域性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成圍繞縣城、鄉鎮、自然村為核心的三維一體的物流倉儲與配送體系,為商品流通和農產品上行提供高效保障。國家重視,鄉村振興需要,然而鄉村物流卻一直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短板之一,存在物流基礎設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人才匱乏,技術水平低等諸多問題,基本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國有條件的物流企業應該抓住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利時機,向農村進軍,搶占先機,將物流服務逐漸向鄉村延伸,大力發展鄉村物流。
《規劃綱要》第十二篇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中指出了我國要“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貿易國際化以及“一帶一路”戰略的實現,除了各國政府的努力外,物流全球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然而盡管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貿易大國,但是中國物流的整體水平并不與此相適應,國際物流也是我們的短板之一。因此,我國有實力的物流企業應該抓住經濟全球化與“一帶一路”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的契機,眼光朝外,積極走出去,實施國際化戰略,大力發展國際物流。科學規劃搭建國際物流體系,培養國際化物流人才,實施國際化物流管理,最終做到物流設施國際化、物流技術國際化、物流服務國際化,實現業務、人員、信息等物流要素經營的全球化,不斷提升我國物流企業的國際化、全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