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軍 ,張建英 ,王杰瓊 ,孫 鵬 ,魏 盛 ,高冬梅 ,孫文君 *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 濟南 250011)
中醫學發源于中國古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類健康與疾病的一門綜合性科學,為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貢獻。中醫學作為一門傳統醫學,其認識論和方法論與現代醫學有明顯不同,對于剛剛進入中醫藥高校的中醫學子,需要在理念、思維和學習方法上進行引導。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針灸學、中西醫臨床等專業的必修課,也是引導學生進入中醫殿堂的第一門專業基礎課。如何引導學生客觀認識中醫,對中醫產生興趣,從而逐步建立中醫思維模式,是培養優秀臨床中醫人才的關鍵環節,也是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通過多年教學與臨床實踐,結合目前相關研究進展,認為引導學生認識和掌握中醫原創思維,是達到以上目的的理想途徑。
中醫原創思維模式是中國傳統醫學認識自然生命現象、解決醫療實踐問題的特有的思維方式。不同醫家認識略有不同,如王琦[1]提出中醫原創思維是“取象運數,形神一體,氣為一元”的整體思維模式,即中醫學的“象數觀—形神觀—一元觀”。同時王琦[2]還認為中醫原創思維是以整體關聯視角,以虛實互見、多態模式、關系求衡為認識論,以司外揣內、活體取象,實體求證以及內求體悟為方法論,形成中醫學獨特的自然觀、生命觀和健康觀。邢玉瑞等[3-4]認為,中醫原創思維大致可概括為整體思維模式論、思維要素構成論、意象思維論3類,并提出要明確中醫思維模式、方法與理論知識之分界。程雅君等[5]提出中醫原創思維表現為“取象”“運數”“察類”“求故”“明理”“意會(心悟)”6種方式。張超中[6]提出只有在解決中醫原創思維是“先進”還是“落后”這個認識問題之后,才能認定和回歸中醫原創思維;認為中醫原創思維的人文性質不僅與現代科學不矛盾,恰恰是文化多樣性條件下科學多樣性的典型表現。張伯禮[7]認為“天人合一”“整體觀念”“養生保健”“辨證論治”“復方治療”這5個方面是中醫學體系中的原創思維和理念。
借鑒以上認識,結合課程教學實際,筆者提出適合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中醫原創思維觀。中醫原創思維是中國傳統醫學認識自然生命現象、解決醫療實踐問題的特有的思維方式,包括天人一體觀、形神一體觀、辨證論治觀、未病先防觀、見微知著觀、三因制宜觀等,以期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中醫原創思維潛移默化地傳道于學。
在明確了中醫原創思維的概念、內涵、外延后,關鍵在于中醫原創思維方式的培養問題。中醫原創思維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通過不斷的思考、強化,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知識結構的完善、臨床經驗的積累,結合人生的體悟,逐漸培養起來。筆者擬通過經典闡釋、生活實踐、臨床案例、中西對比、科學內涵等不同角度,以問答方式啟發學生思考,逐漸培養學生的原創思維,使學生能夠更早地發現中醫的魅力,從而喜歡上中醫,為隨后的課程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天人一體觀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體現,是指人和自然、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培養關鍵在于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是天地之間的生靈,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言:“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人能夠在自然與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是由于人適合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因此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就成為人健康成長的保證。中醫所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等養生觀點,實際上就是人順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整體觀思想的體現。人之患病,往往是由于自身不能或沒有去順應或適應自然與社會環境而導致的。這種整體理念,相對于現代醫學在還原論指導下,用生物、物理、化學的角度去解釋健康與疾病,顯而易見在理念上更有優勢。
形神一體觀是中醫整體觀的重要方面,培養關鍵在于引導學生明確人是由形神共同組成的。神是中醫神、魂、魄、意、志、思、慮、智的總稱,是指正常生命必須具備的精神存在,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與體現。形即構成人體之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精氣血津液等。不論是養生還是診療疾病,中醫均從形神一體考慮問題,如《素問·寶命全形論》在闡述治療思路時強調“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形神一體觀相對于現代醫學以生物醫學為主導的醫學模式,不論是養生還是防治疾病,其理念都具有優勢。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診療特點。筆者認為辨證論治觀培養的關鍵在于以下認識:臨床表現出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均有其內在病機作為依據,而這個病機是在不斷變化著的,辨證論治是根據這個動態變化著的病機進行動態的跟蹤治療,其診療具有時空性、動態性和個體性的特點,因此相對于現代醫學強調的診斷標準、治療規范等群體診療的理念,中醫辨證論治無疑更為合理、嚴謹。結合臨床案例以及中西具體治療,引發學生思考,從而對中醫辨證論治產生興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未病先防的思想,是中醫相對于現代醫學的一大優勢。中醫不僅有未病先防的理念,還提出了未病先防的法則,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且還有治未病的方法,如《素問·刺熱》所講:“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這種系統化的養生理念、指導思想、具體方法,相對于現代醫學的預防自成系統,特色明顯。
縱觀中醫整個病機診斷,在于司外揣內,以局部反映整體。中醫診斷相對于現代醫學的診斷技術,在信息量的收集上,似乎不太先進,也不太客觀。存在這種認識的原因,是由于沒有真正掌握中醫的診斷精髓——“見微知著”。望診、聞診、問診、脈診莫不如此。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因此,看到的是一個舌,想到的是一個人;切到的是脈,想到的是全身。一個眼神、面色、語言等,均在反映著人整體的狀態,這就是“見微知著”。這里面存在著中醫體察入微的智慧與境界,要想具備這種診斷能力,需要大量的臨床體悟和理論基礎。所以《難經·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三因制宜,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診療思想。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告誡醫者用藥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要因時制宜。《素問·異法方宜論》曰:“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告誡醫者診療要因地制宜,《素問·五常政大論》曰:“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告誡醫者要因人制宜。三因制宜和辨證論治的思想,從根本上決定了中醫是個體化診療的特點,這就是在中醫臨床上進行規范化研究難以深入的原因。
任何一門學科,均存在著其認識視角的盲區,不能解決研究對象的所有問題。中醫與現代醫學是從不同的視角為人類的健康服務的,各自保持其特點發展,符合科學多元化的發展規律。在學生時代培養和掌握中醫原創思維,對中醫學子來講,既不會狂妄自大,也不會妄自菲薄,不會陷入無謂的醫學存廢之爭。通過自身努力,一定能夠將中醫傳承好、發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