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潔,張 瑜,羅麗芳,張 妤,李 娜,丁 婧
(甘肅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發(fā)展,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單一枯燥,已不能滿足當代醫(yī)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微課、翻轉課堂、PBL、CBL、云班課、MOOC、雨課堂等線上線下的多種教學模式悄然興起,其中案例教學法(CBL)是以典型病例為主,模仿臨床場景,是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課堂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病例分析能力,有助于提高護考成績。而案例教學法畢竟不能貼近臨床實際需求,缺乏病人的真實性。因此筆者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引入TSP,即通過建立臨床實際案例并由教師模擬標準化病人,形成逼近真實的臨床情景,將實際臨床問題準確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身臨其境,這樣的課堂無疑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臨床護理整體綜合能力。教師標準化病人(TSP)是由標準化病人(SP)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指具有豐富醫(yī)學知識和臨床教學經驗的帶教教師作為標準化病人,對護生進行各項基本臨床實踐技能和多種臨床綜合能力的訓練、指導和考核[1]。我們嘗試將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模式應用于外科護理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級護理三年制47、48班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共112人,女生95人,男生17人。其中47班為對照組共57人(女生48人,男生9人),48班為實驗組共55人(女生47人,男生8人)。兩組學生均同年統(tǒng)招入校,學制3年,在年齡、學習環(huán)境、教育背景、學習成績等方面比較,均無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授課教師相同,學時相同,使用相同教材和授課計劃。教學案例均由具有豐富臨床和教學經驗的醫(yī)院護理專家根據教學大綱編寫,主要疾病是急性闌尾炎、急性膽囊炎、泌尿系結石、腸梗阻4個外科常見病,每一個內容4個學時,共16個學時。
1.2.1 對照組 采用案例教學法(CBL)。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發(fā)放相應內容的預習資料、知識鏈接、學習目標、授課安排、臨床案例等讓學生先預習。課中引用臨床案例啟發(fā)學生分組討論該病例的病因、診斷、臨床表現(xiàn)、治療原則及主要護理措施。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案例的鑒別,加深對疾病的學習,最后再由教師進行案例總結。課后布置案例作業(yè),并鼓勵學生完成病例記錄,包括病情討論、病情診斷、病情治療、病情護理等。
1.2.2 實驗組 采用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法。同對照組案例教學法(CBL)的課前準備,課后作業(yè)的教學內容一致。區(qū)別是把課堂中案例的“病人”變成由我院接受過SP專業(yè)培訓,且具備專業(yè)知識和表演技巧的SP團隊中的1名教師來扮演,即TSP。學生根據TSP病情描述、癥狀表現(xiàn)、陽性體征、情緒反應等的模擬,分組開展討論,每組5~6人(男女生平均分組),討論結束后各組選派一位代表,按照護理程序對TSP進行健康史采集和身心狀況評估,教師對其評價并予以指導。再隨機抽查一組發(fā)言,分析TSP目前的病情狀況、下一步診療措施與相關護理措施,其他小組補充或者更正,教師根據回答情況糾錯歸納,梳理臨床診療、護理過程。最后由TSP參與總結,針對每組發(fā)言內容、回答問題積極性、臨床分析能力、人文關懷意識、護患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
16學時的授課結束后,兩組進行考核。考核指標分為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兩部分。理論考試為50道單項選擇題,每題1分,從我院臨床系外科護理學自制題庫中抽取,限定時間是上傳超星學習通后20分鐘內提交完成;技能考核為5道病例分析題,每題10分,均涉及3~4個問題,內容涵蓋所授4個常見病的重難點知識,重在考核護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推理診斷能力及分析解決能力。要求40分鐘內閉卷完成。兩部分成績總分為100分。
自制情景模擬教學效果滿意度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提高課堂師生互動性、提高學習探求欲、提高查閱文獻能力、提高作業(yè)完成率、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人文關懷意識和護患溝通能力、提高獨立思考能力、提高臨床觀察與決策能力、提高小組分工協(xié)作能力、提升注意力的保持度、提升知識獲得感、提升臨床情景真實感12個項目,每個項目答案為“是”或“否”。在完成16學時的教學計劃后,統(tǒng)一發(fā)放問卷,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共發(fā)放112份,填寫完成后當場回收112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軟件SPSS 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評分值描述采用(±s),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描述采用百分率,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理論考試的平均成績無明顯差異(P>0.05),技能考核平均成績和總成績實驗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考核成績比較(±s,分)
組別 理論知識成績 技能操作成績 總成績實驗組(n=55)對照組(n=57)t P 45.32±1.39 44.28±2.32 0.029 0.301 43.56±2.88 39.98±2.87 13.110 0.000 88.20±4.48 83.56±5.31 6.013 0.000
實驗組對教學效果各個項目的滿意人數比例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教學效果滿意度比較[n(%)]
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模式,可以創(chuàng)建高仿真情景模擬環(huán)境,讓學生如同在醫(yī)院、在病房與“準病人”面對面接觸溝通。研究表明,這樣的仿真課堂能使學生很快轉變成臨床護士的角色,避免了“無言問診”“自言自語”和“啞巴操作”。表2的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實驗組的臨床情景真實感明顯高于對照組。由于整個課堂都有病例中的“準病人”,學生能緊密圍繞TSP展開視觸叩聽,并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護理實踐中。短短的40分鐘,就如同看情景劇一樣,既有觀摩又有參與,還原了醫(yī)院病房場景,將書本抽象、枯燥的知識都通過TSP的表演變得更加直觀和感性,整個過程生動有趣,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求欲,活躍了課堂氣氛。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SP案例的選擇和設計是保證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SP案例的編寫要緊貼臨床實際病例,設計要包括重難點知識,既要通過TSP表現(xiàn)出來,也要讓學生便于從中觀察,這樣的劇情設計就不能過于復雜,因此我們根據教學大綱合理設計SP案例,通過TSP劇情的展示,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表1~2所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前者病例分析題的分數明顯高于后者(P<0.05),說明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分析決策能力及溝通能力等多種綜合能力。該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在解決“準病人”的案例中學習隱含于案例中的概念、原理和觀點[2],從而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TSP不但是病人的角色,還是評估者、指導者、反饋者的角色。本研究中實驗組的TSP作為評估者,通過自己是“病人”的客觀感受,對學生的接診表現(xiàn)做出正確的評估,并對不足之處給予指導。作為反饋者,TSP還原“教師”角色參與教學反思,不但對每一組討論結果和發(fā)言情況進行點評,同時也更容易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TSP貫穿于整個情景模擬教學,有利于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TSP對自己的評估、指導、反饋,獲得知識的提升和更新,進而反思本次課堂的表現(xiàn),挖掘在平時學習中容易被忽視的重要知識點。
CBL教學法是以病例為基礎適應醫(yī)學教學需求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核心是采取“病例為先,問題為綱,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教師在這種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由傳統(tǒng)的講授者變?yōu)橐龑д吆洼o助者。TSP教學法是近年來在臨床醫(yī)學教育改革實踐中延伸出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筆者將兩種教學法有效結合起來,以案例為基礎,TSP導向引入,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取長補短,改善了目前案例教學法“模式化”“程序化”的現(xiàn)狀。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在課堂中學習熱情高,積極討論發(fā)言,也善于分析和表達觀點,課前查閱資料預習、課后按時完成作業(yè)、書寫病歷報告的情況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這樣的情景式課堂,學生愛學、想學、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基于案例的TSP教學模式不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也提升了教師的自身業(yè)務能力。筆者切身體會到從SP案例編寫、TSP專業(yè)培訓、課前資料準備、課堂引導把控、課后布置作業(yè)到教學反思,每一步都是團隊成員共同探索、共同進步的成果,其中有收獲也有問題,具體有:(1)由于我院外科臨床組是第一次引入該模式且處于起步階段,學生多少會感到陌生,導致其在面對TSP時產生對教師畏懼緊張的心理,缺乏對疾病做出診斷的信心,語言表達不夠準確,操作過程也過于拘謹,因而影響自身真實能力的發(fā)揮;(2)TSP不具有真實病人的病理體征,在護理評估環(huán)節(jié)很難做到與真病人完全一致,有一定的失真性,這與任潔娜等[3]的觀點一致;(3)TSP雖然經過培訓,但教師畢竟不是演員,在模擬病人的實際中可能會有夸大和不到位的表演,這樣可能會失真,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哄笑,如何在教學中展示最真實的模擬情景,需要帶教教師掌控全局并適時協(xié)調、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