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晶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在中華民族不斷地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古往今來,治國安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推行道德的教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立德為本”倫理道德規范,經過不同時代發展,逐步形成了用于規范做人處事的原則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一定層面上有著共同的教育意義,對當代中國人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具有深遠影響,在促進社會道德風氣、弘揚正能量上體現出重要價值[1]。中國傳統教育將道德融入家庭和社會各個方面,通過對人們的具體行為規范加以約束,使其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最根本的體現為“孝”。孔子認為,孝悌為仁的根本,孝是做人做事的準則,“是故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百善孝為先”也是中國人道德實踐的基礎、育人的根基。此外,誠實守信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指導人們生活和工作。《弟子規》中提到“凡出言,信為先”,做人要講究信用,朋友間要建立信任,說話要有尺度,誠實不可欺騙。這對人們道德的約束和品德的修養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與人相處應善于向優秀的人學習,同時發現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地方,要及時反省、加強學習、不斷改善、提升自己。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近年來,全國高校大力推進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協調發展,在校大學生黨員數量逐漸增多。高校黨建工作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挑戰。在“四個自信”理念中,文化自信主要體現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有著久遠的內涵意蘊和深厚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歷史任務提供思想引領和不懈動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在給青年大學生帶來生活學習便利的同時,也讓一些缺乏自律的學生在道德素質方面發生滑坡,迷失人生目標。消除這種不良影響,除依靠學校的懲戒化督導外,還必須要加強學生自身教育,使大學生明白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性,要把德育時刻融入自己學習生活中。大學生是一個大群體,一些學生存在缺少堅定信念,處事消極悲觀,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問題。同時,現在高校多以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人才為目標,把重點放在對學生專業課或相關職業技能的培養上,忽略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在課堂上穿插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也不能從深層次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學習,因此,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顯得頗為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蘊和深遠的哲學理念,對于教化當今大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孝、悌、忠信思想為個人行為提供了價值標準,能夠培養高校黨員、學生干部以及普通學生的道德品質,用文化育人的思想為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有效保障[2]。高校黨建工作的主體是高素質人才,其中包括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他們文化程度高,長期接受現代文化教育,對中華傳統文化了解更加深入,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次,在高校教學工作中,教書育人時刻體現著豐富的人文要素。對學生德育的教學多來自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歷史悠久,用于教化的實例較多,在對大學生教育過程中具有說服力,可信度較高,學生普遍能夠接受。因此,高校黨建工作不僅要時刻把握和教導學生,強化其思想意識形態,還需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入其中,用更生動具體的方式實現二者協調和諧發展,科學合理地對學生思想意識形態進行教育。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對于增強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黨建工作必須要以學生為根本,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培養出新時期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榜樣,一言一行對學生成長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對大學生群體加強德育教育,教師帶頭發揮模范作用能夠更好地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同時發揮共青團、社團等的作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目前,高校教學大多注重在本專業知識和考點、重點、難點等進行講授,目標比較單一,創新性不強。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思政教育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中,尤其是與道德規范較為密切的學科,如語文、政治、人文等學科,要應用新型信息化教學手段,融入傳統文化和紅色教育,深挖教育資源,擺脫枯燥無味的知識灌輸方式,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此外,高校應開展多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選修課或民俗、文化課程講堂等,讓喜歡傳統文化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認知和學習[3]。優秀的教師不僅在自己專業知識上有所建樹,而且能夠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來積極組織學生的專業實踐,充分理解傳統文化精髓,傳遞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校教師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導向,引領大學生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涵的學習和領悟,以思想政治渠道開展黨建工作。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有助于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提升自身高尚品德,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校園德育工作是大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大學生品德素質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提高學生德育水平。將德育學習內容與校園豐富多彩的德育實踐活動相結合能夠深化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和提升道德素質,更有利于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4]。例如,高校可以在中國傳統節日、重大節日、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黨課教育、主題班會、黨日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明白這些重要節點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底蘊。此外,三月學雷鋒、清明節的愛國主義教育、端午節的經典文化傳承、中秋節的感恩教育、重陽節的尊老愛幼教育等活動已普遍在高校中得到開展,利用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讓學生了解、傳承傳統文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走入學生生活,在各項校園活動中增強自我使命感和愛國情感。高校黨建工作也可以在學校開展組織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活動、征文比賽、攝影比賽、朗誦大賽、志愿者活動、義務勞動等活動,讓學生領略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明白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同時,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請校內校外專家與知名學者開展傳統文化講堂,以故事的形式為學生講述傳統文化中的古人優秀事跡和經驗教訓,豐富傳統文化知識傳播途徑。其次,利用校園內宣傳欄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增強校園文化氣息,創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宣傳欄內容要安排學生負責人及時更新,讓學生充分享受傳統文化知識帶來的益處,在溫馨和睦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通過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使學生更具堅韌的勇氣和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在提高學生思想素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并在高校德育中繼承與弘揚,展示出傳統文化的思想并體現出其意義和價值。
現今,網絡文化建設發展使網絡平臺逐步成為大學生學習教育平臺,不僅成為學生線上專業知識學習途徑,也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德育發展的重要方式,加深對傳統文化內涵的了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效率。高校黨建工作可以依托校園網絡平臺,推出共青團微信、微博公眾號、學院公眾平臺、數字圖書館等實時發布正能量新聞報道,推送優秀文學作品,優秀電影、經典語錄、禮儀禮節等,開辟新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結合傳統教育模式共同為學生學習提供便利。同時,學生可以在論壇中分享自己心得、觀后感等內容,或在重要節日共同參與線上活動,如元宵節猜燈謎,端午節學習經典文化,中秋節慶團圓等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并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自己沉浸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里汲取營養。此外,通過建立民族文化板塊、傳統習俗板塊及文化遺產板塊等構建中華傳統知識寶庫,從而集中和豐富傳統文化知識結構,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學生根據各自所需,可以自愿選擇不同模塊隨時隨地學習,使“互聯網+”模式真正走進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種網絡新媒體結合傳統文化的方式,讓我們的優秀文化能夠更好地得到弘揚和發展,自覺加入傳承傳統文化的隊伍中,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信[5]。
當前,互聯網、新媒體飛速發展,網絡媒體內容魚龍混雜,尤其是外來媒體更是在網絡上大肆渲染國內不實信息、惡意破壞國家安全穩定,各種新型怪異思想更是危害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態。如果只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直接強加給學生,可能會造成逆反心理,甚至發生沖突,更不利于黨建工作進一步開展[6]。因此,在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必須結合時代特征、當前國情,吸收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時代精神傳遞給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不斷提高學生素養,引導大學生全面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沉淀、基本國情,提高整體綜合素質,傳承美德、立德樹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進而培養一批符合新時期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大學階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形態是高校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在新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播不能是單一的、獨立的,應該更注重于時代相符,與社會發展相結合,通過將時政思想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來培養學生。例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細致解讀,豐富其內在含義,就很容易讓學生理解精髓。從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更能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所在、核心所向,為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打下理論基礎,為進一步堅定學生思想意識形態提供有力保障[7]。因此,以高校黨建工作為核心指導,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道德素養,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黨建工作作為學習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更能夠提高大學生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形態,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高校黨建工作具有內涵豐富、創新性強、形式多樣等特點,在黨員發展、學生教育和管理等方面拓寬了其開展形式,豐富了學生課余實踐活動內容。堅持“從實踐中出真理”,讓大學生從學習到實踐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生活中、黨性理論學習中的實用性、真實性。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黨支部教輔人員可在特定時期,舉行系列特色黨日活動,如觀看紅色教育電影接受教育;探討歷史名人在當時所做貢獻,對后世產生的影響;閱讀古詩詞經典,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等,通過各支部活動評比交流,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背后故事的理解和體會[8]。由此看出,新時期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建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并一代代在社會主流中不斷前進。創新兩者結合的教育方式,并將其融入時代特色,使之符合國情發展,從而有利于培養新時期下社會需要的優質人才。
新時期大學黨建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政治立場,提高綜合素質,深刻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和社會風尚。通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和創新黨建工作,立足學生教育和思想工作的開展,更有利于大學生堅定民族文化自信,提高自身黨性修養[9]。此外,引導學生積極進取,多參加黨支部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身邊小事中明白活動的真實意義,懂得擔負組織賦予的責任,正確認識自身道德修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體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來不斷發展與完善,如今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價值源泉。高校黨建工作承擔著大學生教學、人才培養、文化傳承等核心任務,必須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工作中,以更好地指導工作[10]。學習的內容和模式要有創新性,多采用探究式、發散式、情景式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增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從而進一步規范大學生行為舉止,引領大學生成為新時期下的“四有”青年,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