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溶澤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樂器,古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古箏以其絕美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獨到的表現力和刻畫力等特點深受國人的青睞。2008年6月,古箏憑借自身獨特的魅力,被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代只有結合古箏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結合時代發展和大眾的喜好,融入新的文化元素,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魅力,真正實現古箏藝術的發展。
古箏是中國一種古老而傳統的彈撥樂器,最早可追溯于戰國時代。與其他的古樂器相比,古箏的音域更為廣闊,音色也更加絕美,音品更為獨到,音樂的表現力和刻畫力也明顯增強。基于此,在眾多的古典樂器中,古箏越來越受到眾人的推崇和青睞。
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古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在款式上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歷了“半箏”“轉調箏”“迷你箏”等款式;另一方面,在弦數上由最初的5弦,到漢代的12弦,明代進一步增加至14弦,現代古箏的弦數已經達到26弦。
古箏外觀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其表現方式、創作技巧也隨之發生改變。以往,人們在演奏古箏的時候,更加傾向于右手,基本上都是通過右手掌控的形式完成樂曲旋律、節奏,左手則主要負責音調的變化。雖然這種演奏方式被流傳下來,并在當前古箏演奏中比較常用,但是又增加了一些創新性的元素。1953年,趙玉齋老師在《慶豐年》的古箏演奏中,就采用左右手交替演奏,突破了傳統古箏演奏方式;之后,《戰臺風》進一步推動了古箏演奏方式的發展。古箏演奏方式越來越國際化,并逐漸融入到國際舞臺上,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代表[1]。
古箏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樂器,其背后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古典傳統文化。古箏中蘊含了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包括“和”“中庸”“無為”“陰陽”等哲學思想。古箏還將中國傳統的詩詞歌賦、諸子百家思想進行了雜糅,最終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審美。例如,在《關山月》《霸王卸甲》《昭君出塞》等古箏曲目背后,就蘊含了大量的傳統悲文化,隨處可看見古代文人的傷別離等情感。另外,古箏藝術還將中國傳統的逸和俗文化進行了有效地融合。例如,《高山流水》的悅山樂水、《山居秋暝》的超然空靈、《梅花三弄》的自然淡泊等古箏曲目,就有效地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在《鬧元宵》《秋收》《春耕時節》等古箏曲目中,體現了民間的生活百態,展示了中國傳統的俗文化。
第二,強烈的時代感。古箏的產生雖然具備一定的歷史偶然性,但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從宮廷走向普通大眾,最終被普通大眾所接受、傳承。這主要是因為古箏不僅僅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具有傳統的美感,也在發展和融合的過程中,具備了現代美感,逐漸擺脫了傳統單一的表現方式,與現代、東方、西方藝術表現實現了完美地融合,更好地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狀態[2]。
第三,濃厚的審美屬性。古箏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其背后還蘊含著濃厚的審美文化,這集中體現為古典美、現代美、技術美、藝術美上。古箏在制造過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時尚元素,尤其是材質、音色方面,在呈現出更加獨特的古韻之美時,還增加了更多的現代美,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視聽享受。
第四,創新與發展屬性。古箏是人們在對其藝術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新的古箏彈奏技法。尤其是在當下,對古箏演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古箏演奏者不僅要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還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兩者完美融合的過程中將古箏獨特的藝術魅力展示出來。因此,作為古箏的演奏者,不僅要強調古箏藝術的文化底蘊,還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演奏水平,最大限度融入新的演奏方法。例如,從古箏彈奏的指法上來說,演奏者不僅要熟練基本的演奏手法,包括:左手按動揉捏、滑動、顫抖,右手的挑撥、勾弦、托舉等,還應在此基礎上配合各種演奏技巧,在古箏演奏過程中對音色、張力之間的關系熟練掌握。只有做到這一點,古箏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才能在完成高超演奏的同時,融入演奏者對古箏曲目的理解[3]。
在實現古箏藝術發展路徑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對古箏這一演奏樂器工具進行創新,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新的曲風、新的技術要求。從古箏發展的歷程來說,最初僅僅只有5弦,但五弦的音域十分有限。伴隨著人們音樂欣賞水平的逐漸提升,5弦的古箏已經難以滿足藝術的需求,開始逐漸發展出5弦、12弦、15弦,最終逐漸形成了常用的具備鮮明民族特色的21弦。通過改良,古箏的外形、表現力也隨之發生改變和完善。
在當前文化大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古箏已經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與西方文化進行碰撞。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真正推進古箏的創新發展,必須要在堅持傳統工藝的同時,對新的制作方法、工藝進行吸收和借鑒,使得傳統的古箏造型、氣質、表現力更加符合時代潮流。而要實現這一改變,必須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優化:首先,對古箏制造從業者進行培訓。具體來說,應對古箏的制造者展開全方位地培訓,提高其藝術、文化造詣等,最終將古箏制造者由“工人”逐漸轉變為“匠人”,甚至轉化為“大師”。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激活古箏制造業,使其更好地創新,逐漸從“市場主導”的發展模式下解放出來;其次,在行業主導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和發揮各大藝術院校、文化產業部門、古箏演奏者的熱情,嘗試融入多元化的新元素,在全新的體驗、感覺中實現古箏的發展;最后,還要關注古箏創新、傳承兩個方面的關系,在確保古箏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對其進行創新和優化,以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這就要求堅持古箏的“中庸”發展路線,既要彰顯古箏的古典特色,又要發揮古箏制作的個性化風格[4]。
古箏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歷史的沉淀,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說,要想實現古箏的創新發展,必須要堅持古箏傳統文化不動搖的原則。否則,一旦脫離了其背后蘊含的傳統文化,就會導致逐漸喪失源頭,使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另一方面,從古箏藝術的創新層面來說,古箏創新的本質就是對古箏中傳統文化的繼承,如果在創新過程中拋開了傳統的文化,就會制約古箏藝術的發展,甚至會對其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想真正實現古箏發展的創新,就要不斷持續進行創新和優化,才能促使古箏藝術更好地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古箏創新并不是單純的“1+1”模式,而是應突破古箏傳統和創新兩個方面存在的壁壘,真正實現1+1>2的效果。在對古箏進行創新時,要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作為中心,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不斷推進古箏制作及演藝創新發展。
當前時代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尤其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同地區文化進行交流、學習的機遇也逐漸增加。古箏是中國特有的民族樂器,在這種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古箏要想更好地融入世界藝術中,就必須要堅持“兼收并蓄”的原則,充分借鑒西方鋼琴的藝術表現形式,才能在融合的過程中實現其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例如,我國著名的古箏藝術家王中山先生在對古箏藝術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提升了對左手的利用程度,以達到快速展示古箏技巧的目的[5]。
新時代背景下,古箏的發展也逐漸進入到日新月異的階段。同時,古箏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開始受到制約,致使其在藝術表現中面臨著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在促進古箏發展過程中,還應堅持古箏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的原則,真正實現古箏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第一,將古箏藝術和文學藝術結合起來。古箏藝術與文學作品之間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通常,古箏曲目在創作的時候,多數靈感源泉來自于文學古詩詞、散文中。例如,王建民先生在創作《楓橋夜泊》的時候,就以張繼的同名詩歌作為背景,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創作了古箏曲目;還有《箜篌引》《長歌行》《長相思》在進行創作的時候,都借助了與其相契合的詩詞,結合詩詞中的意象、情感,創作出相關的古箏曲目。基于此,在促進古箏藝術創新時,必須要加強古箏藝術與文學之間存在的密切聯系,以古詩詞作為基礎,創作出具備深厚文學意味的古箏曲目。
第二,古箏藝術與美學結合。古箏藝術,也是一場美學盛宴,具體來說,在古箏演奏的過程中,演奏者的形體優雅,能夠給人一種美的視覺感受;同時,古箏的優美旋律,音色變化,以及演奏過程中的舞臺效果,都會給人帶來極強的美感;另外,古箏曲目中都傾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將自己欣喜、哀怨、細膩婉轉、大氣磅礴等情感融入其中,促使觀眾在聆聽的過程中與其產生情感共鳴。因此,在古箏藝術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充分發揮美學的支撐價值。
第三,古箏與社會學相結合。古箏作為一種民族樂器,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古箏也是一種社會形態的反映,任何一個新的社會形態都會對古箏的發展產生影響。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精神追求水平逐漸提升,社會也變得更加精彩繽紛。因此,古箏應緊跟著時代發展的潮流,對其進行適當地創新,才能促使古箏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6]。
綜上所述,古箏作為一種民族樂器,伴隨著歷史的發展,承載了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新時代背景下,面對古箏在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要圍繞古箏背后蘊含的文化,在堅持古箏對傳統文化繼承的基礎上,分別從樂器工具、古箏文化、借鑒西方藝術、與其他領域相結合等方面進行優化和創新,真正實現古箏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