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柳
“實事求是”作為古代哲學的一種治學態度,最早出現在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中,文以“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來贊譽漢景帝之子劉德為做學問,在儒學被長期壓抑的背景下用畢生的精力搜集整理古文先秦舊書、求得真知且被載入史冊的行為。乾嘉學派考據學集大成者阮元在《研經室集<自序>》自稱“余之說經,推明古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雖沒有給于實事求是以科學的唯物主義解釋,但對其重提具有積極的歷史推動作用。現在,實事求是不僅是一種治學態度,已然經過歷史較量驗證了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地位,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深入解讀與發展,并成為黨的根本思想及工作路線。
“思維”與存在相結合,在承認物質世界存在的基礎上,對“感性材料”進行人腦加工,從而反作用于物質世界,又經過被反作用的物質“存在”再一次作用于“思維”[1]。認識的主體“現實的人”,正是在這樣循環往復的活動中,推動其認識地斷深入,這是求證“實事求是”的過程。馬克思認為現存的客觀世界是經過人類世代以自己的需要加工改造而成,即在能動的使客觀世界不斷符合自己的目的需求,同時又不得不受客觀規律的制約,最終落實“實事求是”,如若“實事求是”最終沒有得以落實,便會進入舊唯物和唯心世界。
實事求是強調規律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法是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事實”范疇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范疇之一,馬克思認為任何深奧的東西只要根據經驗探其根源便會變得簡單;而“求是”的過程是“某種經驗的事實”從理論層面過渡到實踐層面的過程,是感性認識作用于客觀實際從而得以理論升華的過程。華東師范大學彭漪漣教授對“事實”做了明確的界定[2],認為事實是可以被觀察到的。“事實”不是獨立于現實的人之外的事物與存在,不是主體對事物及其特性的簡單地感覺和知覺等,而事實之所以是事實,是人們對事物存在的實際情況在直接感覺的基礎上所做的一種陳述。“事實”與“求是”是一個循環往復的不斷推進事物發展的活動,貫穿于認識活動和認識過程的始終,驗證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作為“實事求是”的哲學依據的科學性。
推動事物地前進與發展,關鍵的、首要的是要明確推動事物前進的方向與矛盾運動的規律,從聯系和發展的角度看待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的有機整體,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實事求是”探尋事物本質及規律的過程,也是客觀探尋事物內部及事物之間聯系的過程,“實事求是”的根本目的是探求和揭示客觀事物的新屬性、新聯系、新規律,從而推動事物的發展,也是順乎歷史潮流,反映時代精神,與時俱進的深刻體現。另一方面,發展是由聯系引起的,由于事物普遍聯系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事物的矛盾運動、變化,發展作為矛盾運動、變化的積極、揚棄的活動方向,揭示了新事物的產生與舊事物滅亡的客觀規律,實事求是的本質內涵便是從實際出發,不唯書、不唯理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內在規律,最終指導實踐,促進事物的發展。發展是實事求是的最終目的,反過來,實事求是是促進發展的方向和目標,是堅持以聯系與發展的辯證關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
任何事物的前進發展都符合螺旋式上升規律,在中國這樣一個正在艱難探尋運用何種方法能扭轉整體局勢的東方大國,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國情,改造社會必然是一個極復雜艱辛的過程。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帆風順的不僅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更不符合歷史真相,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挫折當作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契機,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在如何科學理解并運用馬克思主義上經歷了曲折發展的過程,曾一度視馬克思經典作家理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條,對理論實施取得成功的經典作家盲目崇拜,導致教條主義與本本主義成為革命與建設的巨大阻礙。十月革命的勝利讓當時正在尋找中國出路的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解藥”,“走俄國的路”同時也為唯經驗論在中國的落地埋下了伏筆。共產國際的指示雖在協調國共兩黨關系、動員廣大群眾一致抗日方面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中國共產黨投入革命后也暴露了分辨力的缺乏,導致其在領導革命時受挫。其代表王明認為“我們要擁護統一指揮,八路軍也要統一受蔣指揮[3]”,其在統一戰線中的遷就主義錯誤的后果嚴重限制了黨的獨立自主性、束縛了黨的發展,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客觀事實。后又過分強調正規軍的作用,堅持城市中心論,認為“單游擊戰,沒有與正規軍隊配合,是不能有決定作用的[4]”,其忽略了中國農民數量的分布實際,輕視了游擊戰的戰略地位,不加分析地照搬別過經驗,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根本原則,對抗戰造成嚴重的損失。
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使用了“實事求是”一詞,指出共產黨員應該是實事求是、高瞻遠矚的典范,腳踏實地地追求明確的目標。后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將“實事求是”釋義為:科學的態度,并開始明確以實事求是為客觀真理對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經驗主義發出挑戰,其“科學態度[5]”是指我們需要的本本是不能脫離實際的本本。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第一次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實事求是”做出全新地科學解釋。他認為,“實事”就是一切存在的客觀事物,“求”為我們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及規律性,“是”代表事物內部與事物之間的具體聯系,即為:我們在運用任何理論作用于實踐時,一切從實際出發研究并掌握事物的規律的過程。毛澤東精辟及尖銳地指出主觀主義的病癥,從根本上沖破了黨內主觀主義的束縛,解放了人們的思想,1941年冬,毛澤東題寫“實事求是”為中央黨校之校訓,在毛澤東的倡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將實事求是作為認識和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法寶,并逐漸確立“實事求是”為黨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肯定其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基本的觀點的同時,積極倡導將真理標準問題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聯系起來,是把馬列科學真理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正確標準,同時指出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是根本出發點的高瞻遠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順利進行離不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黨要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運用于中國實際促使理論不斷豐富發展,離不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真理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思想路線問題、政治問題,并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黨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在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對實事求是的繼承與運用,創造性地豐富了毛澤東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解放思想的前提是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基本國情出發,敢于并擅于走自己的路;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最終目的,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傳統的思想中解放出來,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取得成功。
習近平立足于當今中國在改革與創新發展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與引領,證實了一百年來黨將實事求是作為思想與行動方法論的正確性、科學性,也是繼往開來、繼續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
習近平指出,“堅持實事求是不是一勞永逸的,在一個時間一個地點堅持實事求是得出的結論、取得的經驗,并不等于在變化了的另外的時間另外的地點也能夠適用”[6]。實事求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載體的思維和存在的矛盾運動,矛盾運動的變化隨事物內部、外部以及時間、空間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習近平高屋建瓴式地站在歷史性、整體性高度對歷史經驗做了辯證的分析與創新,并給了后繼馬克思主義者新的思路。以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性不動搖,也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辯證地運用科學的方法論。
恩格斯曾指出“我們的主觀的思維和客觀的世界遵循同一些規律[7]”,“思維”與“存在”遵循著“同一些規律”,思想出現偏差、行動導致錯誤以及作出科學的行動決策時便可遵循“同一些規律”進行及時的修正,遵循客觀規律避免不了要以“存在”為邏輯起點,從歷史實際出發,作用于“感性的人”,客觀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最終使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規律性。習近平對“思維”與“存在”在實事求是中作用力體現作出了歷史角度的創新性解答,只有做到從起點意義上的剖析與對歷史規律的把握,才能對后續工作具有方向性指導意義,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客觀規律和人民的要求。
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對舊唯物主義及唯心主義進行批判性否定,認為唯心主義脫離了“存在”對“思維”的指導作用,是“思維”獨立的內在矛盾運動,只是抽象地發展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典型的超越現實、超越階段的體現;舊唯物主義忽視人的主觀能動從事物的外在形式直觀地理解事物,始終停留在過去而無視改變。習近平創造性闡釋,“不得超越現實與階段,也不得落后于現實,無視變化”,體現出實事求是不是出于割裂和對立狀態,而是與“思維與存在”相互緊密互動的。正視現實、正視階段,就是要求我們在恰當的時間提出符合國情的方針政策,符合社會歷史條件,發揮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中國雖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仍處于并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社會主義強國夢想,步入發達國家行列還有一定的距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決糾正一切超越基本國情的因循守舊與故步自封,以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努力促進偉大夢想的實現。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發展水平取決于實踐領域和思想理論兩個因素的發展和創新,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起來看待,只有兩者緊密結合才能推動時代進步,實踐創新的發展決定理論創新的發展,理論創新為實踐創新服務的同時也在發展自身,兩者都必須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為前提。時代主題反映了理論發展的方向和內容,革命戰爭期間,理論創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理論,最終形成了毛澤東思想;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了許多理論上的創新以推動實踐落實且取得顯著成效,最終形成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根據基本國情,提出了新任務、新戰略與新政策,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歷史進程中解未解之難題、辦未辦成之大事,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總之,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更是在長達百年之久的中國共產黨歷史長河中指導中國共產黨人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核心,是不斷取得勝利且繼續取得勝利的制勝法寶,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動搖,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不動搖,是繼往開來、持續邁進世界舞臺中央的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