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云
普通話的推廣,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要加快普通話的推廣進度,普通話水平測試隨之應運而生。其中,我國師范類院校對于普通話水平測試的發展較早,使得師范生相應地需要承擔起推廣普通話的重任。然而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命題說話”由于采用非文字憑照的方式進行測試,使許多師范生難以取得好成績。因此,針對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命題說話”項,并提出應試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對于我國師范類院校而言,由于其院校本身的特殊性質,因此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重視程度較高,且在師資力量、課程建設以及培訓體系等方面都日趨完善。師范類院校之所以如此看重普通話水平測試,主要原因在于為未來的工作崗位而服務。例如許多師范生畢業后要從事教師相關的工作,都需要普通話等級證書。根據2020年南京市上半年普通話水平測試報考人數統計可知,上半年共有超過8萬人參與普通話水平測試,其中師范生占據考生數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師范生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不僅是為了承擔推廣普通話的重擔,同時還是為了未來的就業。
自從2010年開始,我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完全采用計算機輔助普通話水平測試。由于計算機是機器,導致考生的情感很難被充分調動,在測試時更加容易緊張,從而影響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獲得良好的成績。
對于大部分師范生而言,在參加普通話等級測試之前,都不會自發性地對自身的口音進行糾正,因此在測試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方言口音,部分考生來自特殊的地區,在長久的語音習慣中,對于語音中的平翹舌音、兒化音等沒有及時隱藏,進而導致測試結果失常。
“命題說話”項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大項,共占據40分。在“命題說話”項中,由于完全沒有文字憑借,使得考生不能通過提前準備好的文字稿進行閱讀或背誦。這種情況極大影響了考生的測試狀態,進而在“命題說話”項中失分太多,并影響測試成績。
普通話水平測試主要以口試的方式進行,其考試內容由讀單音節字詞、讀雙音節字詞、朗讀短文、命題說話四個項目組成。其中,前三項都有文字憑借,唯有“命題說話”沒有文字憑借。此舉雖然會顯著提高考生的心理壓力,但也更容易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普通話水平。基于這種情況,師范生在面對“命題說話”項時,一定要注重心理準備,并及時緩解緊張情緒,才能確保以良好的心態面對“命題說話”項的挑戰。
1.樹立信心
普通話水平測試的考前準備以及測試過程兩個環節,是師范生最容易出現緊張心態的場景。考前準備的緊張心態將會直接影響測試過程水平的發揮,因此需要師范生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及時做好預防,以便及時應對緊張心態。考前準備緊張心態產生的原因,一方面來自于對自身的不自信,另一方面則來自于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準備不夠充分。此外,口音也是影響師范生自信心的關鍵點。師范教師需要針對此類口語基礎較差的師范生展開訓練,并通過鼓勵的方式,培養他們敢于開口的勇氣。例如,師范教師可以帶領師范生在校園內多多參與辯論賽、公開演講的方式,培養師范生說話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從而使師范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充分鍛煉。
2.了解測試程序
測試過程焦慮的因素除了師范生自身的準備不充分外,還在于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流程不夠了解。普通話水平測試的標準流程主要由進入考場、出示準考證、抽取試卷、十分鐘準備、試音、根據試卷內容進行測試這幾個環節組成。其中,讀單音節字詞10分,讀雙音節字詞20分,朗讀短文30分,命題說話40分。根據這份逐漸遞增的項目來看,師范生應該在十分鐘準備過程中,以朗讀短文和“命題說話”作為測試的重難點,并對其這兩項展開主要規劃。為避免忙中出錯,師范生一定要熟悉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各個項目才行[1]。
“命題說話”要求考生在三分鐘內自由發揮,且不允許停頓。因此許多考生由于準備不夠充分,往往說不了兩三句就無話可說,進而因缺時被扣分。基于這種情況,按照每一分鐘240個音節的標準計算,說滿三分鐘至多需要720個字詞。師范生可以率先在準備中列好一份不少于720字詞的大綱,以在思維方面提前做好準備,從而讓“無話可說”變為“有話可說”。
1.對話題進行歸類
“命題說話”項的話題要求其實不難,大部分都是諸如“我的寵物”、“我的父母”之類的簡單題目。之所以有許多師范生在“命題說話”項中丟分,主要在于并未對話題進行及時歸類。測試之前,通常會給予30個話題進行參考。雖然話題大多簡單,但師范生面對龐雜的命題也難免找不到重點。因此,在拿到話題時,師范生可以通過分類的方式,將話題化多為少,進而講思路理清。例如“我的生活”、“童年記憶”等話題就可以劃歸一類,此類話題的敘述結構大多相同,師范生只需要準備一篇大綱,就可以在所有同類型話題中得到應用。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減輕師范生面對“命題說話”時的無所適從感,還能充分鍛煉師范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2.細分材料內容
在“話題說話”項中,無論話題內容是景、物、人、事件,最好都要舉出適當的細節和案例,以增強話題的鮮活程度。因此,師范生應對此種情況的最佳對策就是講故事。例如當面對上文提及的“我的生活”、“童年記憶”等話題時,師范生可以使用敘述的手法,以講故事的方式進行陳述。這樣能夠在保證內容充實的同時,細節也能落實到位。如果遇到關于議論、說明類的話題時,師范生同樣可以通過講故事,將該話題轉化為敘述文,進而降低話題難度。例如當話題為“談社會公德”、“談個人修養”等問題時,師范生可以講述身邊的社會公德以及個人修養案例,且案例的過程細節越豐富、內容越詳盡越好,這樣三分鐘很快就到了[2]。
3.材料組合
當師范生確認了“話題說話”項的中心后,還需要對話題的開頭、過程、重點、結束進行相關設計,以讓整個敘述過程更加豐滿合理。尤其對于幾個話題共用一個材料的,那么準備的材料最好具有普適性,才能適應不同話題內容的套用。此外,材料在話題中使用絕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生動活潑。使話題的起承轉合相互銜接,且符合話題陳述的敘述邏輯。例如師范生在面對“我最尊敬的人”這個話題時,有相當一部分的師范生會這樣陳述,“我最尊敬的人是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平時的興趣愛好就是做菜,尤其是那道紅燒肉可好吃了……”然后之后全都是關于紅燒肉是怎么做的。這種案例不在少數,許多師范生在“話題說話”項中說著說著就會偏題,這都是由于對話題內容的起承轉合沒有準確把握的緣故。而模范的“我最尊敬的人”的話題可以先介紹我最尊敬的人是誰,然后用形容他的品質或性格。這樣流程下來,可以讓師范生在“話題說明”項中取得平均分以上的水準。
普通話水平測試中的前三項測試都有文字憑借,且三項的測試時間也相對充裕,考生還可以對自己的語音及時調整,從而避免錯誤。但在“話題說話”項中,考生不僅要在既定的時間內組織內容,同時還要在敘述過程中避免出現語音錯誤。而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以計算機評分的方式進行后,會給考生一種對著空氣說話的錯覺,這種情況將進一步加重考生的語音出錯概率,考生也較難在“話題說話”項中取得好成績。
1.建立語音檔案
大部分普通話水平測試結果不理想的原因,都是語音缺陷造成的。許多師范生的語音環境普遍不高,如出生在方言氛圍較為濃重地區的師范生,他們從小并未接受過正規的普通話訓練,甚至他們教課的教師也是用方言授課。師范教師以身作則,幫助此類師范生了解自身的方言問題,進而加大方音的辯正力度[3]。例如,師范教師可以在日常的辯正工作中建立語音檔案,并通過填寫語音缺陷卡的方式,將師范生所存在的語音問題加以記錄,進而讓師范生明白,需要在這些方面持續加強。由此,能讓師范生自身快速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對癥下藥,解決方音問題。
2.控制說話語速
正常的說話語速通常為一分鐘150至300個音節。如果語速過慢,那么在“命題說話”項規定的三分鐘時間內將難以完成作答。而如果語速過快,則很容易提高語音失誤的概率。據相關研究表明,當一個人的說話語速保持在240個音節時,無論是說話者還是聆聽者,都是最舒適的節奏。因此,師范生需要在針對“命題說話”項的過程中,控制說話語速,才能有時間組織好語言,并在測試時減少失誤。
3.當眾模擬測試
在普通話水平測試開始之前,師范教師可以帶領師范生率先進行模擬測試,以讓師范生找出控制語音錯誤的方法。由于模擬測試是公開進行,所以師范生可以通過互相糾正的方法發現錯誤。長時間積累實戰經驗,再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時將會輕車熟路,進而有效降低語音錯誤的概率。
4.建立“命題說話”項錄音案例語音庫
在長時間的當眾模式測試中,師范教師可以將其中的語音錯誤典型為基礎,建立“命題說話”項錄音案例語音庫。通過讓師范生反復聆聽語音錯誤的實際案例,讓師范生對比自身是否存在相同問題。為廣大師范生提供模板和借鑒,從而讓師范生明確標準的普通話應該是怎樣的,進而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奮斗。
綜上所述,“命題說話”項不僅考察考生的普通話水平,還考察考生的心理綜合素養。師范生若在“命題說話”項中取得高分,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應加強對于心理和語音的訓練,提高普通話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