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傳棨
李達是我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是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先驅者之一, 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和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 李達堅持、 宣傳、 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任何困難危險的環境下, 都表現出百折不撓、 臨危不懼、 視死如歸的偉大氣概, 直至76 歲的高齡, 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真理而被迫害致死。 他的夫人王會悟同志為幫助和支持李達傳播馬克思主義, 默默做出了杰出貢獻, 特別是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第一次代表大會的圓滿召開, 起了至關重大的作用, 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被后人稱為黨的一大“衛士”。
李達, 號鶴鳴, 1890 年10 月生于湖南零陵縣一個佃農家庭。 弟兄五人, 只有他得到讀書機會。 讀了幾年私塾后, 他于15 歲時考入公費的永州中學, 開始接觸了一些新知識, 讀中學時就知道了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 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在當時學生“反日救國運動”的影響下, 少年李達不僅積極參加了反帝愛國運動, 而且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1909 年, 李達考進了京師優級師范, 途經漢口、 上海、 天津時, 到處看到的是外國的兵艦、 商船、 軍警、 銀行、 教堂等, 明白了什么是外國人的租界、 中國的生死存亡已經到了什么地步。 他立志學習科學知識, 復興國家。 在京師求學時期, 辛亥革命爆發了, 他抱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強烈愿望考取了留日公費生, 于1913 年遠渡日本, 到東京第一高等師范學習理科, 探索救中國的道路。 但是, 事實同他設想的相反,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教育和對中華民族的侮辱, 使他難以忍受。 同時國內的情況也越來越糟。 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了“二十一條”的要求, 留日的中國學生義憤填膺, 決定召開示威大會, 表示堅決抗議。 可是連集會的場地都難以找到, 同學們剛剛聚集起來, 就被日本警察武力驅散。 這使李達十分彷徨迷茫, 沉痛地感到, 日子是過不下去了。 如果不尋找新的出路, 中國就要滅亡了。 可是新的出路在哪里呢? 李達曾回憶說: “這時我仍是茫然的。 當時我們就像在漫長夜里摸索道路的行人一樣, 眼前是黑暗的,內心是極端苦悶的。”①《李達文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732 頁。
正當李達找不到救國救民的出路而內心極端苦悶的時候,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春雷, 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當時他從報刊上讀到有關俄國十月革命的消息和一些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產生了對十月革命的向往。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 李達在竭力譯介和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同時, 積極投入中國留日學生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和滿清政府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1918 年4 月, 中國留日學生得知段祺瑞政府同日本秘密簽訂了賣國反俄的“中日共同協定”后, 紛紛怒不可遏, 于5 月7 日在東京開會抗議, 決定組織留日學生救國團, 罷課回國。 李達率領留日學生救國團回國赴京請愿。 到達北京后, 立即同代表團成員龔德柏等到北京大學與學生領袖鄧中夏、 許德珩等會面, 商討組織示威請愿運動, 并于5 月21 日發動了反對反動統治當局的大規模游行示威請愿運動。 這是中國學生的第一次示威請愿運動, 遍及上海、 天津、 南京等地。 這次示威運動成為五四運動的預演和先導。 雖然這次運動未達到預期的目的, 遭到失敗, 但是對李達來說, 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 使他由愛國主義走向馬克思主義, 正如后來他回憶所說: “這次挫折, 使我們深切地覺悟到: 要想救國, 單靠游行請愿是沒有用的; 在反動統治下, ‘實業救國’的道路也是一種行不通的幻想。 只有人民起來推翻反動政府, 像俄國那樣走革命的道路, 而要走這條道路, 就要加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 學習俄國人的革命經驗。”②《李達文集》(第 4 卷),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733~734 頁。因而, 他毅然決定于1918 年6 月再赴日本, 放棄了理科的學習, 全力投入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研究。
在將近一年半的時間里, 李達以極大的毅力和政治熱情研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和《國家與革命》等著作, 對唯物史觀、 剩余價值學說以及階級斗爭理論有了一些理解, 成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 之后他還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社會問題總覽》《馬克思經濟學說》等著作, 向國內作介紹和宣傳。 其中《馬克思經濟學說》被李大釗列為“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學習文獻。 同時, 他密切關注國內形勢的發展, 并向國內投寄文稿, 如《什么叫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目的》等參加斗爭。 特別是當他得知“五四”運動的主帥陳獨秀被捕, 立即寫了《陳獨秀與新思想》, 強烈譴責段祺瑞政府迫害愛國志士; 熱情贊揚陳獨秀宣傳新思想的功績, 并堅定地表示要用革命的“新思想”改造舊制度, 建設“新國家”。 李達在這篇文章中尖銳地指出: “頑固守舊思想的政府能捕得有‘新思想’、 鼓吹新思想的陳先生一個人, 不能捕得許多有‘新思想’、 鼓吹新思想的人。 縱使許多都給政府捕去, 那許多人的‘精神’還是無恙的。 今日世界里面的國家, 若是沒有把‘新思想’來改造了‘新國家’, 恐怕不能立足在二十世紀!”①《李達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7~8 頁。
1920 年春天, 李達抱著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明確目的從日本回到上海, 同陳獨秀、 李漢俊等決定發起籌建中國共產黨。 1921 年2 月, 他接替李漢俊出任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代理書記, 全面主持上海共產黨的工作。 在這一時期, 李達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理論準備, 為在實際活動中更好地宣傳馬列主義, 他創辦了黨的第一個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 作為主編, 他發表了《馬克思主義還原》《社會革命的商確》《討論社會主義并質梁任公》《無政府主義之解剖》《評第四國際》等, 一方面積極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 另一方面批判了反對建立共產黨的各種假社會主義、 無政府主義、 機會主義等論調; 之后在王會悟的協助下創辦“平民女校”, 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 培訓黨的革命干部, 特別是女干部。
《共產黨》月刊是上海共產黨組織出版的秘密理論刊物, 于1920 年11 月7 日創刊, 發行量達5000 份, 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樹立起“共產黨”的大旗。 它宣傳馬克思主義, 堅持革命方向, 批判和反對假社會主義、 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主張。 它以宣傳關于共產黨的理論知識、 刊登介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材料為主要任務, 對全國各地共產主義者的建黨工作給予了重要指導。 《共產黨》月刊共出版了6 號(期), 每號都有一篇“短言”。②參見《李達文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 第 741~748 頁。《共產黨》月刊大體經歷三個歷史階段: (1)第1—3 號的主要內容完全適應發動建黨階段, 其中著重介紹了列寧的建黨學說和其他國家的黨的建設經驗, 批判了修正主義, 提出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的任務。 (2)1921 年5—6 月出版了第4、 5 號, 適應了籌備黨的“一大”階段的要求, 為了加強宣傳馬克思主義, 擴大刊物的影響, 改為半公開性的刊物。其中著重就黨的基本主張、 基本綱領、 基本任務等作了說明。 (3)第6 號是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后, 于1921 年9 月出版的。 其中發表了黨的“一大”決定成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宣言》和《太平洋會議及我們應取的態度》, 后者是新建立的中國共產黨發表的反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第一個堅定的宣言。 第6 號《共產黨》月刊是至今看到的最后一期, 說明這個月刊在完成建黨的歷史任務后就停刊了。
現在看來, 李達通過主編《共產黨》月刊, 為建黨所做的思想理論準備工作, 是比較全面和踏實的。 首先, 它批判、 掃清了阻礙建黨和否定新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的各種假社會主義、 反社會主義的謬論。 對以梁啟超為首、 張東蓀為主將的研究系的假社會主義、 鼓吹資本主義、 反對革命的謬論,進行了深刻批判。 李達在《張東蓀現原形》《社會革命的商榷》《討論社會主義并質梁任公》等文章中,批駁了他們所謂中國“無地主資本家”“無勞動階級”的謬論, 揭露了他們的“巧言飾詞”, 無非是“改良主義的社會政策派的勞動運動”的實質和地主資本家的“走狗學者”的嘴臉; 明確指出和論證了“中國要走社會主義道路”, “干社會主義要靠革命, 不能靠改良”。 其次, 《共產黨》月刊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在它刊出的許多文章、 譯文和消息報道中, 都明確、 系統地宣傳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在月刊的各號中具體地闡明了: 第一, 關于共產黨的性質, “是有階級覺悟的勞工中間的激進分子組織的”(第2 號第11 頁), “共產黨就是革命軍的總司令部”。 第二, 關于黨的指導思想, 明確指出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作指導, “實行馬克思的共產主義, 即革命的社會主義”(第1 號第5 頁)。 第三, 關于共產黨的綱領, 月刊介紹了列寧關于共產黨要制定與機會主義相對立的共產主義綱領的思想, 全文發表了美國共產黨的綱領。 在批判研究系的假社會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過程中, 明確指出“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挽救支那”, “共產黨的目的, 乃在于實現共產主義”(第5 號第11~12 頁), 提出“我們共產黨在中國有兩大使命: 一是經濟使命, 一是政治使命”(第5 號第1頁)。 經濟使命就是把生產和交通工具收歸社會公有, 大力發展生產力; 政治使命就把政權奪回勞工階級手里,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性質的國家, 最終消滅階級。 此外, 《共產黨》月刊關于黨的組織原則、組織機構、 理論聯系實際的黨風, 以及防止獨斷專行、 出現個人野心家等方面, 都作了說明和規定。
總之, 李達在中國共產黨建立前后, 在斗爭中傳播馬克思主義, 并通過主編《共產黨》月刊, 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出了重大的理論貢獻, 使他和李大釗、 李漢俊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三李鼎足”, 受到毛澤東高度評價, 稱其“在早期傳播馬列主義, 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當面稱李達“是黑旋風李逵, 但你比他還厲害。 他只有兩板斧, 你既有李逵之大義、 大勇, 還比他多一個大智。 你從‘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算起, 到全國解放, 可稱得上是理論界的‘黑旋風’, 胡適、 梁啟超、張東蓀、 江亢虎這些大人物, 哪個沒有挨過你的‘板斧’? 你就是理論界的魯迅”。①汪信硯: 《“理論界的魯迅”李達》, 《光明日報》2017 年 9 月 11 日。可是, 在1966年, 李達為捍衛馬克思主義真理, 反對“頂峰論”而被迫害致死。 這是我們黨歷史上的沉痛史實, 相信今后在我們黨內不會再發生這樣的悲劇。
王會悟同李達一樣, 也為黨的事業做出了歷史性的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她從未擔任過任何要職, 但她的功績十分卓然, 令人敬仰。
王會悟于1898 年出生于浙江嘉興烏鎮的一戶書香門第。 父親是晚清的一名秀才, 開私塾從事啟蒙教育, 母親賢惠能干, 刺繡技術聞名鄉里。 王會悟從6 歲起就隨父讀書, 1916 年, 她考入湖州教會學校“湘郡女校”, 入學后如饑似渴地吸收新思想、 新文化。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雜志成了她愛不釋手的讀物, 進而以敬佩的心情給陳獨秀、 惲代英等先進人物寫信, 贊揚新文化運動, 擁護他們的革命主張。 陳獨秀在百忙中給她回信, 稱贊她“膽子大”, 勉勵她“多讀書”, 信中還欣喜地表示“新思想都影響到教會學堂了”。 1919 年王會悟到了上海, 這是她的政治思想大提升的一年, 參加了“中華女界聯合會”的工作, 不久成為“上海女界聯誼會”理事、 《婦女聲》編輯、 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 當時李達作為留日學生總會代表回國交流思想, 與“上海女界聯誼會”經常來往, 也與王會悟在工作中相識。 在不斷的接觸中, 李達堅定的革命信仰和淵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 讓王會悟敬佩不已。 到1920 年下半年, 兩人喜結連理。 從此, 王會悟成為李達籌建中國共產黨偉業的得力伙伴。王會悟積極協助李達主編《共產黨》月刊的編印事務, 全力承擔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以下簡稱黨的“一大”)的會務工作, 積極聯系布置會議場所, 安排代表們的食宿, 親自籌辦購買外地代表用的臥具等, 并負責警戒安全工作。 7 月30 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 同前幾天一樣, 也是晚8 時開始,全體代表除周佛海因病缺席外, 繼續討論《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 會議剛剛開始不久, 突然有一個陌生的男子從后面闖入, 這是法租界巡捕房的一個密探。 王會悟立即問他找誰, 此人說出一個顯然虛構的人名, 然后假裝說“弄錯了”就匆匆離去。 王會悟立即將這個情況報告了大會主席張國燾和翻譯員, 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依據其地下工作的經驗, 非常警覺地指出此人可疑, 建議立刻停止會議, 所有代表分頭離開。
由于這個突然事故, 黨的“一大”不宜在上海租界內繼續舉行。 多數代表于當晚12 時左右聚集在漁陽里2 號李達的寓所, 商討轉移會議地址, 王會悟熱心地提出, 如在上海找不到適當的地點, 可以到她的家鄉浙江烏鎮, 位于嘉興南湖之濱, 從上海乘火車只需一個多小時。 那里環境幽靜, 可以雇一只大畫舫, 代表們既可安靜地開會, 也可以觀賞湖景。 代表們對她的提議極為贊成, 認為這是“萬無一失”的好辦法。①參見《張國燾回憶中國共產黨“一大”前后》, 載《一大前后》(二), 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李達當即叫王會悟去上海北站了解去嘉興火車的班次。 第二天黎明, 王會悟乘頭班火車先去嘉興, 在鴛湖旅社包租兩間客房, 作為代表歇腳之處, 同時托旅社代雇了一艘中等畫舫, 點了一桌酒菜。②參見王會悟: 《我為黨的一大安排會議》, 載《革命史資料》第1 輯。
7 月31 日早晨, 代表們十分警惕地采取了相應的安全措施, 縮小目標以免引人注意, 分兩批乘車前往嘉興。 當時, 國際代表馬林和尼克爾斯基因為是外國人, 過于引人注目, 行動不便, 未去參加。 陳公博夫婦由于在李漢俊哥哥家中受了一場驚嚇, 加上次日黎明他所住的大東旅社發生一起血案, 嚇得他不敢出席會議, 當時乘車去杭州游玩了。 代表們于上午10 時左右先后到達嘉興, 王會悟接到大家之后, 就一起到湖畔, 通過擺渡的小船登上事先租定的畫舫。 根據王會悟的回憶, 這只畫舫兩側有玻璃窗, 前艙搭有涼棚, 后艙設床鋪, 中艙是一個客堂, 中間放著一張方桌, 兩旁擺放著靠椅和茶幾。 為了會議的安全, 代表們帶有麻將牌和樂器, 桌上備有茶點, 以游山玩水的形式作掩護。 王會悟裝扮成歌女, 始終在船頭望風放哨, 充當會議“衛士”, 并約定了暗號動作, 王會悟若敲艙板, 大家就收起資料, 拿出麻將牌做出打麻將的樣子; 若有別的游船靠近, 王會悟就哼起嘉興小調, 手敲艙門打節拍, 大家立即高聲叫著“一索”“二索”, 好似在打麻將。 這一天是陰天, 大家上畫舫不久就下起小雨, 游人漸漸散去, 會議就在11 時開始了。
這次會議可以說是上海第六次會議的繼續, 完成了當時未能進行的議程。 首先討論和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 這兩個文件是中國共產黨人成功地運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解決本國黨的建設實際問題的重要文獻。 它對黨的名稱、 基本任務和最終奮斗目標、黨員條件和入黨程序、 組織機構和組織工作制度、 黨的紀律和黨的領導等問題都作了規定。 “一大”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 規定黨的綱領是“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 “承認無產階級專政, 直到階級斗爭結束, 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 黨綱明確提出:“把工人、 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 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其實質是要實行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③參見《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 冊),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 年版, 第5~7 頁。
“一大”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 決定全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 首先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 決議對開展工人運動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都作了具體規定。
“一大”通過的黨綱, 確立以實現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 表明中國共產黨同一切資產階級政黨及其他非無產階級政黨有著本質的不同, 它以簡明的語言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些重要原則, 說明中國共產黨從誕生起, 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 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最后議程, 選舉出陳獨秀、 李達、 張國燾組成的中央局。 由于陳獨秀是當時有很大影響的社會主義宣傳人物, 大會選舉他為中央局書記, 李達為宣傳主任, 張國燾為組織主任。 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 這也充分說明王會悟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 做出了歷史性的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之后, 她又積極協助李達建立黨的第一個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 創辦“平民女校”, 開設筆耕堂書店, 為出版馬克思列寧主義書籍全力工作。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產生的中央局, 實際上就是黨的中央領導機構。 李達是中央局的成員, 自擔任中央宣傳主任之日起, 就全力以赴地擔負著全黨的宣傳領導工作, 并根據中央局決定, 于1921 年9 月1 日主持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出版機構——人民出版社, 設在李達的寓所上海南成都路輔德里625 號(今成都北路7 弄30 號)。 因為是秘密出版機構, 為防止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破壞, 人民出版社的書刊有意印著“廣州人民出版社”字樣, 社址則印為“廣州昌興新街二十六號”。 李達在《新青年》第9 卷第5 號發表了《人民出版社通告》, 說明出版社出版書籍的目的、 出版書品的性質以及對著者、 編譯者的要求, 特別明確說明人民出版社的主要任務, 是出版發行馬列主義理論著作, 并公布了計劃出版的具體書目。 由于反動勢力的迫害和物質條件的局限, 原訂的出版計劃未全部完成。 但李達和王會悟全力合作, 克服了種種困難, 在短短一年內出版了15 種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 當時, 在隨時都有被查抄沒收乃至坐牢危險的形勢下, 王會悟無所畏懼, 竭力協助李達編輯、 付印、 校對、 出版發行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出版發展史上, 李達發揮了拓荒者的作用, 是和王會悟的支持分不開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 集中致力于工人運動, 并把婦女解放運動作為主要任務之一。 陳獨秀和李達商議, “在上海創辦一個平民女校, 以期培養婦運人才, 開展婦女工作”。①參見《李達自傳》(書錄), 載《黨史研究資料》(第2 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同時也可幫助一些干部家屬邊學習文化知識, 邊掌握勞動技能。 但是, 當時黨還處于秘密狀態, 不能公開辦學, 王會悟是“上海女界聯合會”成員, 李達和陳獨秀便同她商量能否用“上海女界聯合會”名義辦“女校”。 王會悟當即找女界聯合會會長黃宗漢商談, 并得到黃的欣然贊同。②參見王會悟: 《黨創辦的第一所平民女校》, 《婦運史研究資料》1986 年第1 期。于是, 李達在王會悟的幫助下, 以“上海女界聯合會”的名義, 積極籌辦上海“平民女校”。 經過近3 個月籌備, 1922 年2 月, 在王會悟的參與下, “上海平民女校”正式建立。 李達任校長, 王會悟擔任工作部主任, 負責具體的事務工作。 女校針對學生的特點, 開設了高等班和初等班, 實行半工半讀。 課程除了一般的國文和數理化外, 還設有政治經濟學、 社會學、 教育學等, 教師都是有深厚學養的知名人士, 大多數是共產黨員, 如陳獨秀、 劉少奇、 陳望道、 沈雁冰、 李達、 周昌壽等, 從培養婦女干部的需要出發, 女校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工人運動和黨團組織的各種活動。 如1922 年初, 楊樹浦月華紗廠工人舉行大罷工, 平民女校的學生在四馬路、 南京路等地募捐, 支援工人運動。 同年3 月在上海舉行的追悼黃愛、 龐人銓烈士大會和5 月舉行的馬克思誕辰大會等, 女校學生都積極參加。 積極分子王會悟、 王劍虹還參加了《婦女聲》半月刊的編輯工作。 平民女校不僅為黨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婦女干部, 而且成為黨的一個秘密聯絡點, 一些黨內會議曾在該校召開。 1922 年黨的“二大”以后, 毛澤東約請李達去湖南辦自修大學, 適值蔡和森、 向警予回國, 李達便將平民女校的工作交給他們。 李達偕王會悟去長沙, 主持“湖南自修大學”的校務工作, 并主編《新時代》雜志。 根據毛澤東的建議, 王會悟任該校附屬中學部英文教員,在此期間, 李達夫婦與毛澤東結下了濃厚的革命同志情誼。 大革命失敗后, 王會悟隨同李達秘密回到上海, 與黨失去聯系。 但在十分困難和極端危險的情況下, 他們仍堅持宣傳馬克思主義。 王會悟還化名“王嘯鷗”, 組建筆耕堂書店, 出版了許多馬克思主義著作。 1933—1937 年, 他們居住北平,王會悟在中國大學擔任教務工作, 并在進步學生中做了許多工作。 在此期間, 為出版、 發行李達的《社會學大綱》, 王會悟花了許多心血, 并設法把書盡快送往延安, 毛澤東收到書后, 反復閱讀, 作了詳細眉批, 并向延安哲學研究會和抗日軍政大學推薦這本書。 毛澤東在給李達的復信中, 稱贊他們夫婦“是真正的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王會悟在政務院從事法制工作, 后因多年勞頓, 體弱多病, 于 1960 年離職休養, 1993 年 10 月病逝, 終年 96 歲。 王會悟的一生, 看似平淡, 卻為黨的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在嘉興南湖畫舫中, 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 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運用于中國實踐的偉大成果, 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就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 它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一大”通過的綱領確立了以實現社會主義、 共產主義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 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同一切資產階級政黨和其他非無產階級政黨有本質的不同。 黨的“一大”形成的革命精神, 習近平同志認為是“紅船精神”。 2005年6 月, 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光明日報》刊發文章, 對紅船精神作出概括: “開天辟地、 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堅定理想、 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立黨為公、 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撫今追昔,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 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 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 紅船精神樹起了一座體現時代和社會發展方向的精神豐碑, 引領我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戰勝艱難險阻、 勇于奮斗。 立黨為公, 忠誠為民, 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為了人民, 既是紅船精神的靈魂, 也是紅船初心的思想魅力與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由此可見, 紅船初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根基、 方向、 信仰與本色, 反映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信念。 當前, 我們既要大力弘揚紅船精神, 更要堅守紅船初心, 就積極汲取其中的精神營養和力量, 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把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學深學透,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當前, 弘揚紅船精神、 堅守紅船初心, 就要繼承建黨時期先賢們研讀馬列主義著作, 認真領悟其精神實質并加以應用的優良傳統。 如李達在當時翻譯、 介紹和出版馬克思主義著作, 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先后印刷多次的歷史, 深刻展示了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對于中國共產黨人的重大意義, 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重視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 這一傳統得到進一步發揚, 黨中央政治局先后數次進行集體學習、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 要求全黨的干部特別是省部級領導干部, “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堅定理論信念, 堅持正確政治方向, 提高戰略思想能力、 綜合決策能力、 駕馭全局能力, 團結帶領人民不斷書寫改革開放歷史新篇章”①《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講話》, 《光明日報》2013 年12 月5 日。。 他認為: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蘊含和集中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和基礎。”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呢?
首先, 要明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每一部著述成書, 都不是為著述而著述, 都是在一定歷史背景下為客觀實際(理論的或實踐的)的需求而著述的。 因此, 我們在研讀每一部原著時, 必須先了解該著作在何種歷史背景下, 是因為什么樣的客觀要求必須著述該著作。 與此同時還要了解該著撰著時,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否彼此商議過, 這樣就必須閱讀他們與該著相關的通信。 如研讀恩格斯的《反杜林論》, 要同時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8—1878 年有關杜林和《反杜林論》的三十多封書信,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 深刻地理解《反杜林論》的種種問題, 才能領悟和掌握其中論述的立場、 觀點和方法。
其次, 要做到原原本本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還必須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 每個時代發展的要求是不同的, 如建黨時代、 革命時代、 建設時代和改革開放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是不同的。 同時, 每個時代發展的要求, 又是多方面、 多層次的, 既有社會經濟、 政治、 生態環境等發展的要求,還有思想理論和文化精神方面發展的要求。 所以, 原原本本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本身, 就包含著必須結合現時代發展的具體要求。 因為經典原著中的有些論斷和結論可能不完全適合當下現實發展的要求, 但其中的理論原則、 論述的立場(角度)、 基本觀點和論述的思維方法, 均具有極強的現實性,對于研究、 認識和把握當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 既有很好的指導性, 又會給予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 一句話, 原原本本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從當下實際出發去研讀, 反對本本主義。 這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 一貫倡導和堅持的馬克思主義學風。
再次, 原原本本研讀馬克思主義原著, 也要像建黨時期先賢們那樣, 對阻礙、 歪曲、 反對研讀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各種假社會主義、 無政府主義和機會主義錯誤思潮, 予以無情的深刻批判。 事實上, 我們黨的先賢們在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奠定理論基礎的過程中, 從未停止過對機會主義、 無政府主義、 改良主義等阻礙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傳播運用的斗爭。 先賢們的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是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的一個重要原則。 因為這既是鞏固理論自信、 加強理論信仰和維護當代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保障, 也是當前我們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研究的重要途徑之一。 歷史事實證明,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就是在同非馬克思主義、 反馬克思主義派別的論辯和斗爭中實現的。 特別是在當下文化多元、 網絡盛行之際, 研讀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 切不可忽視非馬克思主義、 反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敵對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與滲透, 特別是對打著研究馬克思、 恩格斯著作“權威”的名義, 曲解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原意的人, 要特別關注, 予以尖銳批判。 他們詆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 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歪曲為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 把恩格斯歪曲為反對暴力革命、 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倡導者。 因此, 原原本本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必須與批判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相結合。 這也是實現馬克思主義新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 就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加強理論信念, 堅定理論自信, 既要原原本本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也要對各種錯誤思潮予以堅決的批判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