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田永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人無精神則不立, 國無精神則不強。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 站得穩, 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 挺立潮頭。”①習近平: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 第41 頁。百年來, 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時期、 不同區域和不同領域形成了豐厚的革命精神譜系。 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在近百年的革命、 奮斗歷程中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 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深層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品質, 集中體現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是我們黨戰勝一切艱難險阻、 不斷壯大和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每一種革命精神都有其形成背景和發展歷程, 都體現了百折不撓、 無私奉獻、 堅定信念的基本內核。 本文從革命精神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關系出發, 以大別山精神的提煉和價值為例, 探討大別山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和路徑。
大別山精神是在革命戰爭時期, 孕育、 形成和發展于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地區, 由中國共產黨領導該地區的軍民為反對外來侵略、 爭取民族獨立、 追求人民解放而形成的一種紅色革命精神, 是一定范圍內中國共產黨人和軍民群眾革命信仰、 精神品質、 價值行為的總和, 是中國革命精神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艱苦卓絕的年代, 大別山軍民前赴后繼、 舍生忘死, 為推翻反動封建軍閥的統治、 戰勝日本侵略者、 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犧牲, 創造了大別山28 年革命紅旗不倒、 武裝斗爭不斷、 革命火種不熄、 理想信念不滅的傳奇。
無論面對1927 年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 還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兇殘掃蕩, 大別山軍民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的信念和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為追求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而矢志不渝, 誓死保衛住這片紅色土地, 為此, 大別山軍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僅紅安一縣便犧牲14 余萬人, 金寨縣犧牲10余萬人。 不僅如此, 大別山地區還為支持全國革命斗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這里走出去的紅四方面軍、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八軍后來都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力量, 在大別山地區產生了很多“將軍縣”“紅軍縣”。 正如徐向前元帥在回憶這段歷史時所說: “經過黨長期培養和長期革命斗爭鍛煉的干部、戰士和人民群眾, 對黨、 對共產主義事業具有無限的忠誠和堅定的信心, 表現了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①徐向前: 《歷史的回顧》, 解放軍出版社1984 年版。
中國共產黨是緊緊依靠人民的政黨, 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是緊緊依靠人民的軍隊, 這在大別山地區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了充分印證和闡釋。
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 大別山軍民一心、 團結一致, 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革命勝利。 “小小黃安, 人人好漢; 銅鑼一響, 四十八萬; 男將打仗, 女將送飯。”這是黃麻起義的真實寫照, 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 依靠人民進行的一場農民武裝起義運動, 開啟了大別山地區工農武裝割據的序幕。土地革命時期, 面對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一次又一次的圍剿, 大別山地區的群眾想方設法保護紅軍隊伍、 竭盡所能為紅軍提供物資, 使獨自在大別山區開展游擊戰爭的紅二十八軍度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期, 保存了革命根據地的紅色力量。 正如根據地的群眾所講的: “樹也砍不完, 根也挖不盡! 留得大山在, 到處有紅軍!”在解放戰爭時期, 劉鄧大軍嚴明部隊紀律, 再一次得到大別山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為千里躍進大別山、 轉變解放戰爭戰略態勢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為了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 大別山軍民總是從全局出發, 不計個人得失, 用自己的力量為全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斗爭, 涌現出眾多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 同時,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作為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多次遭受反動派和侵略者的圍剿與掃蕩, 物質基礎和生產力發展遭到極大破壞, 大別山地區的軍民因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
在黃麻起義等 20 余次戰斗中, 僅紅安一縣便捐軍糧160 萬斤, 共有6.5 萬人參加紅軍, 6000 人參加新四軍、 解放軍②李平: 《大別山精神的內涵與當代價值》, 《人民政協報》2018 年5 月17 日。。 在20 多年的革命斗爭中, 大別山地區的群眾不僅為革命隊伍籌集物資、 搜集情報, 還把自己的家人、 親人送到革命隊伍中, 壯大革命力量。 而國民黨反動派始終將鄂豫皖根據地當做重點“清剿”地區, 黃麻起義失敗后、 紅四方面軍主力戰略轉移后、 紅二十五軍北上長征后、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主力轉出后, 國民黨反動派都對大別山地區展開了慘無人道的“掃蕩”和“清剿”。 革命戰爭年代, 數以百萬計的大別山人民投身革命, 無數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為了革命的勝利而犧牲。
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是全國最早建立的根據地之一, 在革命的各個時期, 大別山都能做到紅旗不倒、 沖鋒在前, 在黨的領導下揭竿而起, 最根本的就是大別山軍民能始終一心向黨、 堅定跟黨走,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
俄國十月革命之后, 董必武、 陳潭秋、 惲代英等就開始在大別山區傳播馬克思主義, 并隨后在黃岡建立了鄂豫皖邊區第一個黨小組, 此后大別山地區的黨組織不斷發展, 鄂豫皖根據地逐步成為重要的建黨基地①孫偉: 《大別山精神的深刻內涵》, 《學習時報》2020 年5 月28 日。。 大別山群眾較早接觸到馬克思主義, 較早接受黨組織的領導, 較早在黨的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運動, 八七會議之后, 大別山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積極探索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先后發起了黃麻起義、 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等三次革命起義運動, 從內心深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 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正是依靠這種永跟黨走、 勇往直前的忠誠精神,大別山群眾即便在革命陷入低潮時, 也絕不動搖和放棄, 依然支持紅軍部隊、 支持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運動; 無數英烈即便被捕入獄, 寧愿慷慨就義, 也堅貞不屈, 絕不背叛; 紅二十八軍即便與黨中央失聯三年, 仍然依靠當地的群眾開展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保存了革命實力; 大別山地區的主力部隊即便四次轉出, 但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爭運動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大別山地區的軍民群眾依然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各種各樣的抗爭, 積極為前線貢獻物資。
大別山精神作為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新時代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精神資源。大別山革命精神、 革命文化誕生于民族救亡圖存之際, 成長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偉大革命實踐中,貫穿于中華民族奮起抗爭直至取得完全勝利的全過程, 是支撐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 “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②習近平: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年版, 第261 頁。
革命精神是黨的寶貴財富, 也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精神資源。 革命時期紅色政權存在的地方, 都孕育了自己獨特的紅色革命精神,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形成的井岡山精神、 延安地區所形成的延安精神、 沂蒙地區所形成的沂蒙精神、 西柏坡地區所形成的西柏坡精神, 這些紅色革命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育人作用。 同樣, 大別山精神形成于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近30 年的革命實踐, 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 不同地域進行革命斗爭的精神載體, 其在精神層面所折射的愛國主義精神、 集體主義精神、 奉獻精神、 拼搏精神、 艱苦奮斗精神、 不怕犧牲精神、 永跟黨走的忠誠精神等都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導向高度契合, 與培養新時代青年的目標導向高度契合, 恰如其分地填補了鄂豫皖地區缺少當地紅色精神教育的空白。 深入挖掘大別山精神所蘊含的革命精神、 革命理想和文化內涵, 將其運用到當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 對于豐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資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廣大青年大學生是實現這一偉大理想的重要力量, 在成長路上, 青年大學生要堅定跟黨走, 增強對馬克思主義、 對社會主義、 對中國共產黨領導、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 大別山革命史集中反映了在革命戰爭時期, 大別山軍民為追求國家振興、 民族獨立、 人民解放而做出的斗爭、 犧牲和貢獻, 反映了那個年代, 無論革命處于低潮還是困頓, 大別山軍民始終沒有停下革命的腳步, 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以共產主義作為價值取向, 用鮮血凝結了堅實的革命信念和革命品質; 大別山革命紅旗28 年不倒的傳奇, 深刻揭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 弘揚大別山精神, 有利于當代青年大學生更好地學習黨史、 國史, 堅定理想信念, 真正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的前途、 民族的命運相結合, 將個人的信念追求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結合,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抱以更加堅定的信念。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 也是大學生理想信念之基。 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就談不上崇高理想信念的樹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①習近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 年 10 月 28 日。
當前, 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形勢依然復雜, 廣大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 人生觀、 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 急需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化、 大眾化, 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核轉化為大學生的群體意識。 在大別山地區28 年的革命斗爭史中, 無數革命先烈為爭取民族獨立義無反顧參加革命甚至獻出生命, 大別山地區群眾想方設法支持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 展現了大別山人民不斷攻堅克難、 胸懷全局的精神風貌,展現了黨群同心、 軍民一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這些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跡是對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詮釋。 學習大別山革命史、 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是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 弘揚好大別山精神, 能夠更好銘記這段歷史, 豐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神內涵, 促進廣大青年大學生更加堅定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革命精神的內核與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導向高度契合, 用革命精神教育、 引導、 感染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過程中, 要運用好革命精神背后的歷史、 闡釋和傳播好革命精神的內核、 結合特色和特點開展宣傳活動, 真正將革命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
大別山地區地理位置復雜,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處, 在這里產生了眾多的革命力量, 馬克思主義思想較早在這里傳播, 黨組織較早在這里建立, 黨的革命力量較早在這里產生, 這使得在鼎盛時期大別山革命根據地成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同時大別山革命斗爭長達28 年, 貫穿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全過程, 大別山地區也是全國唯一歷經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等各個時期全部斗爭歷史的革命根據地①王立兵: 《大別山精神凝練的方法論思考》,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0 年第4 期。。 這些都造成了大別山的革命歷史比較悠久、 復雜, 在一些重要歷史事件的記錄上存在分歧, 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的歷史史實。
在革命年代, 大別山地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比比皆是, 比如黃麻、 商南、 六霍三次武裝起義,以及后來影響中國解放戰爭格局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大別山地區的革命英烈和革命事跡、革命故事也比比皆是, 這些都共同構成了大別山的革命史。 運用大別山革命精神、 大別山革命史教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就必須深入挖掘、 整理好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爭史, 用完整、 準確的史實和通俗、 嚴謹的語言發揮好宣傳教育、 以德育人的作用。 為此, 要加強歷史資料整理, 鄂豫皖區域要加強溝通協作, 整理匯總各自地區的大別山革命史資料, 完整系統梳理這一時期的歷史史實、 重大事件; 要加強學術研究, 充分發揮科研院所、 高校、 專家學者的作用, 深化對大別山革命史、 革命精神的學術研究和闡釋; 要加強實證研究, 深入大別山區, 挖掘第一手材料和更多尚未記載的革命事件, 共同整理并講清楚大別山革命歷史, 讓大別山革命精神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大別山精神雖然產生于中國革命實踐, 但不像延安精神、 井岡山精神、 西柏坡精神那樣有著確切的革命精神內涵, 關于大別山精神的科學內涵, 目前尚未形成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 仍處在研究與討論之中。 現在對大別山精神概括較有影響的, 便是2012 年11 月7 日, “大別山精神”研究組概括的16 個字: “堅守信念、 胸懷全局、 團結一心、 勇當前鋒”。
提煉好大別山精神, 不僅有利于更好地闡釋大別山精神, 彰顯那個時代大別山地區所形成的信仰、 品質、 行動的總和; 也更有利于大別山精神的對外傳播, 統一對大別山精神的認識, 宣傳好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 凝練好大別山精神, 要把大別山革命史置于全國革命中, 去審視大別山革命史的重要地位; 把大別山革命文化置于中國革命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 去審視大別山革命精神與其它革命精神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要充分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大別山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歷程, 去審視大別山地區人民群眾的巨大貢獻; 要從傳承和弘揚大別山精神的視角, 既挖掘好大別山地區革命的歷史, 完整準確概括大別山的革命史, 又在新時代賦予大別山精神新的內涵,發揮大別山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 道德教化、 榜樣激勵方面的育人作用。 總之, 凝練出一個符合革命史實、 社會認可度高、 具有弘揚意義的大別山精神,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 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促進大別山精神的進一步傳播。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 是實現大學生價值引領、 價值認同、價值塑造的重要陣地。 進入新時代, 思想政治理論課也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 理論性教學過多、課程教育內容單一, 大學生需求日漸多樣化、 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理念灌輸, 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進教學模式, 增添新鮮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 “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 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 理論性和親和力、 針對性。”①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求是》2020 年8 月31 日。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高校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和豐富載體。 紅色文化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革命故事、 革命英雄事跡、革命遺跡等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性的教學要求高度契合, 有機促進了高校思政課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大別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和一個個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跡, 以及大別山地區的遺址遺跡、 革命烈士陵園、 紀念館、 博物館等紅色物質文化也都極大豐富了鄂豫皖地區以及全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 首先讓學生了解這段革命史, 將大別山的革命史、 紅色史、 英雄史、 奮斗史、 精神史當做課程背景進行介紹, 再通過詳盡的革命史實讓學生增強對這段歷史的認同。 弘揚大別山精神, 將紅色文化、 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全過程, 能夠讓大學生直接感受到中國革命勝利的艱辛、 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 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激發他們的愛國情、 強國志、 報國心, 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進一步增強高校思政課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
大別山長期革命斗爭的成果, 除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的一部分并推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還為后人留下了有形和無形的精神財富。 今天, 在原來大別山軍民斗爭過的地方, 形成了眾多革命遺址、 革命紀念館, 這些豐富的紅色物質文化也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載體。 大別山地區革命實踐基地數量眾多, 位于河南省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以及許世友將軍紀念館, 位于湖北省紅安縣的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 遺址和紀念地, 不僅見證了大別山地區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 在精神層面集中反映了偉大的大別山精神, 而且也是開展大別山精神教育、 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觀大別山地區革命教育實踐基地, 對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加強大學生對中國革命史的了解, 進而增強其對當今和平生活的珍視、 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思想認同, 提升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觀革命實踐基地, 既可以采用集體組織、 集體參觀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小組實踐參觀、 個人分散參觀的形式, 還可以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 參觀后, 可以采用撰寫參觀感悟、 交流分享參觀心得等方式, 讓革命理想的種子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 進而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轉化為具體行為, 從而實現用革命精神教育人、 培養人、 改造人、塑造人的目標。
大別山精神是大別山軍民28 年革命斗爭實踐的集中反映, 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生動詮釋, 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井岡山精神、 延安精神等共同鑄就了紅色精神譜系。革命戰爭年代, 大別山精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 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 進入新時代,大別山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大別山人民共同創造的先進群體意識, 它所表現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一定能對當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發揮重要的作用, 促進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