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琪
(廣東省廣州市藍天中學,廣東 廣州 510260)
從2021年開始,廣州中考物理增加了10分的實驗操作考試內容。《義務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具有安全意識,知道簡單的數據記錄和處理方法,會用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實驗操作考試主要針對課程標準規定的20個學生必做實驗,由學生現場進行實驗操作考試。為了應對這種變革,筆者提出了初中物理實驗操作的教學策略。
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之前,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實驗情景,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建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和新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自主設計實驗方案,然后再進行實際操作,知其然的同時知其所以然。在設計實驗方案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比機械記憶更持久、牢靠。
例如,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復習前一節“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內容,總結生活中三種透鏡的成像特點,把表示三種透鏡的物體、透鏡和像位置關系的圖片放在一起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三種透鏡應用中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物距)與成像特點之間的關系,提問:通過改變什么物理量可以得到不同特點的像?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出實驗方案:改變物距,研究物距大小與成像特點的關系。在由遠及近改變物距的實驗中,為了減小無目的的探究,可以先固定物體和凸透鏡,讓學生自己想辦法找到像的位置,學生通過實驗探索,提出的方案是:改變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即改變光屏位置得到清晰的像。引導學生觀察像的特點并進行記錄,再讓學生改變物距,觀察不同物距對應的像的特點及其改變情況,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記錄物距、像距和成像特點,最后根據實驗數據,歸納出透鏡成像規律。
學生在操作中容易遺漏實驗細節,使實驗操作不夠嚴謹,導致測量結果不夠準確。為了收集學生易犯的錯誤,教師需在學生分組實驗課上仔細觀察,分析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診斷學生的思維誤區,積累學生的問題,并轉化為物理課程資源,借助這些資源設置實驗“陷阱”,讓學生在錯誤中反思,激發學生的深層思考,達到幫助學生糾正錯誤的目的,突破實驗細節難點。
例如,在“驗證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一開始應調節“F”光源、凸透鏡、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課前教師有意將三者的高度調為不一致,讓學生觀察到此時所成的像不在光屏中央,不方便觀察成像特點,通過這樣的糾錯小實驗,讓學生理解把三者中心調到同一高度的意義所在。再比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測量鹽水的密度”的實驗中,實驗前學生要先將游碼調到標尺零刻度線處后,再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橫梁平衡。但在實際操作時,學生總是忘記把游碼調零,只是死記硬背實驗步驟,學生很容易遺忘或者記錯順序,變成先調平衡螺母、再調游碼位置。要讓學生形成深刻記憶,可運用課堂小實驗的形式將學生天平投到大屏上,事先把學生天平的游碼調至非零刻度線處,并調亂平衡螺母,讓學生上臺操作,學生在第一次操作時往往會忘記把游碼調零,直接調節平衡螺母,這時教師再引導其他同學分析、糾正。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設計,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
根據艾賓浩斯的記憶規律,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率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之后逐漸變慢。課后的復習能加強記憶,延緩遺忘,但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自覺性有限,因此教師的督促尤為重要。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的實驗操作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的,而在實驗操作考試中則需要學生獨立完成,所以布置課外實驗作業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根據教學需求,可在周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實驗箱獨立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過程中,利用手機拍攝照片或者視頻,記錄每個實驗的操作和測量細節,利用QQ群的“作業”功能提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交的照片或者視頻,對不同學生的實驗操作情況,確定后續的分層教學、查漏補缺和個別輔導,這也是筆者在2020年線上教學期間就開始應用并延續至今的做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證實了這種課后實驗作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的學生必做實驗有20個,分布在人教版八年級上下冊和九年級全一冊三本書中,實驗內容和細節較多,學生參加中考時,由于時間跨度大很容易遺忘。為了方便學生復習,教師可以在實驗教學后錄制實驗操作視頻,以學校為單位,組織全校物理教師分工錄制視頻,視頻中應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操作演示,邊演示、邊講解,應根據實驗操作考試的評分標準強調重要的實驗細節,可以利用視頻軟件搭配字幕和測量儀器的局部放大畫面,強調實驗數據記錄的注意點。
人們在學習后會有約70%的內容在很短的時間內遺忘,之后遺忘的速度會變慢,剩下的30%左右會被緩慢遺忘。想要中斷遺忘,就需要在記憶鏈上打“結”,可以實施實驗操作的階段考核,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進行實驗操作模擬考試,在學校物理實驗室設置實驗操作考試考場,提前告知學生考查的實驗項目,并公布評分標準,讓學生在規定的10min內分批獨立完成實驗操作,教師在現場按照中考的實驗操作評分標準進行打分,考核完畢后及時告知學生的完成情況和扣分點。這樣的考核可以及時檢驗和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幫助學生形成記憶鏈中的“知識結”,減緩遺忘。
培養實驗操作“小老師”,提高實驗操作階段考核的可行性。實驗操作考試需要觀察學生在操作過程的細節,一個教師如果要觀察整個班上學生的操作情況是不可能的,容易遺漏學生的實驗操作細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提前挑選、培養優秀學生成為實驗操作的“小老師”,在階段考核前先由教師對這些“小老師”進行實驗操作培訓和評分培訓,培訓完先由教師對實驗操作“小老師”進行實驗操作考核,反復考核直到“小老師”得到滿分,再培訓“小老師”使他們記清評分標準、評分細節后上崗,跟教師一起對其他同學進行實驗操作考試評價。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緊跟教改步伐,創新物理實驗教學和實驗操作考查方式,能夠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想要提升學生的實驗能力,有以下幾點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1) 實驗教學需要經過精心設計。教師在備課時需對實驗細節進行教學設計,搭建合適的問題階梯,引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設計實驗方案,借助“糾錯小實驗”觸發學生的深層思考,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相互交流、補充。
(2) 在課后鞏固階段,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外再次獨立進行實驗操作,拍攝照片或視頻并上傳,加深學生的記憶。
(3) 為了復習實驗的方便,教師可以錄制相關的實驗視頻,提供給學生在考前復習、假期復習中使用。
(4) 階段性的實驗考核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需要根據考試內容和評分標準,組織實驗操作的階段考核,培訓“小老師”,共同完成實驗操作考核,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掌握情況,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方便后續教學的查缺補漏、分層教學和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