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曉惠 藍 旭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艱苦卓絕、感天動地的偉大抗疫斗爭,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的英雄壯舉。中國抗擊疫情期間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抗疫英雄故事,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提供了生動素材和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要講好中國抗擊疫情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要“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為疫情防控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此,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廣泛深入地講好、講透抗疫英雄故事,傳播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使大學生銘記抗疫歷史,了解抗疫英雄,弘揚抗疫精神。
對于抗疫英雄故事的講述,當前媒體主要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主流媒體或新聞媒體打造的節目,比如《和英雄一起面對面》《榜樣5》《在一起》《戰疫》《最美逆行》《戰疫故事》等,這類英雄故事的述說生動而形象,但過于龐雜,缺少針對性;二是思政課堂引用的“以國之名”致敬的抗疫英雄,如大醫精誠、護佑生命的鐘南山,國醫濟世、德術并彰的張伯禮,生命漸凍、情懷火熱的張定宇,鍥而不舍、人民堅盾的陳薇,這類英雄故事的述說偉大而崇高,但過于高遠,缺少可親近性。總體來看,這些英雄故事的講述不是專門圍繞當代大學生的需求,沒有系統地研究大學生群體對于抗疫英雄的認知情況,不大關注大學生宏觀和微觀的情感需求;沒有充分研究講授內容,使得英雄人物及故事存在模式化傾向;沒有充分研究講述英雄故事的思路和方法,以整齊劃一的講授方式,僵化陳舊的話語體系,機械呆板的講述時機呈現,導致故事接受出現困境。
為了考察抗疫英雄故事的講述效果,本研究從對抗疫英雄故事的認知概況、人物評價、情感變化、內化現狀等角度出發,從四個維度做調查分析:第一,抗疫英雄故事講述效果及學生期望。大學生對于思政課堂中講授抗疫故事的評價如何? 哪類抗疫英雄故事最容易被大學生銘記?第二,聽取抗疫故事時的情感體驗。在接觸抗疫英雄故事時,大學生會產生怎樣的情感?是抵觸還是有所期待?第三,聽取抗疫故事時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大學生對于抗疫英雄講述期待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第四,聽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會有行為。了解抗疫英雄故事后,大學生有沒有將英雄精神轉化為動力來激勵、鞭策自己[1]?
本研究主要面向川內大學生,于2021年6月至7月發放“講好抗疫英雄故事的情感觸發機制影響因素”調查問卷,進行“抗疫英雄故事講述效果及學生期望談話記錄表”相關訪談,取樣范圍涉及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師范大學等四川省內六所高校,共獲得有效調查問卷790份和訪談記錄621份。其中,調查問卷中男性受訪者共449人,占比56.84%,女性受訪者共341人,占比43.16%;所學專業理科類共191人,占比24.18%,工科類240人,占比30.38%,文史類180人,占比22.18%;藝術類為15人,占比1.9%;其他類164人,占比20.76%。
1.思政課上大學生對于抗疫英雄故事的認知
(1)對于抗疫英雄人物和故事的整體認知。傳統的思政課將理論灌輸與社會現實結合,學生對理論灌輸尤其是意識形態的說教呈現出淡漠情緒,而對于故事及其寓意有一定的興趣,尤其對近期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鮮活的、自己經歷或參與的故事飽含熱情[2]。97.09%以上的大學生認為講故事的教學方法對增強教學效果和育人功能有幫助,其中70.76%的大學生認為非常有幫助,89.02%大學生認為講故事在課堂中占據的比例還應該進一步增多。可見,大學生對于抗疫英雄故事有比較強烈的了解需求。
(2)抗疫英雄人物和故事的聽取渠道和效果。對于抗疫英雄,“你在哪里看到或聽到過抗疫英雄故事?”大部分的學生回答是新聞聯播、熱搜、今日頭條等平臺,少部分學生通過思政課堂了解抗疫英雄。由此可見,亟待加強思政課堂對于講述抗疫英雄故事的渠道作用;對于“哪個或哪些抗疫英雄故事讓你記憶深刻”,學生的回答涉及的人物主要是:鐘南山、張伯禮,涉及的人物都是集中在醫學領域,學生對于行業、專業領域及生活領域內可接觸到的抗疫英雄人物知曉度相對較低。對于“你喜歡抗疫英雄的哪類人物故事”的問題,學生回答表明:大部分學生有了解行業或者專業、生活領域的抗疫英雄的需求和愿望。因而除了官方宣傳的英模之外,思政課教師從本區域、本學校、本專業篩選一些英雄典范在學生中間講授,讓英雄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的標桿。
2.大學生在聽取抗疫故事時的情感體驗
面對“是怎樣的情緒或感覺促使你愿意接受抗疫英雄故事?”“在聽取抗疫故事時你的情感體驗”這些問題時,引發大學生聽取抗疫英雄的主觀情緒非常多,正面傾向的情感有:親切、感動、感恩、同情、團結、敬佩、責任、愛國等;非正面傾向的情感有:悲傷、焦慮、憤怒、恐懼、憤慨、質疑、迷茫。在聽取故事的過程中激發了大學生的正面傾向的情感如:正義、期待、好奇、感動、出乎意料、共情、糾偏、啟發,聽取故事后大學生尊重、信任、滿足、幸福等情感被激發。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情感偏好往往先于認知上的邏輯而被喚起。當大腦受到外界刺激時,首先產生反應的是情感,然后才會形成符合情感傾向的認知,情感具有誘發性,組織并驅動認知與行為,為認知和行為提供活動線索,而人的行為的產生和維持都需要情感動力。所以,抗疫英雄故事的講述要特別注重大學生在聽取抗疫英雄故事時的情緒反應,采用豐富而生動的內容和形式,讓學生聽取故事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動力,引發情感共鳴,從而認同英雄及其承載的價值觀念,改變學生行為[3]。
3.聽取抗疫故事時的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
當問到“在聽取抗疫英雄故事,我更關注……”“講好抗疫英雄故事,我認為應該……”等問題時,大學生回答的結果顯示:從英雄故事講述內容來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英雄的優秀品質占86.33%,秉持價值觀占85.19%,感人事跡占84.05%,經歷苦難占83.92%,非凡成就占81.27%,超凡能力占81.14%;從英雄故事講述形式來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認為應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占85.82%,應該抓住學生特點占84.3%,應該結合學生需求占83.8%;從英雄故事講述策略來看,“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依次是:立足抗疫英雄故事講述事實占86.07%,把握故事的主線和邏輯占85.82%,對故事細節進行深入挖掘占85.19%,抓住抗疫英雄故事講述時機85.06%,把握抗疫英雄故事講述語境84.31%。訪談顯示,學生存在為聽故事而聽故事的現象,教師存在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現象。那么在講述英雄故事的時候,思政教師應該注重根據聽取抗疫故事時的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從英雄故事講述的內容、形式、策略等方面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激發學生的興趣。
4.在聽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會有行為或舉動
當問到“聽完抗疫英雄故事后可能會有行為或者舉動”“你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好抗疫英雄故事有何看法或者更好的建議”時,學生回答的結果顯示,“同意”和“非常同意”占比排序分別:力所能及地回報社會的舉動占85.06%,把聽到或看到的抗疫英雄故事分享給他人占84.41%,重溫某一抗疫英雄的所作所為82.15%。還有部分同學表示我的愛國之情加強了,到社區一線社會實踐幫助更多人。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外界事物的情感反應是導致個體行為的重要原因,情感在人們行動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講述抗疫英雄故事時的真誠的語言和行動、情感,都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影響故事的接受程度,影響情感認同轉為行動自覺的實現程度。
抗疫英雄故事是教育當今大學生的最好思政元素,是立德樹人的鮮活教材。為更好地講好抗疫英雄故事,在關照大學生的情感需求的基礎上,應充分運用情感觸發在講好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立足抗疫英雄故事講述現實、把握講述主線、深入挖掘講述內容、把握講述語境、抓住故事講述時機,從而講好抗疫英雄故事[4]。
由于服務于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需要,英雄故事有固定的講述模式,塑造英雄
往往擁有嚴肅、偉大、崇高的形象,而在新媒體時代,歷史、文化、生活領域中泛娛樂化現象迅速發展,英雄形象面臨著被異化、解構的挑戰,大學生對于英雄故事呈現出的選擇性傾聽現象。思政教師應該致力于改變當前講述現實,改變傳統說教、灌輸的方式,在娓娓道來的情境展示中,呈現給學生全面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抗疫英雄。
講好抗疫英雄故事要以學生為中心講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前了解學生對于英雄故事的認知情況,課中隨時關注學生聽取故事的情況,引發其思考和談論,課后引導學生發言談感悟,引導學生學習、認同并效仿英雄壯舉。講好抗疫英雄故事要遵循教材內容主旨,體現教學知識點,挖掘隱藏的教學信息和精神啟示,從中透視國家的制度體系和治理要義,重塑大學生對國家、制度、理論、文化、道路等的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
根據學生的興趣點、與日常生活的密切度,學生的共性與個性,選擇好故事人物,延伸人物的深度和寬度,突出平凡英雄的非常貢獻,生動展現英雄人物的鮮活個性、情感世界和精神財富;把握好故事特質,多從人倫、親情、性格、人性角度出發選擇學生關注的主題,把那些具有先進性、代表性、時代性和典型性的英雄故事挑出來,喚醒學生的情感需求,詮釋精神特質、傳遞道德能量;確定好故事寓意,把那些世界、中國、人類、民族、人民元素的共同價值觀挖掘出來,引導學生在講述過程中的批判性思考和總結,從多元文化中體會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形成對英雄認同的文化自覺。
講述抗疫英雄故事要注意講述故事的情感語境,以情感交流的方式講好故事,改變整齊劃一的講授方式,除了要把故事的內容信息及道理講述給學生,還要把故事的情感信息傳遞給學生,并在情感溝通過程中細微地觀察學生的情感和情緒反應,與學生適時進行情感交流;以情感感染的方式傳播故事,思政教師要注意環境的創設,采用生動鮮活的方式,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學生對故事人物和事跡的欣賞興趣,激發其強烈的情感反應,促進知行轉化[5]。
回應學生的心理期待,以抗疫過程中發生的各類社會熱點事件為案例,深度挖掘英雄背后故事,講好各類一線的“最美逆行者”,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和報國行;回應學生的心理需求,任何時候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都是始終不渝的,就像當前人們普遍認同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向陷入危難的人伸出援手的英雄,思政教師要在學生最需要時做好對英雄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回應學生的網絡質疑,視聽媒體的多元化發展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視聽媒體的即時性和人為性,往往不能反應一個人或事件發展的全貌,所以思政教師要在學生產生質疑和不解時及時解惑,以更多的細節、實錄講解解開學生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