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雙
文化自信有三層含義,首先,要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信心,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得以繼續繁榮的根基;其次,還要對中國現實發展的文化道路有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從我國獨一無二的歷史命運中開辟出來的,是根據我國國情制定出來的正確道路;最后,要對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前景有信心,要對實現中國夢有信心。那么大學生對文化自信如何理解呢?我們可以給大學生文化自信做出界定: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積極了解,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及其生命力的堅定信心,以及對于外來文化的批判與借鑒。
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個自信中,每一個自信都有著重要的地位,而文化自信是最基礎的自信。中華民族之所以有堅定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關鍵是建立在我國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文化自信基礎之上,所以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處于基礎地位。
文化自信源于獨特的歷史文化,而我國是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形成了獨特標識的歷史文化傳統,創造了連綿不斷的歷史文明。文化自信是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而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堅守也是一貫的、連續的、從未間斷的,所以文化自信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文化自信是在長期的交流中不斷得到發展的,在與其他國家文化相比較的過程中,慢慢形成的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贊賞。文化自信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體系來傳遞中國聲音、中國故事和中國元素。
1.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積極表現
當代大學生在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上,大部分同學都保持著良好的態度,他們樂于學習和接受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樂于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能夠看到中華文化的積極作用。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一部分大學生保持比較理智清醒的頭腦,并沒有隨波逐流,一味地追求和認可外來文化。在對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大學生樂于接受先進文化的熏陶,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前景抱有樂觀的態度。
2.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現
大學生文化自信不足可以簡單理解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不了解、對社會主義主流文化的價值不充分認同、對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前景沒有高度的自信,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盲目認同。中國新聞網周刊曾在北京三所高校的本科學生中進行過一次以“當代青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為主題的調研,調查結果顯示: 24%的大學生認為傳統文化正在消失。“如果你在空閑時間,會讀英文書還是中國古文書”,有57%的學生選擇了前者,有43%的學生選擇了后者[1]。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而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發展缺乏信心,對傳統文化也缺少熱愛,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現狀不容樂觀。
1.自身傳統文化底蘊不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快速進步,新型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也更加多元化。人們可以利用互聯網和手機了解到世界各地和自己任何想要了解到的知識,然而大學生在利用互聯網和手機時,他們的關注點和大多數的時間都浪費在了解娛樂信息和一些八卦趣事上,花費大多數時間利用互聯網和手機學習的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而閱讀和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更是寥寥無幾。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可能僅僅是從課本上了解傳統文化,而課本上的傳統知識也是有限的,這就造就了當代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底蘊不足的現狀。
2.缺乏文化創新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推動文化發展、樹立文化自信,必須要具有創新思維,然而當代大學生卻缺少這種文化創新的能力。我國當代大學生都是應試教育體制選拔出來的,而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阻擋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導致大學生創新人格壓抑,創新人格特點包括具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覺性、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豐富的想象力等。當代大學生在高考前生活都由父母包辦,學習跟著老師的要求來,這就導致學生具有惰性思維,主觀依賴性嚴重去,從而失去了積極主動的主觀思維能力,不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特質受到了限制,因此處于壓抑狀態,從而導致文化創新能力的缺乏[2]。
3.盲目追逐外來文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文化全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世界慢慢地在變成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這就為文化在世界的傳播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也使得越來越多的當代大學生有了更多機會參與國際交流,但是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存著不好的一面,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外國生活方式,他們沒有看到,在西方國家文化輸出的背后,還隱藏著意識形態的滲透,正是因為如此,中國許多的傳統文化都丟失了,從而影響了我們的民族心理和文化根基。西方國家不斷地文化滲透,削減了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這些都對大學生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造成了阻礙。外國文化確實有優秀之處,我們不得否認,我們不排斥外來文化,我們可以接納吸收外來文化,但是不能迷了心智,過于地崇拜,我們必須把它融入我們自己的文化之中。
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是文化強國的根本任務,我們應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首先要解決的是方向性問題,只有堅持正確方向的引導,才不會走彎路、走錯路。所以,應該堅持用馬列主義鄧小平思想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特別是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過程中的指導地位,以實事求是的態度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的同時融合外來先進文化的優良成果,這樣才能引領國內各種各樣優秀的文化,才能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使其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只有當一個社會確立了自己的核心價值體系,它的文化才能展現其應有的魅力和影響力,社會文化才能獲得真正的繁榮發展,人們才能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著特殊的歷史命運、獨具風格的文化和獨一無二的國情,這些特殊性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走自己的、不同于他國的高等學校教育發展道路,努力辦好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3]。古今中外許多的知名大學,他們的教育特色和辦學理念都凝聚著文化的內涵,是學校賴以存在和不斷發展的基礎。文化育人是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要路徑,是建立優質學校的必然要求,高校應該站在文化自覺的高度,完善學校的教育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健全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以提高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為核心,實現學生個性發展、和諧發展和全面發展。
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不可避免地會帶來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比,比如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鑒別與比較,而在文化的對比和鑒別中必然帶來文化的篩選。當代的大學生通常會通過電影、電視劇、微博、網絡等途徑來認識和了解西方文化,大學生們聽到、看到的是西方文化的優點,得到的大多是被美化、過濾、甚至改造過的信息,而對于西方文化的缺點和本質缺乏深刻的認識。文化之間的對比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明白在文化多元化的時代下,文化的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文化不是文化現代化的唯一途徑,這樣有利于破除當代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盲目追從。通過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對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先進性和優越性才能充分體現,才能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辨識能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
文化自覺要求我們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即我們要了解中華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作用,要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有充分的認識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就把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并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發展。所以,要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就要讓大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熏陶;又因為文化自信是以文化自覺為根基,所以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才能激發大學生對文化的關注和熱愛,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