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甘肅省會寧縣實驗初級中學 甘肅 白銀 730799)
在核心素養與創新理念的共同推動下,教師格外注意初中生的體育認知、習慣養成、能力提升和素養提高,也同時注意培養初中生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精神覺悟等內在修養。由此可見,教師順應生本理念、三全育人理念、核心素養理念等先進教育理論,主動探究初中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行為習慣的科學養成之道具有非常積極的時效價值和教育意義。
體育行為習慣是指初中生在一定時期內經過多次強化、反復刺激而逐漸形成的習慣化、固定化、穩定化的行為可能和活動定勢。而初中生具有較強的發展性、可塑性和養成性,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初中生的主體認知和成長潛能對其施加積極有益的良性干預和積極影響。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立足初中生的主體發展需求和生命內在訴求積極培養初中生的體育行為習慣,幫助初中生逐漸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思想素質、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以此加速初中生的知識學習、合作探究、能力培養和素養提升,大力推動初中生早日成才。
體育行為習慣不僅外在表現為初中生的體育鍛煉、主體運動和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淺層次信息,也映射出初中生內在的思想意識、道德品質和精神覺悟。
體育運動是初中生借助下肢力量與上肢協同而開展的肢體活動形式,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體能性,因而初中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必然就要面對肌肉酸痛、肺部不適、關節脹痛、韌帶刺痛等機體不良反應。因此,體育運動活動既是一種趣味性活動,也是一種“苦行僧的修行活動”。初中生能夠在體育運動活動的磨練中慢慢具有不怕吃苦的耐勞精神、頑強不屈的堅韌意志和無懼苦難的堅強品質。
體育運動是一種參與性、合作性、對抗性和競爭性都非常強的活動形式,初中生在體育運動中不但要展示個人的運動能力和體育素養,還要面對他人的主體能力展現。因此,初中生要在與他人同臺競技的情況下逐漸習慣和擅長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能力表現與榮譽競爭。初中生能夠在體育運動活動過程中逐漸養成敢于拼搏、勇于競爭、積極創新、大膽表現的外向性格、頑強斗志和競爭精神。
體育運動活動中有很多的集體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拔河、接力賽等,這些活動項目需要初中生之間的積極合作、主動協同、自覺互助和齊心協力,才能夠達到戰勝對手、脫穎而出的活動目的。因此,初中生要有較高的集體觀念、協同意識和合作理念,能夠有效整合出集體智慧和團隊合力的最大發展潛能,初中生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服從意識和執行能力,能夠高質量地融入集體活動。
體育運動活動不僅是初中生展示自我、塑造形象的生命展臺,也是學習他人長處、提升自我的信息交流基地。因此,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自省能力,能夠在自己的主動表現中積極反思個人的不足之處,自覺反思個人的成長空間。初中生還要積極學習他人的優勢項目和體育特長,主動探究他人體育技能的科學之處和成功經驗,能夠時時刻刻處于自我反思、積極悅納、主動積累和自覺成長之中。
在體育運動過程中,初中生在面對技能對抗時往往處于大腦興奮和情緒激動之中。因此,初中生有時候會“得意忘形”或“動作過大”,而產生一些危險性動作。當對手出現危險性動作時,初中生是冷漠置之,還是伸手相助,這就取決于初中生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覺悟了。因此,初中生在對手出現危險時,要有關愛意識而出手相助,要擁有正確的競技精神,不依靠對手受傷而取得對抗勝利。
首先,培養初中生體育行為習慣能夠實現初中生在身體素質、運動能力、思想意識、道德品質、精神覺悟等方面的大發展,能夠切實促進初中生的知識積累、合作探究、快樂交流和全面發展,加速初中生早日成為優秀復合型人才;
其次,培養初中生體育行為習慣能夠為教師的體育教學指明科學發展的可行性方向,引導教師將個人的教育理念、教學智慧、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非常精準地指向初中生的體育行為習慣的優質發展之中,推動體育教學的高效開展;
最后,培養初中生體育行為習慣符合素質教育對體育教學的實施要求,也滿足了新課程改革要求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科學養成。因此,培養初中生體育行為習慣不僅能夠促進初中生的健康成長,還能夠實現初中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初中生擁有旺盛的生命力、認知力、思維力、創新力和發展力,因而能夠為教師展示自己的教學智慧、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提供了強大的主體支持。
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機體不適感是每一個參與體育鍛煉的運動愛好者必須面對的挑戰,更是一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成長障礙。因此,教師要向初中生傳輸一些體育鍛煉常識,幫助初中生掌握一些克服機體不適感的有效方法,讓初中生具有初步戰勝機體不適感的主體能力,啟動體育行為習慣的培養。
教師還要對進行苦難教育,提醒初中生機體不適感就是一種生活磨難、生命修煉和精神鍛煉。初中生只有“吃盡苦中苦”,才能夠真正體驗到“方得甜中甜”。初中生只有具備堅韌的意志、頑強的斗志、不屈的性格、不服輸的精神,才能夠徹底適應機體不適感這一“運動瓶頸期”。
教師還要引導初中生看到克服機體不適感以后的“美好未來”,讓初中生看到籃球愛好者一個多小時的快樂奔跑時間,讓他們在“羨慕”中看到希望與美好。任何人都會經歷機體不適感的運動痛苦,且機體不適感一般在一周左右,隨后機體不適感就會慢慢消退。而且,運動習慣養成以后,機體不適感就會消失。
在初中生戰勝機體不適感、接受苦難教育、養成堅韌品質的過程中,教師的實時鼓勵、關愛陪伴與賞識教育都能夠起到恨到的激勵效果和動力作用。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與榮譽意識,因而能夠積極主動地為了榮譽而戰、為了自尊而戰、為了形象而戰,教師的激勵能夠極大催發初中生的生命活力。
俗話說,百人百姓百脾氣,初中生也一樣,擁有自己脾氣秉性、興趣愛好、運動偏好與個人特長。因此,教師要鼓勵初中生個性化成長,在完成教師規定的體育運動鍛煉活動任務以后,就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愛的體育運動項目,去充分享受體育鍛煉活動帶來的快樂。初中生能夠獲得機體劇烈運動以后的釋放感、輕松感以及心理壓力、精神負擔、灰色情緒消退后的愉悅感,這些都能夠有效培養初中生對體育鍛煉的濃厚興趣以及進行個性化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教師在體育運動中培養初中生的個性品質,有助于初中生快速將個人的“運動偏好”快速發展成為“體育特長”,因為“百招會不如一招毒”。因此,初中生在個性成長中能夠快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進步的喜悅,因而參與體育運動的鍛煉熱情與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表現渴望就會與日俱增。而且,隨著初中生運動興趣和鍛煉熱情的高漲,初中生的頑強斗志就會水到渠成,擁有良好的體育行為習慣。
初中生在參與大型集體體育項目時必然會面對同學之間的協作與互助,因而初中生還要具備一定的協作意識、互助意識和集體觀念。大型集體體育項目就是對初中生群體進行集體智慧、團隊合力、協同意識、互助質量等因素進行的考量。因此,初中生只有具有較高的協作意識和集體觀念,將自己的“一己之力”有效融入到“集體大作戰”之中,并能夠借助集體的“洪荒之力”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這樣,初中生才能夠在體育行為習慣方面獲得健康成長。
現代初中生大多數獨生子女,因而多具有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偏激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性。因此,教師對初中生進行協作教育和培養集體觀念還能夠取得“一舉兩得”的教育效果,對于現代初中生的脾氣秉性、出世態度、交往習慣和社交態度都有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師要在大型體育集體項目中多多培養初中生的協作意識、互助意識和集體觀念,幫助現代初中生擁有更加積極健康、陽光開朗、友好合作、互助探究、快樂交往的幸福生活。
初中生不僅要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善于表現自我才能,還要積極學習他人長處。初中生更要具備一定的自省能力,能夠在閑暇時間內的自我反思、自我剖析和自我總結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對癥下藥地”采取措施進行“自我醫治”、自我提高。自省能力是一種寶貴的主體素養,也是一個人發展能力的基礎,因為一個人只有感覺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夠產生積極學習、努力進取的自省意識。因此,教師要積極培養初中生的自省能力,幫助初中生集聚發展能力,以此實現初中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形成與發展。自省能力是初中生體育行為習慣培養的“催化劑”,能夠對初中生其他主體能力的快速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體育運動是生命活力的碰撞和主體技能的較量,因此,初中生在對抗運動和競技活動中要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能因為對抗而將對手視作“勢不兩立的敵人”。對手,既是對抗中的競爭者,也是技術交流、彼此學習的朋友。
因此,初中生要懷著積極拼爭的心態、友好學習的心理、和睦相處的態度去進行“對抗”。在對抗中,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識,無論是隊友,還是對手,一旦有危險都要出手相助,寧可輸在技術上,絕不能輸在品格與道德上。
教師不僅是初中生進行知識學習、信息積累的領路人,也是初中生技能提升、視野拓展的指導員,更是初中生思想覺悟提升、道德品質提高的良師益友。因此,教師以體育行為習慣為研究對象,積極探究初中生良好體育行為習慣的科學養成策略,并通過開展苦難教育培養堅韌品質、開展個性教育培養頑強斗志、開展協作教育培養集體觀念、開展自省教育培養發展能力、開展安全教育培養競技精神而付諸于現實行動之中。教師不僅要讓初中生擁有廣博的體育知識,還要有清純的操守、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質、偉大的思想、卓遠的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