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芹
(江蘇省淮陰中學,江蘇 淮安 223001)
為了著力落實新課標的理念,真正實現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教育部考試中心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提出“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高考評價新理念,創造性地將素質教育與考查內容對接,將素質教育評價維度及考生素質的達成度與考查要求對接,創設出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出考生素質的問題情境這一考查載體[1]。
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過情境與情境活動兩類載體來實現的,即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是呈現現實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展現學科素養水平[2]。
江蘇、河北、遼寧、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8省市2021年1月23-25日迎來“3+1+2”新高考適應性考試,這次考試是教育部考試中心、省考試院針對新高考考試、錄取等工作的大規模預演,試卷結構、試題呈現方式,試題的難度、風格,都將成為新高考制度省份學生學習的風向標,下面以江蘇省2021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物理試題為例,談談高考評價體系在試題情境創設中的體現與啟示。
試題3:如圖1所示,對稱晾掛在光滑等腰三角形衣架上的衣服質量為M,衣架頂角為120°,重力加速度為g,則衣架右側對衣服的作用力大小為( )。

圖1

本題以光滑等腰三角形衣架晾掛衣服為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親切自然,小而具體,屬于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考查彈力的概念、力的合成和共點力平衡條件等必備知識,主要考查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的學科素養,體現基礎性、應用性的考查要求。該題重視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的理解,注重基本方法的應用,體現“知識為基”的高考評價理念。
試題5.某生態公園的人造瀑布景觀如圖2 所示,水流從高處水平流出槽道,恰好落入步道邊的水池中。現制作一個為實際尺寸的模型展示效果,模型中槽道里的水流速度應為實際的:


圖2
本題是以“人造瀑布景觀設計”為背景的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試題,考查平拋運動、運動的分解等必備知識,主要考查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的學科素養,體現基礎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情境創設源于真實的實際問題,與考查內容深度融合,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考查考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詮釋物理學的實用價值,凸顯素養導向的評價理念。
試題4:2020 年12 月3 日,嫦娥五號上升器攜帶月壤樣品成功回到預定環月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起飛。環月軌道可以近似為圓軌道,已知軌道半徑為r,月球質量為M,引力常量為G。則上升器在環月軌道運行的速度為( )。

本題以“嫦娥五號上升器攜帶月壤樣品成功回到預定環月軌道”作為試題情境,屬于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考查萬有引力定律、向心力公式、勻速圓周運動等必備知識,主要考查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和責任的學科素養,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考查要求。
該題以國家重大科技工程—探月工程為背景,發揮考試的育人功能,很好地體現了考試的功能定位,體會物理學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我國航天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實現我國開展航天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采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 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祝賀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中所說: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將為深化人類對月球成因和太陽系演化歷史的科學認知作出貢獻。以此來激發學生弘揚追逐夢想、勇于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的探月精神。
試題16:跑道式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如圖3 所示。兩個勻強磁場區域Ⅰ、Ⅱ的邊界平行,相距為L,磁感應強度大小相等、方向垂直紙面向里。P、Q之間存在勻強加速電場,電場強度為E,方向與磁場邊界垂直。質量為m、電荷量為+q的粒子從P飄入電場,多次經過電場加速和磁場偏轉后,從位于邊界上的出射口K引出,引出時的動能為EK。已知K、Q的距離為d。

圖3
(1)求粒子出射前經過加速電場的次數N;
(2)求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B;
(3)如果在Δt時間內有一束該種粒子從P點連續飄入電場,粒子在射出K之前都未相互碰撞,求Δt的范圍。

圖4
本題以“跑道式回旋加速器的工作原理”作為考查背景素材,屬于學習探索問題情境,考查電場力、洛侖磁力、動能、磁感應強度、速度和時間等概念,動能定理、牛頓第二定律等規律,勻速直線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等的必備知識,主要考查物理概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的學科素養,體現基礎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的考查要求。
以帶電粒子相互關聯的多運動過程組成的情境作為載體,具備豐富的層次性和復雜的開放性,學生需要從試題情境中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是重要的隱含信息,綜合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與學科能力進行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得到科學性的結論。考查學生靈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之間的縱向整合能力以及高階認知能力,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能力為重的評價理念。
試題情境是實現“四層”考查內容、“四翼”考查要求的載體,對考查考生的物理學科素養具有關鍵作用。試題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激發考生的認知建構與素養表現,給考生搭建起能展示自己物理關鍵能力和必備知識的平臺,為考生提供了問題解決所需的情景、信息、方法和要求,它影響著考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表現,是考生呈現自己物理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的場所。總之,在試題情境創設中,應選取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引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蘊含的實際問題,思考課堂所學內容的應用價值。情境創設需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設置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得出新結論[2]。又要兼顧考生認知實際和情境對試題難度的影響,統籌考慮試題的分層分類,優化試題情境的創設,提高情境化試題命制水平,有效地達到考查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確實體現“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高考評價新理念。江蘇省2021 年新高考適應性考試物理試題很好地詮釋高考評價新理念,同時對今后高中物理教學有著良好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