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榮 孔祥明
【摘要】“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是近幾年語文教育界逐漸形成的共識,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了解教材安排,明確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價值。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三篇課文為例,分析單元課文教學目標應如何擬定和應采取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教什么 怎么教 目標策略
語文教學改革,首先要研究語文教學“教什么”,其次才是“怎么教”,在此基礎上,再思考“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有《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三篇課文,現以這三篇課文為例,談談如何立足單元主題,關注篇章教學。
一、基于教材安排,確定教學內容
有人說,語文教材的內容就是語文教學的內容,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教材的內容是語文教學內容的主體部分,但不能等同于語文教學內容。課程是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統整,但課程的本質是教學內容。評價一節課是否優秀,要看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精準、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內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定位;而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恰當、準確,又關系到教學效果。
二、立足語文要素,擬定教學目標
統編版小學《語文》在編排單元內容時,以雙線組織單元內容,強化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和實踐性。雙線并行的結構設計,表現為每個單元都貫穿“寬泛的人文主題”和“具體的語文要素”兩條線,均衡遞進。教材編寫者提出一個核心概念:語文要素,即語文學習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學習內容和學習習慣。全套教材統籌規劃語文要素,以語文要素作為單元訓練的主線、明線,嘗試建立語文訓練體系。
統編版教材試圖改變以往完全以閱讀為中心的編排體系,在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加大語言表達、特別是書面表達在教材中的比重,注重閱讀與表達的橫向聯系,達到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內容的均衡,以引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重視表達,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
統編版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一般從閱讀與表達兩個方面各安排一個訓練要素,每冊有兩個重點訓練要素,教學目標直接體現在單元導語中,課后思考練習題圍繞單元的訓練要素設計,教學目標明確,增強了可操作性。因此,教學前教師先要搞清楚本單元的主線語文要素,擬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三、明確教學方法,挖掘教學價值
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從閱讀的角度看,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學生關注關鍵語句;《海濱小城》的課后題引導學生從第四至六自然段中找出關鍵的語句;《美麗的小興安嶺》最后一段的“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關鍵語句,可以借助這個關鍵語句理解小興安嶺春、夏、秋、冬不同的美景。
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從寫作的角度看,是“習作的時候,試著圍繞一個意思寫”。這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一閱讀方法在習作中的運用,形成了由讀到寫的有機聯系。《富饒的西沙群島》課后小練筆是落實習作要素的典型練習;《美麗的小興安嶺》課后選做題也是習作要素的實踐訓練。
本單元的習作與閱讀教學關聯非常緊密,因此,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領悟表達方法,相機指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小練筆,并在習作教學時以課文的典型段落引路,使學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習作難度。針對不同的課文,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1.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可以先讓學生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圈畫出景物,進行梳理,明確課文是從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島上的鳥三方面來寫的;再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語句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最后,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介紹西沙群島的風景和物產,并選擇一幅“小練筆”中的圖畫寫一段話。
理解、運用環節的具體要求是:
(1)初步把握課文內容,提供表格,落實課后第一題。
(2)詞句段理解:細讀第二至四自然段,體會海水之美,感受海底生物的有趣、豐富、多彩;借助關鍵語句,理解第五自然段的意思(教學重點)。
(3)積累表達、詞語積累:學習介紹(課后練習2),練習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話(課后小練筆)。
2.《海濱小城》一課可以借助插圖導入,讓學生先整體感知課文,大致把握課文描寫的場景,再圈畫景物,了解場景的樣子,通過朗讀想象畫面,感受海濱小城的美麗;接著找出第四至六自然段的關鍵語句,理解段落的意思;最后,讓學生交流“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
理解、運用環節的具體要求是:
(1)初步把握課文內容,理解文章結構。全文共七個自然段,主要寫了海上、海灘、庭院、公園、街道五個場景,第七自然段點出海濱小城的主要特點:美麗、整潔。
(2)詞句段理解:通過描寫景物的詞句,體會海上、海灘兩個場景的美;借助關鍵語句理解段落的意思,體會庭院、公園、街道的美(教學重點)。
(3)積累表達、詞語積累:課后第三題安排了摘抄交流的練習。
3.《美麗的小興安嶺》內容淺顯,適合讓學生自主探究,體會小興安嶺的美麗。可引導學生找出具體介紹小興安嶺四季美景的段落,初步體會小興安嶺的美麗富饒;再通過想象畫面、替換詞語、對比朗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語句的生動,感受小興安嶺四季不同的美;最后,引導學生圍繞喜歡的季節里特有的景物介紹小興安嶺。
理解、運用環節的具體要求是:
(1)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2)詞句段理解、聯系生活:理解“綠色的海洋”;通過重點詞句,體會小興安嶺春天的美(教學重點);遷移學法,感受小興安嶺夏、秋、冬的美。
(3)積累表達、詞語積累:課后第三題鼓勵學生大膽交流,課后選做題引導學有余力的學生表達運用。
對教材的解讀是教學的起始階段,也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文本解讀上,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研究,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并有所收獲,不斷提升其語文素養和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華陽中心小學)
3687500589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