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婕
“語文是一個廣闊的世界”,每次備課時,這句話就會跳出來。這個觀點在我心里深深扎根,我已經不知道它是我從哪本書里看來的,還是本來就埋在我內心深處。我該怎樣把這樣一個廣闊的世界帶到孩子們面前呢?僅僅只是靠一篇篇課文肯定是不夠的。于是我帶孩子們讀詩、寫詩,讀書給他們聽,把一本本好書帶進課堂,跟孩子們一起閱讀、聊書。我還鼓勵他們用稚嫩的文字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并嘗試把語文與他們的生活鏈接……
盡管如此,每一個新學期到來時,我還是覺得想做的事情太多,而能做的似乎又太少。我一直期望我能擁有一間“幸福的教室”,在那里,我可以圍繞“語文”這個話題,和學生們一起過充實而美好的生活。
仿佛在迷霧中尋找了很久,直到我遇到了李竹平老師寫的《我在小學教語文》這本書,眼前豁然開朗起來。這本書,讓我仿佛走進了心中的語文殿堂,甚至可以說,它就是我的“圣典”。
李竹平老師說:“認為語文教育很容易的,抱定一本薄薄的語文書和一本教學參考書,在課堂里做一下搬運工的工作,確保學生能自如應付一張考卷,就萬事大吉,就可以在‘語文’的山頭上插上勝利的旗幟。認為語文教育極不容易的,總覺得語文學習不僅關系到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還關系到學生心靈的發展,它不是一張試卷的事,而是一生發展的事,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事。”
這段文字描寫了兩種語文教師的狀態,也許我們身邊不缺乏第一種教師,但是第二種狀態才應該是我們的共識。有這樣的意識,我們才會想方設法把語文這個廣闊的世界帶到學生面前,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
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母語”是有“母性”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語言,還是特定的文化傳統、思維方式、精神涵養等實現傳承的一種載體。母語課程要“為兒童全生活著想”,與學生的生活緊密關聯,它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母語學習應該是學生生活的一部分、一種方式,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途徑。學習的內容除了囊括有序列的語文本體性知識和技能,還應囊括幾個基本的生活和文化領域,并按照這些領域進行主題選擇和課程內容的組織。
書中提供了“一鳥一春天”“十歲的天空”“一朵花的微笑”“歷史的足跡”等主題課程和主題讀本,還有多維拓展式母語課程“一花一世界”,這些課程樣本展示了豐富多彩的母語課堂。例如,在“一鳥一春天”這個課程中,規劃了主題詩、晨誦、課堂學習文本、表達實踐等多個內容,并適時分享有關春鳥的攝影展、歌聲秀和繪畫展,欣賞國畫中的花鳥畫,內容十分豐富。
除了主題母語課程,在教學單篇課文時,教師也要有課程意識。比如《大青樹下的小學》《冬陽·童年·駱駝隊》等篇目的解讀與設計。像這樣的課程設置,能為學生形成在未來社會獲得人生幸福并為社會作出應有貢獻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服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也好,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也好,都包含在母語課程建構的愿景里。對此,我深以為然。
那么,母語課程開發有哪些路徑呢?第一,發掘經典文本的課程價值,構建多維拓展式的母語課堂。經由一篇經典文本開啟的“為兒童全生活著想”的多維拓展式學習活動,會因為文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拓展維度和路徑。就語文本體性學習而言,可以有內容維度、寫法維度、作家作品維度的拓展;在跨界整合性學習、立體課程生活建構的理念指導下,還可以有科學、藝術、哲學等維度的拓展。第二,根據學生成長需要自主開發主題課程。第三,以現有教材為依托,進行母語課程的重構。第四,科學構建故事課程。
之前我一直以為,“課程”是一個深奧且遙遠的詞匯,但是讀完李老師這本書,我明白了,課程就是平時我們做的點點滴滴,就是圍繞一個主題去多元呈現語文的樣子。
“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嗎?學生對文本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判斷和思考嗎?這些文本與學生的情感、智力生活產生聯系,發生反應了嗎?”在以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必定常常反思:我的課堂經得起這樣的追問嗎?這讓我有了嘗試進行母語課程開發的勇氣和沖動。當然,這也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構建課程的意識、進行課程整合的意識、解讀文本的能力、廣闊的知識面、正確的兒童觀……如何修煉?在李老師的前言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常常感激那段不斷進行實踐性反思和反思性實踐的教育探索,它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那些或具體或抽象的‘擺渡人’——例如名師、讀物、身邊的同事等,更離不開自己的執著、勇氣和實踐,甚至是對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質疑和否定?!?/p>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區同勝學校)
3079500589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