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薇
“人心如良苗,得養乃滋長;苗以泉水灌,心以理義養。”這是清代蕭掄謂關于讀書的見解,我很喜歡。關于閱讀,古今中外,論其重要性者,數不勝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是將閱讀的意義闡釋得尤為通透。
一、閱讀,提高教師素養的源泉
書中開宗明義說道:“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
閱讀對于教師的意義,通過觀察身邊優秀的前輩便可得知。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教育技巧的提高,都與持之以恒地讀書是分不開的。通過閱讀,教師不斷地補充個人知識,視野越來越廣博,課堂靈活度、教學質量也便越來越高。
這樣一來,教師的課堂關注點便可以不再局限于照搬教材,而是可以深刻地理解教材并且靈活地運用教材。在此過程中,他們可以因此更好地兼顧到學生的思維,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關注到課堂中的各個細節,可以融入更多的真實情感,而這種情感是與學生思維、心靈相通的最佳“法寶”。
此外,教師的閱讀,對于教師教學生閱讀這件事有著更為現實的影響。我們經常教導孩子要好讀書、讀好書、多讀書,殊不知,“言傳”的力量又怎抵得上“身教”?作為教師,尤其是面對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師,本就需要十足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師自己首先就要喜歡讀書,把讀書融進生活中,將讀書變為一種生活方式,那么,無形之中,就在學生的生命中撒下了讀書的“種子”。
二、閱讀,指引學生人生的燈塔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在中小學年代里讀過哪些書,書籍在他的心靈里留下過什么痕跡——這一點決定著人的情感的培養……所謂生活在書籍的世界里,這跟認真地、用功地學好功課并不是一回事兒。”
聽、說、讀、寫這看似并列存在的四件事,卻也是有輕重之分的,哪一樣最重要?“讀”最重要,應該把閱讀放在首位。閱讀極大地豐富了學生們的精神生活,不斷地給他們的生命注入新鮮的元素。當學生在書籍的海洋里遨游時,閱讀帶來的激情會不斷地充實他們的心靈,他們因此可以成為一個個更加生動且鮮活的人。當孩子們長大后,他們不會因為內心世界的空虛而去尋找外界的“感官刺激”,因為在日積月累的閱讀中,他們的理智和情感在漸漸地成熟著、豐滿著。
因為閱讀,他們的思維水平也隨之在不停地發展著。對于學習這件事,他們有更多的“得心應手”,在人生的學習之路上,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品嘗成功的滋味兒,而學習上的成功必將為他們整個的人生注入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股力量足以支撐他們更好地品味生命。
三、閱讀的燈火,需要我們用心去守護
書中還說,“請你不必害怕把學校教學的整塊時間用在讓學生讀書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讓學生花一整天的時間到書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讓書籍以歡樂的激情去充實年輕的心靈吧!”
我們深知閱讀的重要性,然而,當下社會的生活節奏如此緊張,家長們的焦慮之心加重了孩子的學業壓力,他們在結束了一天的課堂學習之后還面臨著課外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幼小的心靈承擔起了太多的負擔。過于飽滿的學習安排大大縮減了他們的閱讀時間,而與考試相配套的功利性閱讀更是降低了他們的閱讀興趣。總體來說,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
閱讀這件事,興趣的培養是關鍵。我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去引導學生閱讀,與家長聯動,給孩子們更多自由閱讀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的閱讀興趣在更多的個性化閱讀中得到充足的發展。事實上,當他們的閱讀面拓寬了,知識面也就拓寬了,人文素養更能隨之提高。相信閱讀定會化作一座燈塔,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處在第一位,如何“修身”?一個很重要的方式便是讀書。“讀書養性”,養的是性情,養的是素質,養的是健全的人格和非凡的智慧,養的更是一種良性的生活方式。從學生時代接觸書籍的那一刻起,它便不斷地帶給我們無窮的精神力量,幫助我們在生命旅途中去抵御低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書籍的涵養下不斷地得以修正。
閱讀有多重要,對于教師、對于學生,對于我們所有人,不用再多做贅述,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所言:“無論什么都不能取代書籍的作用。”我不由感嘆:的確如此。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新生中心小學)
314450058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