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婷婷 曹亦兵 安徽省合肥工業大學幼兒園
建構游戲是一種有“魔力”的游戲,積木就像魔法棒一樣,能幫助孩子將夢想變成可能。在一次《我愛家鄉》的主題活動中,孩子帶來一張與“萬達大鼓”的合影引起同伴們的關注,他們想在幼兒園里也搭建一個“萬達大鼓”。“萬達大鼓”是極具特色的合肥地標建筑,大家并不陌生,但用積木搭建一個“鼓形”建筑,對大班幼兒來說,極具挑戰性。孩子們能完成嗎?會遇到什么困難?于是,“萬達大鼓”的搭建拉開了序幕……
問題1:我怎么覺得這不像大鼓呀?
游戲記錄:
孩子們利用間隔堆疊的方法向上壘高搭建大鼓“鼓身”,可可說:“我怎么覺得這不像大鼓呀?”“我們也覺得好奇怪呀!”孩子們看看設計圖,又看看自己的大鼓作品。我問:“你們見過的萬達大鼓像什么?”小宇:“像燈籠!”哥哥:“還像南瓜!”
我們再次比較“萬達大鼓”的圖片和他們的大鼓,加深對“萬達大鼓”外形特征的感知。為此,我還找來了和大鼓外形特征相似的燈籠、南瓜給孩子們觀察。孩子們發現:大鼓中間的位置向外搭建大一點,“底座”和“頂”要搭建小一點。
游戲解讀與支持:
游戲中,幼兒開始注意建構物與原建筑物外形相似度的問題。幼兒因認知經驗不足,無法準確描述鼓身外形主要特征,為此,教師支持和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聯想到燈籠、南瓜等形狀類似的物體,通過類比后得出“鼓身中間部分要向外鼓起來”的顯著特征,并總結出鼓身搭建的注意要點,即中間大,兩頭小。
問題2:我們的大鼓為什么總是倒?
孩子們在向上壘高到第三層后,想通過搭樓梯的方式向外擴展,達到“鼓身”向外凸出的效果,他們將基本塊積木橫著一塊壓著一塊,階梯壘高式向外延伸,在幾次嘗試后,他們發現了問題:大鼓向外延伸總是會倒塌。我:“積木總是向什么方向倒塌?你們發現了什么?”雨陽:“總是向外,積木外面重,里面輕!”我:“你們試一試,怎樣才能讓積木保持平衡?”
孩子們將積木橫著向外延伸,又轉動方向豎著向外延伸,之后,大鼓的“鼓身”始終在“倒塌—重建—倒塌—重建”中周而復始,雨陽決定放棄了,“向外搭建太難了。”我鼓勵他們再去試一試,并且說:“我特別期待你們的大鼓作品呢!”之后,我建議他們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玩、試一試,看看爸爸媽媽們有什么好的想法。第二天,孩子們分享交流自己在家里玩的結果,還帶來了網上積木向外延伸成功的實驗視頻。小宇:“我和爸爸玩的時候,是慢慢向外延伸的,不能一下向外太多!”哥哥:“我們是把積木豎著放,這樣比橫著放更容易看出來:大鼓向外鼓起來。”
孩子們來到戶外再次搭建,他們嘗試用新的方法:將大鼓的“底座”積木平放在地面上,從第三層開始將基本塊積木豎著平放,加大“鼓身”向外凸出的效果,確定穩定后,孩子們再次小心翼翼地搭建更高一層的“鼓身”,當搭建到第五層時,大鼓的一側突然倒塌。可可說:“天哪!這個方法可以嗎?”哥哥蹲下查看情況,說:“我的沒有倒,我是向外延伸的少,你們呢?”聽了哥哥的話,孩子們重新檢查并調整“鼓身”向外延伸的距離,這一次他們更加小心地向外一點點延伸。
游戲解讀與支持:
基于鼓身中間向外凸出的特殊性及幼兒建構經驗的不足,幼兒在向上搭建凸出的鼓身時出現了一直倒塌而無法繼續搭建的困難,尋找平衡點、穩定重心是建構成功的關鍵。游戲中,幼兒搭建鼓身向外“凸出”時總是發生倒塌,當他們提出“放棄”時,教師首先鼓勵他們不要放棄,這對幼兒堅持性學習品質的培養與發展極為關鍵,教師鼓勵幼兒帶著問題和家長合作,幼兒在親子互動中摸索到尋找平衡點的技巧,如“慢慢向外延伸”、“豎著擺放更易突出向外鼓”的技巧等,并在后續搭建中積累了搭建“鼓身”的經驗。
教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開展親子互動,彌補了幼兒園對于幼兒技巧性學習支持的不足,進一步豐富和創新幼兒建構技巧,不斷增加自身建構經驗。幼兒的父母大多是理工科老師,對力學、建筑學等相關知識有一定基礎,因而對幼兒的搭建探究十分有益,幼兒通過與爸爸媽媽的互動,并從相關小視頻中初步感知物體重心與平衡的關系,進而獲得“鼓身”向外延伸搭建的關鍵技巧,最終發現:長方形積木豎著平放加大“鼓身”凸起的效果;“鼓身”每一層只延伸一點距離更穩定。
以上幾個游戲片段只是幼兒在自主建構游戲中的縮影,活動中“問題”的產生和解決是支持幼兒游戲活動開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他們以“問題”為驅動,運用多種感官,解決游戲中的實際問題,同時也豐富了建構經驗。
策略—:以問題探究為游戲主線,在不斷生發的問題情境中,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開放的自主游戲空間里,幼兒根據興趣進行“萬達大鼓”的自主搭建。在游戲進程中,不時產生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出現有沖突的情境:
問題1:我怎么覺得這不像大鼓呀?
問題2:我們的大鼓為什么總是倒?
……
游戲的開展過程就是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面對每次游戲中不斷發生的問題,考驗的是幼兒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游戲中,幼兒對比萬達大鼓圖片和實物南瓜、燈籠,解決大鼓不像的問題。在遇到大鼓鼓身向外延展不斷倒塌的難題時,幼兒一次次調整、一遍遍嘗試,不斷試誤,從失敗中尋找方法,不僅解決了問題也鍛煉了意志品質。教師在游戲中抓住不斷生發的問題情境,以不斷生發的問題情境為切入點,支持幼兒動手、動腦,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策略二:以開放性問題幫助幼兒積累建構策略,豐富建構經驗
幼兒在“萬達大鼓”的建構游戲中,最常用的圍合、壘高、平鋪、錯位堆疊等建構技能已不能滿足幼兒的搭建需求,他們必須重新整合并升級原有的搭建經驗。游戲中,向外延展搭建大鼓“鼓身”時,遇到不停倒塌的困難時,通過“向外延伸搭建時需要注意哪些事情才能搭得更穩?”等問題引導幼兒探索重心與平衡的關系,幼兒在探索“階梯壘高”的搭建過程中,原有的搭建水平有了明顯得提高。
游戲中,教師觀察、支持幼兒的游戲行為,并在關鍵時刻用問題調動幼兒的相關經驗,啟發思考,不僅解決了不斷生發的問題還積累了豐富的建構策略與經驗。
策略三:以問題為契機,引發認知沖突,促進幼兒主動建構
在自主建構游戲中,幼兒產生認知沖突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教師以問題為契機,為幼兒解決認知沖突提供支架,促進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主動建構。如,幼兒利用間隔堆疊的方法向上壘高搭建大鼓“鼓身”到第八層時,發現不像大鼓,看來,幼兒原有的搭建技能不能滿足大鼓的搭建需要。“不像大鼓”這一問題引發幼兒的認知沖突,教師巧用南瓜、燈籠啟發幼兒觀察、比較,發現“大鼓中間的位置要向外搭建大一點”,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提出設想并大膽嘗試,經過不斷的搭建、調整,最終搭建出凸出的鼓身、更像的萬達大鼓。
幼兒建構游戲中,教師在充分觀察幼兒建構行為表現與及時交流的基礎上,或是提出一些關鍵問題引發思考,或是引導幼兒分享交流,遷移已有經驗,或是提供適宜的材料引導幼兒通過操作來探索發現,幫助幼兒靈活運用已有建構經驗,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引發幼兒認知沖突,而這些沖突的解決恰恰是激發幼兒自主探究的關鍵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