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慧娟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網絡技術全面普及的新時代背景下,各國間文化資源共享也愈加體現實時性和順暢性。英語是通用語言之一,對國際對話工作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英語翻譯是各個地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紐帶,翻譯質量會影響文化含義傳播的貼切性和深廣性。然而,各國文化之間存在地域性差異,所以譯者應當從客觀角度看待這些差異,并將原作品予以精細的翻譯,力求保持原文化內核的完整,促進文化的進一步良好傳承與傳承。
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各異的文化信仰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作為不同文化間的溝通橋梁,譯者能夠讓各國文化較好地交流、傳播,從而碰撞出新的火花[1]。英語文學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敘述,而是立足于文化差異,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涵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讓文學作品在另一個國度里同樣充滿生機活力,讓更多讀者走到文學原著作者的內心世界。文學翻譯工作具體進行時,譯者基本上都會選用歸化與異化模式。其中,歸化主要是在信息收集的基礎上再歸化。也就是說,譯者基于新語種及其文化特色來對原作品進行再加工,保證譯出作品能夠切合讀者文化內涵及其發展需求。異化與歸化之間存在相對性,異化主要是保證完整傳達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不能對作品進行任何增減,以保證受眾能夠充分領悟原作品的文化內涵,領略原文本的異域文化魅力,體悟文化融合的獨特美,助力文化的進一步共享。
文學作品基本上都隱含傳統且經典的文化,所涉文化元素也會體現明顯的地域性。文學作品內容涉及社會百態,所以,文學作品翻譯過程就會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中,最具影響性的便是文化差異,具體如下:
在中華五千年歷史中,牛是中國的一種常見耕地動物,中國人利用牛來發展農業,但是西方一般以馬作為耕地的動物,因此,國內外在與農業相關的動物上體現出了較大文化差異。比如形容某個人做事太浮夸,中文常用“吹牛”二字,英語中卻是以talk horse來形容人的自大。另外,在形容人的力氣很大時,中文常說此人“力大如牛”,英語卻用as strong as a horse,將人比作馬匹,來表示這個人力氣很大。
各國之間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會存在差異。從古到今,龍之于中華民族都帶有神明色彩,民眾在潛意識上就有著敬仰之情,并向其祈福。從我國文化的角度講,龍代表著宏圖與吉祥,并且中華民族也世代以龍的傳人自稱,彰顯著對龍的敬仰。然而,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龍意味著惡,是打破所有安寧、掠奪一切的魔鬼。文化差異的存在會使得宗教類作品的翻譯工作面臨原則性抉擇。此時,譯者應當站在受眾的立場考慮,結合讀者的文化修養及其宗教信仰來翻譯,應當從尊重信仰自由的角度進行相應的翻譯。譯者還需要考慮到,翻譯不能僅是對詞匯的轉換,而是應當基于現實需求的角度出發,更應當注意到地域文化差異的存在,以此在綜合角度上作出衡量,總結出文化上的共通處。
由于所處區位和生活經歷不同,使得民眾思維模式也具有明顯的不同,那么文學翻譯工作具體進行時,就應當基于這樣的客觀條件,從受眾的角度進行相應的翻譯。比方說,“紅茶”一詞翻譯成英文是black tea,“紅糖”翻譯成英文卻是brown sugar。這些思考上的不同既會存在于單詞方面,也會存在于語段方面。也就是說,英語文學作品架構多體現為樹形,而中文作品則會體現竹形結構,這兩種語言呈現形式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2]。
由于文化底蘊、發展歷程等原因,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認知上存在明顯差異,進而波及文學翻譯工作的發展。西方人在征服一切思想的驅使下,逐步建立和行使了與自然相抗衡的價值認知[3]。而從中華民族文化的角度上來說,其是在遵從天地變化規律的前提下勞作,進而逐步建立和行使了天人和諧共生的價值認知。那么,從文學翻譯的角度上來說,譯者就主要考慮英語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的正確有效處理方法。
文學作品體裁和表達方式非常豐富,如詩詞、散文等。所以,在正式開展文學翻譯工作前,譯者應當保證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學作品的所有體裁、形式,以便文學翻譯工作具有高質量和高成效。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所帶有的中心思想和寓意各有不同,譯者的翻譯技巧選擇也由于作品體裁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決定,為保證能夠真正從客觀角度分析和探討原文學作品,譯者應當保證在充分知曉作品體裁的基礎上,運用相應的翻譯技巧,力求翻譯內容的貼切性和成效性。通常來說,英語文學作品都會以詩詞和散文兩種形式呈現,這樣的作品都會體現明顯的新穎性和藝術性[4]。譯者如果沒有從作品年代的角度剖析其含義,就可能導致所譯出作品不具備生動性、新穎性,也可能導致原作品含義和文化寓意消失殆盡。所以,譯者還應當在充分剖析作者文學創作原因的基礎上,充分領悟作者文學創作時的心理動向及其創作意圖,力求能夠在譯文中完整傳達原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及其構思。譯者在翻譯工作中,還應當正確結合受眾的文化素養和閱讀喜好等考慮,以保證所輸出譯文的內容能夠切合受眾的多方面要求。如遇不帶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語段,譯者就應當予以異化性翻譯,如此一來,就能夠保證受眾快速領悟作品內涵,加強翻譯工作的快捷性。
從現實角度上而言,文學翻譯將文學作品予以了再加工。譯者基于文學創作者構思的角度,再相應融入自身的觀點,從而保證最終所譯出的作品具有明顯的貼切性和可參考性。通常條件下,為切實保證完整傳達文學作品本身的含義,譯者不能以感性態度,將想當然的言論融入譯文,給讀者造成思想上的誤導,使讀者不能充分領悟原作品。文學翻譯工作進行時,譯者應當在了解原創者構思的基礎上轉變本身構思,以便所譯出作品的構思和風格都貼近原作品。譯者不能改變原作品風格,而是要在完整傳達作品內涵的同時,保證充分傳播原作的亮點。如此一來,才會真正體現文學翻譯工作的重要意義。
對于真正意義的文學翻譯工作來說,在具體開展時,都會涉及對異化和歸化兩個技巧的運用。異化主要就是圍繞原作品主題考慮,不能偏離原文含義,要始終保有完整傳承姿態,把原文傳達給讀者;歸化則需要譯者在切實知曉地域文化差異的情況下,根據讀者的文化信仰及其閱讀模式,適度翻譯原作品,向讀者進行輸出能夠滿足其發展需求的譯文,消除語種間的距離感。兩種技巧各占優勢,所以譯者應當結合原文含義和讀者模式作出決定。歸化與異化是在長期翻譯和探索中作出的專業經驗總結,在具體翻譯工作環節,譯者也可聯合運用這兩種模式,力求增進翻譯的貼切。不僅如此,想要增進譯后文章的質量和參考價值,譯者就應當在適當時間了解受眾的客觀條件,結合受眾的職業、觀念及其思考能力等作出考慮,力求所翻譯出的文章進一步符合受眾的客觀條件及其發展需求。如此一來,便能夠保證在根本上緩解文學翻譯過程伴隨的地域文化差異,而且還能夠有效助力讀者在快速進入閱讀狀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充分領悟譯文的中心思想及其文化寓意。
在開展文學作品翻譯工作時,譯者便成了作品與讀者思想交流的紐帶。譯者本身的觀念、職業素養和洞察力直接關系到作品內容傳達的充分性。每一個譯者的寫作功底、文學素養的文學賞析能力都存在明顯差異,這樣也就可能會譯出不同語境的譯文。通常條件下,譯者在開展文學翻譯工作之初,都應當充分掌握原文章的理論內涵,切實領悟其中的文化寓意,以此體現高超的翻譯能力,為高質量譯文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譯者應當結合現代社會發展態勢,精細探討原文學作品,所以,譯者要有高度的文學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力求高質量譯文的實現。
如果一個譯者具備高度的洞察力和剖析力,開展具體翻譯工作時,就可能會對作品的內涵有透徹的感悟。這樣的感悟可能無法以文字作出貼切表述,故而譯者應當憑借本身專業素養,從譯文質量的角度出發,進行適宜的文學創造,保證譯文進一步具有貼切性。這樣的現象更多時候都會存在于散文與詩的翻譯環節,此時,譯者可以根據作品的內在寓意,將呈現于腦海中的情境呈現于譯文中,以文學創作者的姿態作出適宜、貼切的表述,使譯作更具內涵,保證充分傳達原文的寓意。
各國文化都有其獨特性和新穎性,這種新穎性更多都會隱含于文學語段的字里行間。文學翻譯是國際文化共享的紐帶,關系到文化傳播的全面性和深廣性。譯者是這一紐帶的連接者,應當擁有高度的文學專業功底和成熟的翻譯技能,從宏觀角度探知文學原著者的文學素養及其寫作意愿,據此開展更貼切、更具參考意義的翻譯工作,進而保證異域文化更能夠引起人們的思想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