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青霏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1]。而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是當前落實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紅色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通過對文化精神的學習,大學生不僅能增進文化認同,還能提高文化自信。紅色文化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包含著巨大的革命力量和深刻的歷史文化意蘊。高校大學生不僅要學習大寨精神的內涵,還要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文化精神。因此,如何將大寨精神更好地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是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研究命題。
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是大寨精神來源地,而大寨人就是在這里成長起來的。大寨村地處于太行山土石山區,坐落于虎頭山下,周圍被山石圍繞,交通不便,耕地更是稀少。但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大寨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著大寨人用扁擔、鋤頭、鐵鎬進行“造地計劃”,大寨人充分發揮自身的艱苦奮斗精神將“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地貌轉劣為優,造就層層梯田,科學種田,使大寨村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在村黨支部書記的帶領下,大寨村進入發展新篇章。
在大寨精神不斷傳遞的過程中,其內涵主要體現在堅定信念、樂于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等方面。大寨精神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具有價值的教育資源。新時代背景下,落實立德樹人這一任務離不開的關鍵性課程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高校來說,把帶有時代價值的大寨精神帶進課堂,豐富大學生的頭腦,充分挖掘其堅定信念、創新思考、實踐進步的意義,讓大學生真切地感受大寨精神背后的真諦是至關重要的。
大寨精神是大寨人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豐富而形成的一種具有堅定信念、樂于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財富。把大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能夠堅定青年一代理想信念、加強青年一代創新思考、推動青年一代實踐進步。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知識傳遞和青年思政教育具有極大的推動力量。
堅定理想信念是大寨精神的基石。在帶領大寨人不斷奮斗的過程中,歷任村黨支部書記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一代又一代地把大寨精神傳遞下去。陳永貴、郭鳳蓮充分發揮了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給大寨人的生活帶來了光輝。大寨人也堅定理想信念,跟著國家,跟著黨不斷堅持,努力奮斗,最終大寨村在糧食產量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2]。”擁有堅定理想信念,是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素質培育的基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過程中,通過精神的豐富來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從而培育其正確的理想信念。大學生不僅代表著祖國的希望,更象征著國家的未來,青年的價值取向與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其價值觀的形成與確立正是在青年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教育引導非常重要。思想和心智正在發展的青年一代需要思政課理論的指導,需要思政課教師的正確引導。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傳授給學生正確的思想,帶領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高素養的教師能夠照亮青年一代的夢想,用內心的善良和智慧傳遞崇高的師德,促進青年一代堅定理想信念。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思想教育的實踐支撐,都離不開全民族的創新創造。而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不斷自我革新,不斷進步的重要元素,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前景和文化基礎。只有充分激發創新創造能力,社會才能實現進步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才能得以實現。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大寨人運用大寨的精神資源,在大膽探索的同時不斷創新。大寨人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在市場中努力拼搏,充分運用自身良好的精神資源造就了三十多種商品品牌,如大寨金鹿酒、大寨黃金餅、大寨核桃露等。大寨精神創造出的“大寨”品牌,用現實的內容和生動的模式帶領學生感知大寨人在多年的發展進步過程中不斷艱苦奮斗、創新創造的毅力,能激發大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學會思考、不斷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能不能堅守艱苦奮斗精神,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強調“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3]。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在奮斗過程中積累的精神財富,也是大寨人創造驚人糧食產量的重要秘訣,同時也體現出大寨精神的本質。
過去的大寨村山石環繞,有效耕地面積稀少。當時大寨村有800多畝(約合53公傾)耕地,500多口人,而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有限的耕地未能充分的使用。當時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著大寨人科學種田,使糧食產量大大提高,最終完成了“三不少,三不要”的目標。這一成果不僅體現出黨員干部的先進智慧,還表現出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精神。后來大寨人在黨總支書記郭鳳蓮的引導下,緊跟改革開放熱潮,對大寨村的農村經營結構進行合理調整,促進自身農業生產能力整體大幅度提升。大寨村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走出山區,朝向大市場邁進。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寨的企業經營模式逐漸規范化,出現了專業性極強的大規模企業。這一成就是大寨人一步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出來的。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培養大學生在成長道路上不懼困難險阻,勇往直前,不斷奮斗的精神,使大學生體會深刻的精神底蘊、感受并領悟當時斗爭歲月的艱難困苦,理解當今穩定和平的不易,從而認真、虛心地接受紅色文化帶來的實踐教育。新時代背景下,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大寨精神,培育堅定信念,形成實用性本領,投身社會發展進步事業中,堅持艱苦奮斗,不斷前進,與全國人民一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不懈拼搏。
青春期成長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在這個階段對學生的引導和培養也是當今高校思政課的主要路徑。而開好思政課自然離不開高素質思政課教師的教學,以及良好思政課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在大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培育信仰堅定、知識淵博、理論能力強的思政課教師,加強思政課的吸引力,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三方面進行。
在大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需要具備理論功底扎實的思政課教師把大寨精神中具有代表性的英勇事跡和大寨精神實質向大學生講通講透,使其從理論上理解大寨精神,接受大寨精神,強化思想認同,進而成為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培育信仰堅定、知識淵博、理論能力強的思政課教師是現階段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高素質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能夠塑造青年學生正確的人生觀、榮辱觀、價值觀、道德觀、得失觀,增強青年一代的辨識能力。思政課教師主動引導著青年學生自覺感悟文化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可在傳授經驗知識的過程中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借助自身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寬闊的視野,激發青年學生求知的欲望,通過交流促進自身對學生的了解,方便之后對其因材施教。
把大寨展覽館、大寨梯田、大寨文化廣場作為教學素材,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教育,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寨精神”實景,充分了解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大寨博物館呈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人英雄事跡、大寨生態園中的陳永貴故居及火車皮式窯洞的情況。校外實地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在校外進行實景教學,有利于大學生最直接地感知大寨精神的發展歷程,感受歷史文化的孕育過程,讓高校學生在了解精神文化發源地和經過歷史熏陶的建筑中培育文化自信。
充分利用大寨精神孕育出的資源優勢,認真研讀有關大寨精神的真實事例,實地參觀大寨品牌工廠及開展以大寨精神為核心的艱苦奮斗的主題講座等,進行規范化的教育活動,以取得整體性的教育效果。這樣的教育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大學生理解大寨精神意蘊,還能提高當地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傳播速度。當代大學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可以切實體驗并深刻了解大寨精神以及頑強不屈的革命歷史,豐富思想教育的途徑,從而達到實踐教學的效果。
1.校園文化傳播
通過學校報刊、文化廣播站、宣傳欄有計劃地把堅定信念、樂于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融入高校大學生生活,讓大學生在日常實踐中了解并踐行紅色文化,從而加強對大寨精神的認知與理解。同時,模擬定點教學,鼓勵大學生親自探索大寨精神的內涵,感受真實的大寨精神,在學習與傳授的角色互換中提升自身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因此,高校有必要充分營造校園紅色文化的氛圍,形成特色紅色文化校園。
2.網絡媒體傳播
要把高校大學生作為大寨精神文化的接收對象,在大學生常用的社交平臺上多加入有關“堅定信念、樂于創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寨精神的文章、著名人物介紹、革命先輩事跡展示。運用全媒體方式傳播大寨精神,豐富大寨精神網絡傳播途徑,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傳播方式相結合。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過程中融入大寨精神,利用傳播能力強的全媒體模式,宣傳“大寨精神”的時代意義,使高校大學生從多方面了解、認識大寨精神。高校要創建紅色文化教育專欄,把大寨精神分為理想信念、堅持創新、艱苦奮斗三方面,使大寨精神的實質更容易被高校大學生理解。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學習強國等平臺,促進紅色資源理論的傳播,通過辨識度強的視頻及圖片,以及帶有教育意義的紅色動畫視頻,提高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