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呂英忠 王海松 張擁兵



摘?要:以1年生‘蜂蜜罐棗樹為試材,研究地下套盆、地上不套盆控根容器栽培及大田栽培條件下棗樹的生長發育情況和主要光合參數,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對‘蜂蜜罐品種棗樹生長狀況及光合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容器栽培棗樹的株高、干徑和二次枝長都顯著高于大田苗,地下套盆栽培棗樹的株高、干徑和二次枝長和二次枝粗等生長量指標在3個處理中表現最好,凈光合速率從全天來看也相對較高。綜合來看,地下套盆栽培模式相對地上容器栽培和大田栽培更有利于幼齡‘蜂蜜罐棗樹的生長發育,并能促進其光合作用。
關鍵詞:棗樹;栽培模式;生長量;光合參數
文章編號:2096-8108(2021)01-0014-04?中圖分類號:S665.1?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aking 1-year-old ‘honey pot jujube as test material, the growth and main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jujub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underground potting root control container cultivation, above-ground root control container cultivation and field cultivation, an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s on the growth status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honey pot jujub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height, trunk diameter and secondary branch length of container cultivation jujub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field seedlings. The growth indexes such as plant height, trunk diameter, secondary branch length and secondary branch diameter of jujube cultivated in underground pots were the best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s, and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whole day. In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above-ground container cultivation and field cultivation, the underground pot planting mode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young ‘honey pot jujube trees, and can promote its photosynthesis.
Keywords:Jujube;cultivation modes;growth increment;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棗(Ziziphus jujuba Mill.)是我國重要的特產果樹[1],在全國栽培面積廣泛。其中,鮮食棗品種果肉脆、汁液多,酸甜適口,經濟效益突出。‘蜂蜜罐是一個鮮食品質非常優良的品種,雖然果實較小,但果皮薄、果肉較厚、細脆、味甜、汁液較多,品質上等,具有早熟、抗裂果和縮果病等優點[2],在我國南北方均有一定的栽培面積。
限根栽培可以有效的控制植株地上部營養生長,促進花芽生成,提高早期產量和果實品質[3],目前在果樹栽培上還未得到大面積應用,但未來發展空間廣闊。光合作用是植物能量代謝的物質基礎,也是產生生產力的重要途徑[4,5],本試驗以‘蜂蜜罐棗樹為試材,研究地下套盆、地上不套盆控根容器栽培及大田栽培條件下棗樹的生長發育情況和主要光合參數,旨在為棗樹限根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從而進一步推動限根栽培方式在棗樹栽培上的應用。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在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容器大苗示范基地進行,供試樣品為1年生‘蜂蜜罐棗樹苗,栽培模式分為2種,一是地下套盆容器栽培(地下打孔大小為50 cm×40 cm);二是地上不套盆容器栽培;以1年生同品種大田苗為對照。
1.2?儀器與方法
棗樹生長量的測定:以卷尺測量株高和二次枝長,用游標卡尺測量干徑和二次枝粗。
棗樹光合特性的測定:在7月份用美國產LI-6400便攜式光合測定儀測定棗樹的凈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氣孔導度、胞間二氧化碳四項光合參數。從8:00開始,每隔2 h測定1次。重復3次。
1.3?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整理數據,用SPSS21.0軟件進行數據顯著性檢驗(Duncans法)。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生長量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棗樹生長量檢測結果不同。株高、干徑、二次枝粗3個指標均表現為地下套盆容器栽培苗>地上不套盆容器栽培苗>大田苗。其中,地下套盆容器栽培苗的株高和干徑分別為0.74 m、2.46 cm,這兩個指標均顯著高于地上不套盆容器栽培苗和大田苗;而地下套盆容器栽培苗的二次枝粗和其他兩種栽培模式的測量結果并無顯著差異。地上不套盆容器栽培苗的二次枝長為0.59 m,大于其他兩種栽培模式下的測量結果,該指標與地下套盆容器苗的二次枝長無顯著差異,與大田苗的二次枝長差異顯著。綜合來看,地下套盆容器苗的生長狀況表現最好。
2.2?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光合特性比較
2.2.1?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凈光合速率日變化
如圖1所示,3種栽培模式的棗樹凈光合速率曲線均呈現單峰型,均在中午12:00達到了最高值,之后凈光合速率逐漸下降。在中午12:00之前,套盆的容器苗凈光合速率最高;在中午12:00時,3種栽培模式的棗樹凈光合速率相近,套盆的稍高于不套盆的和大田棗樹光合速率;下午14:00時,不套盆的凈光合速率高于套盆和大田的;14:00后,大田的凈光合速率最低,16:00后,套盆的凈光合速率最高。
2.2.2?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蒸騰速率日變化
如圖2所示,中午12:00前,3種栽培模式下的棗樹蒸騰速率均逐漸升高,12:00時達到最大值。套盆和大田的蒸騰速率在12:00后均呈現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趨勢,在14:00有一個低峰,至16:00又升高;而不套盆的則一直下降。18:00時三者的蒸騰速率基本相同。
2.2.3?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胞間二氧化碳濃度日變化
由圖3可知,三種栽培模式的棗樹葉片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均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在中午12:00均達到了最低值,之后升高;套盆和不套盆的在16:00以后胞間二氧化碳又稍有下降,而大田的則繼續上升。
2.2.4?不同栽培模式下棗樹的氣孔導度日變化
如圖4所示,3種栽培模式棗樹葉片的氣孔導度均呈現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套盆和不套盆的棗樹葉片在中午12:00達到氣孔導度的最高值,而大田的在10:00時達到最大值,3種栽培模式下氣孔導度的最大值均為0.4 mmol·m-2·s-1。套盆的在12:00后下降較為明顯,不套盆的在14:00-16:00之間下降明顯;3種栽培模式的氣孔導度在16:00之后下降幅度均較大,18:00時三者的氣孔導度基本相同。
3?討論與結論
凈光合速率能夠直觀體現植物光合能力的強弱,光合參數日變化模式通常有雙峰型、單峰型、平坦型、不規則型等幾種類型[6]。本試驗中,2種栽培模式下的棗樹凈光合速率均呈現單峰型,可能是由于測量時外界環境并未出現強烈的光照,且空氣較濕潤,所以未出現明顯的“光合午休”。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和光合作用聯系密切,其變化趨勢基本上與凈光合速率相反,本試驗也基本反映出這一規律,中午12:00凈光合速率最高時,3種栽培模式的棗樹葉片胞間二氧化碳濃度均為最低,說明此時二氧化碳作為原料被用于光合作用。氣孔導度反映氣孔的張開程度,氣孔導度的變化也會影響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7]。通常凈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的變化規律最相似,套盆和不套盆的氣孔導度和凈光合速率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大田的氣孔導度峰值出現在上午10:00,之后下降,在14:00稍有升高后又下降,和其凈光合速率變化規律不同,造成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大田棗樹葉片光合作用受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8,9]。整體來看,棗樹地下套盆容器苗的生長狀況在3個處理中表現最好,且凈光合速率從全天來看相對于不套盆和大田的也較高。由此可知,地下套盆的栽培方式相對地上擺放及大田種植更有利于“蜂蜜罐”棗樹苗的光合作用。
明確不同栽培模式對棗樹光合作用的影響,對提高棗果實的產量和質量有重要意義。本試驗比較了傳統大田栽培模式和地上套盆容器栽培及地下不套盆容器栽培對棗樹生長和光合作用的影響,對棗樹容器限根栽培這種較為新型的栽培模式的發展和應用提供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劉孟軍.中國棗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1-10.
[2]王長柱,高文海,李新剛.鮮食棗新品種—蜜罐新1號的選育[J].果樹學報,2010,27(2):314-315+160.
[3]張先勛.根域限制栽培方式在果樹上應用研究進展[J].東南園藝,2016,4(4):61-64.
[4]朱文旭,張會慧,許?楠,等.間作對桑樹和谷子生長和光合日變化的影響[J].應用生態報,2012,23(7):1817-1824.
[5]趙?雪,張秀珍,牟洪香,等.文冠果幼苗葉片解剖結構和光合作用對干旱脅迫的響應[J].北方園藝,2017(23):38-44.
[6]孫麗君,呂光輝,田幼華,等.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荒漠植物白麻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較[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4):755-760.
[7]刁?凱.不同棗樹品種光合特性規律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6.
[8]牛洪斌,白潤娥,張?憲.水分脅迫對歐李光合速率日變化的影響[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15-17.
[9]秦?芳.氣溫升高與不同土壤水分條件下對靈武長棗光合產物分配與果實品質的影響[D].寧夏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