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適應性強、產量大,在中國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種植。馬鈴薯富含淀粉及蛋白質,已成為中國主要糧食作物。隨著中國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馬鈴薯市場需求量也在不斷提高。本文分析了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以期提高馬鈴薯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民增收[1]。
1選種
科學選種對提高馬鈴薯質量和產量十分重要。中國馬鈴薯主產區為甘肅省定西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南山區、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地區。其中,中國西南山區馬鈴薯播種面積最大,約占全國馬鈴薯種植總面積的1/3。不同區域馬鈴薯種植要求不同,溫差較大的地區應種植抗寒性馬鈴薯品種,干旱地區應種植抗旱性馬鈴薯品種。
2選地
首先,馬鈴薯不屬于連年種植作物,因此,應選擇3年以上未種植過馬鈴薯或其他茄科作物的土壤,在種植一茬馬鈴薯后,不建議繼續連作,否則會導致馬鈴薯抗病害能力下降,造成土壤營養元素失衡,使得馬鈴薯減產、品質降低。可將玉米與馬鈴薯輪流種植,改善土壤環境。其次,馬鈴薯對土壤肥力要求較低,土壤養分均衡、水分充足就可滿足馬鈴薯成長。同時,疏松的土壤結構有利于馬鈴薯根系與外部空氣接觸,有利于養分吸收和灌溉水分滲入。馬鈴薯根塊在成長過程中會不斷脹大,若種植地塊較為堅硬,并不利于莖塊成長,建議選擇松散的沙土進行栽培,土壤pH為5.5~6.5,適宜馬鈴薯成長[2]。
3田間管理
馬鈴薯種植前需進行整地,整地時需保證種植土壤平整,不能出現低洼地勢,防止在降雨時土壤濕度過大,影響馬鈴薯生長。整地時可將結塊的土壤敲碎,保證土壤松散,同時注意開好排水溝,防止田間內澇造成馬鈴薯莖塊腐爛,及時清除雜草及雜物,防止雜草與馬鈴薯根莖爭奪養分,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馬鈴薯種植前可使用復合肥對土壤施加底基肥,將有機肥與化肥混合拌制,施用量為1 500 kg/hm2有機肥和50 kg/hm2復合肥。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定期進行田間巡查,根據馬鈴薯外觀進行針對性施肥,施肥可與灌溉同時進行,肥料與水下沉到土壤深部,有利于馬鈴薯根莖吸收肥料養分。另外,還需合理控制馬鈴薯種植密度,將種植行距控制為60 cm、株距控制為25 cm,種植密度為4 000株/hm2。馬鈴薯苗出齊后要及時查看苗情,若缺苗需及時補苗,保證種植區域內全苗種植。及時清除病薯、爛薯,防止傳染其他健康馬鈴薯,使用種植時多余的密植薯塊進行補苗,若沒有備用馬鈴薯苗,則可以在出苗密植區選取多苗穴,進行掰苗補種。中耕松土有利于馬鈴薯根莖吸收土壤養分及促進根系與空氣接觸,促進馬鈴薯莖塊膨大。在馬鈴薯出苗前要及時松土,防止土壤結塊[4]。
4病蟲害防治
馬鈴薯生長期間,容易感染各種病蟲害,因此,應實施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提高馬鈴薯質量和產量。
馬鈴薯蟲害種類繁多,主要有地老虎、瓢蟲、蚜蟲等。應在播種施肥時將辛硫磷顆粒藥劑與肥料充分混合后施用,防治效果較好。若在種植中期發現蟲害,可使用化學藥劑噴灑防治。同時,要做好前期預防工作,防止后期對馬鈴薯生長造成損害。在防治馬鈴薯病害時,可綜合使用多種防治措施,加強防治效果[5]。防治馬鈴薯晚疫病,應及時拔出并銷毀病株。更新馬鈴薯種植資源,提高馬鈴薯植株抗病害能力[6]。
綜上所述,馬鈴薯在食品行業、工業生產及畜牧業養殖方面應用廣泛,廣大農戶應轉變傳統種植思路,使用高效種植方法,探索高效栽培思路,加強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提高馬鈴薯質量及產量。
參考文獻
[1]王潤秀.馬鈴薯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措施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2):175,191.
[2]趙酉姐.試論馬鈴薯的栽培及主要病蟲害的防治[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0(1):58.
[3]張麗瓊.馬鈴薯常見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4):132-133.
[4]鄭永平.優質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實踐探究[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0(2):53.
[5]李建兵.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法淺析[J].農業工程技術,2020,40(2):74.
[6]李東玉,樊建英,張淑青,等.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園藝,2020(4):54.
(寧夏西吉縣火石寨國家級地質森林公園管理處馬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