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當下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更多帶著“提升學生的成績”的目的,學生更多帶著“我要考個好成績”的想法,導致課堂未能起到引領學生自然生長、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
語文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語文學習是一個漸進、長效、綜合、自主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厚積薄發的。面對當下的語文課堂問題,教師應該以“問”和“學”為雙引擎,揚起學生自然生長的帆。
首先,以“問”為動力,培育生長的力。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中所說的“思”,就是思考。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會生出許許多多的困惑,經過一番思考,有的會被解決,有的則會積淀下來成為問題。以“問”為引擎,就是要讓學生敢問、愿意問,并形成問的習慣。具體而言,第一,要讓學生知道問什么,很多時候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教師應該支持這種“五花八門”,如問內容、問作者、問時代背景等,先讓學生敢問;第二,要讓學生經常問,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個人經歷畢竟有限,有時候教師講解了一個問題,還沒有聽懂,這時候礙于自尊心就不敢再去問了,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鼓勵,樂于替他們答疑解惑,讓學生形成問的習慣;第三,要把握語文的學科特點與本質,比如詩歌有詩意、小說有基本故事、散文有個人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從這些方面出發,學會問問題,問出好問題。
其次,以“學”為基本,揚起生長的帆。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引導者,如果不能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再前沿,也只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為了調動起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及興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靜思默想,自主探究,在語文學習時,學生是有自己的思考能力的,但很多時候跟著教師“走”,反而漸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靜下來,與問題、與作者對話,從而實現真正心有所感。第二,交流互助,相輔相成,要利用好課堂活動和合作學習,讓學生多多參與小組合作和交流討論,在小組中貢獻自己的思考,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
最后,“問”“學”結合,讓學生快速成長?!皢枴迸c“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也確實存在共同之處,如何讓“問”“學”結合,促進學生快速成長,應成為語文教師潛心研究的重點。學生的學習由問開啟,如在教學古詩詞時,學生對其中的詞句可能有很多問題,但在提問或教師講解的過程中就解決了,而學生對此古詩詞的學習,卻變得豐厚、深刻起來。而在學習中,學生會源源不斷產生新的問題,這些就可以成為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生成,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更多期待。
總之,語文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強調以“問”為動力、以“學”為基本,并且將兩者巧妙結合,將學生引入一個更自然、更高效的語文課堂,進而愛上語文、愛上學習。
(責編?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