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強
如果足球只是游戲,那總會找到各種玩法。是游戲,規則總是可以不斷修改調整,參與游戲的人也可以不斷更換。游戲的成本可以隨行就市,錢多大玩,錢少小玩。在中國體育的語境里,很少有哪項運動如足球這樣,常常和“玩”字結合在一起的。行業管理出了問題,是“玩出火”;俱樂部經營難以為繼,“玩不下去了”;退出足球從業序列,“不玩了”。
但這是一項運動,而不僅僅是一種游戲。游戲是娛樂、是玩耍,運動是體育,運動更是一種社會文化存在。只將足球當作游戲,想來“玩玩而已”,最終都會被游戲吞噬。
中國職業足球已經有了這樣被吞噬的跡象。疫情當然是誰都躲不過的打擊,但在疫情到來之前,所有目前暴露出來的問題都已經存在:管理者失位或者錯位;職業足球投資的退潮;行業內部嚴重的欠薪問題、從業者士氣的低落……
一種不斷流傳的說法,就是當2021賽季到來時,“不知道聯賽里還有多少個俱樂部能夠堅持”。更糟糕的預言是“當賽季結束時,還能留下多少個俱樂部”。
這些說法未必是危言聳聽,倘若2020賽季的聯賽冠軍都處境艱難,不提奪冠獎金,連基本工資都存在拖欠狀況的話,很難想象其他俱樂部狀況能好出多少。
2021中超中甲賽季,最簡單的開賽時間都成了懸而未決的疑問。原計劃3月開賽,疫情第二波的沖擊肯定會導致聯賽延期。倘若最早在4月或者5月開賽,又必定會和亞冠、世預賽40強賽等賽程產生沖突。有說法顯示,倘若亞冠肯定4月開賽,那么參賽的中超球隊有可能派二隊去打亞冠。亞冠不可能恢復主客場,只能如上季集中賽會制,一來一去,比賽不說,單就隔離時間,耽誤的就不會是一兩周那么簡單。
聯賽開賽時間不確定,俱樂部的狀況早已陷入集體泥淖之中。2020賽季結束前后,又有一波職業俱樂部面對股權變更挑戰:國資從職業俱樂部紛紛離場,能夠接手這些俱樂部的市場機構數量有限,能力更有限。俱樂部中性名變更,本是志在長遠的一項政策,然而,形成的直接打擊是贊助商們更覺得短期內投入中超無利可圖。好政策帶來惡效果,于斯為盛。
這一系列的退出,或者想退而退不出,給職業聯賽帶來的打擊是全方面的。歸根結底,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或者是這幾年,投資足球越來越無法讓投資人達成他們想要的效果。恒大介入足球,十余年來,投向足球的資金都帶有其他目的,或者是政府公關,或者是品牌升級,或者是其他。當周邊經濟環境緊縮,又有疫情隔斷之后,最容易舍棄的就是投資足球這樣的營銷行為。
蘇寧成為一個國際關注的案例。終于拿到一個中超冠軍,國際米蘭在意甲也有爭雄之勢,但在中超和意甲都有了欠薪傳聞,再聯系起近期財經媒體對蘇寧經營狀況的報道,這個重金投資體育,意圖構建獨角獸矩陣的機構,被報道說步履艱難。
很大程度上,中國足球都在為熱錢退場買單。熱錢來襲一圈,收獲不大,退場時自身損失不少,可帶給中國足球乃至中國體育的,卻會是長期傷害:球員過高薪資、對草根和青少年足球發展的長期忽視、急速膨脹的媒體版權收入陡然崩盤等等惡果。
如果只是一場游戲,實在玩不下去了,大家甩甩手走人也罷。可體育不僅僅是游戲,這個行業內外,關聯到的人群太多。資本自由來去,損失的無非是錢,但更廣泛和深入的打擊,卻是要這些長久從業者來承擔的。這是一場行業性的危機,行業管理機構不是沒有預判,過去幾年在限薪、限制投入等多方面的政策嘗試,就是為了應對荒年。只是空有想法,沒有執行手段,造成了好政策惡效果的處處后遺癥。
也許,隨疫情而來的打擊更能讓人們認識到,中國足球不需要過熱的資金,甚至不需要社會和政府的額外關注,中國足球需要的只是基本的簡單的自由發展而已。
這一點點自由和行業公平,卻又是那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