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高中議論文的寫作中,引用論證是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引用論證歸屬于道理論證,是指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觀點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一個好的引用論證,可以拓展文章的時空維度,增強文章的邏輯力量,提升語言的整體格調。反之,如果引用論證使用不當,語言就會干癟無力,論證就會沒有力度,甚至牛頭不對馬嘴,失掉邏輯之美。本文針對高中階段學生的學情,談談引用論證使用的一些困境與突破。
一、困境
在高中階段,很多同學在使用引用論證時會面臨以下問題:
1.積累有限,無文可引
不少同學閱讀量僅限于課內的文章或者延伸閱讀篇目,對廣大文學作品,特別是文學經典了解過少。有的同學在閱讀時會出現沉迷于故事性,而忽略語言文字的藝術性的情況。而有的同學閱讀時有意識地關注單獨幾個名人,積累的僅為寥寥可數的使用頻率極高的句子,對于時事新語毫不關心。所以,素材的積累較少,也具備很大的局限性。在有意識使用引用論證時,往往無從下手,或者只記得只言片語,反復用陳舊甚至已經過時的言論。這樣,引用的言論是零碎的或是模糊的,就不能精準地進行論述。
2.素材混亂,引用多余
有的同學閱讀面較廣,但是不求甚解,沒有對于名言名句或者觀點的來源了解清楚,甚至是只背記單句,而不挖掘其深層內涵,運用時只要語意能搭上邊就堆砌上去,絲毫不關心與論點之間的聯系,有時甚至是背道而馳;還有的情況則是吃“大鍋飯”,所謂的積累毫無針對性,而是打馬虎眼,選一句模棱兩可的句子用到自己所有的寫作中去,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引用起到了反作用,有湊字數之嫌,遑論達到引用論證的目的。
3.舉而不析,引用空洞
更多的時候,在閱讀和理解到位的前提下,同學們有意識地進行引用,句子也選得比較精準,符合論點的方向。但是,在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環節卻有所缺失,舉出了論據而未進行闡發。要清楚的是,不是某位名人認為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道理才有價值;而是這位名人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它可以印證你的觀點也是有價值的。這種印證可以是名人觀點的同類轉化,可以是佐證包含,也可以是演變。名人言語中的道理需要闡明,而從名人的觀點到你的論點間也需要有一座邏輯的橋梁。如果舉而不析,那么就變成了:因為我崇拜或者贊許某個名人,所以認為他所有的觀點都正確,故而我的相似論點也是正確的。這不符合現實事理。
二、思考
針對以上學情,我們可以從來源和使用方式上入手,在素材的精準提煉與表達上重點下功夫,巧妙運用引用論證,使得議論更為豐富有力。
1.牢扣經典時事,深挖觀點內涵
選擇精準,可以為論證夯實基礎。經典文本和時事要談都是我們可以關注的對象,既要做到持恒守正,又要懂得與時俱進。經典名句我們可以從諸多國學文本中探尋,如諸子百家、史學大家論著、文學大家作品等,也可以從小說戲劇中主要人物的經典思考中得來;時事要談則可以從報紙雜志或新聞網站(如《人民日報》《文萃報》《環球時報》等)中擷得,特別要注意觀點的應時性、普適性和深刻性。
在閱讀時我們要特別留心這些名言警句或者觀點的源頭,注意觀點是在何種情境下提出的,關涉什么樣的語境,內涵指向是什么。要避免只進行摘錄,不問因由;或是淺嘗輒止,只談其表。特別是一些具有辯證性的句子,或者只流傳了其中一部分的句子,我們一定要考慮句子或者觀點的整體性,需要全面把握之后再斟酌使用。
2.契合語境主旨,細致辨明甄選
一個好的引用論證會使觀點如虎添翼,但須知對于闡述論點而言,并不是引用總比沒引用好。怎樣才算一個好的引用?不是引用的語句越響亮越好,而是要契合語境和主旨,要精準凝練。如果論據和引用的觀點程度相當,契合度較高,可以選擇整體引用;如果論據是較大的觀點,包含了要引用的句子觀點或者只有部分交集,則可以考慮部分引用,用較為精練的語言進行觀點總結。在下筆前需要仔細辨明語句的適用性,選取最合適精準的句子引用。
3.細致闡述觀點,加強邏輯關聯
對觀點的闡釋表達是引用論證必不可少的。如何進行引用名言的闡釋?首先最基礎的是直接闡釋觀點,將道理說清楚講細致,要注意闡釋一定要符合論據的表達,具有針對性。引用的句子一般是語意豐富的句子,我們要找到最契合觀點的部分,側重進行闡釋。其次,我們也可以將引用論證和事實論證結合起來,用現實來印證引用句的觀點價值,進一步印證觀點。再次,我們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甄選和所表達觀點相對甚至完全相悖觀點的句子進行闡釋,再進行駁論,營造語言的張力。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用哪種闡釋,我們都要時刻心中有論點,不能離題空談。
完整的引用論證包含句段的摘錄或轉述、觀點的闡釋、關聯的闡述、觀點的印證,只有幾項緊密結合起來,引用論證才可能奏效出彩。用好引用論證,可以促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催發思維的碰撞流動,展現觀點的層次,彰顯語言的格調,使論證更有力、豐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