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
據統計,在昆山10萬名臺胞中,年齡在18-45歲的占比約40%,并且呈上升趨勢。
昆臺融合發展30年,“接力棒”已由父輩交到了臺灣青年的手中。他們的就業創業領域更加寬廣,從傳統制造業、電子行業,向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延伸。
“臺灣青年把昆山作為‘登陸的首選地之一,不僅是看好昆山發展前景,也是對昆山科教環境、社會治安、文明程度的信任。”昆山市臺辦主任何蓉蓉說,兩岸經濟上的密切合作催生了文化上的深度融合,使昆山成為廣大臺商臺胞成就事業夢想的沃土和安放鄉愁、棲息心靈的港灣。
這里宜居宜業
“昆山為臺灣青年創業提供了充滿希望的平臺。”受父親影響,“90后”臺灣女孩林芝羽2016年與昆山結緣,此后創立蘇州玖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面向應用場景的物聯網云平臺。
蘇州御典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學霖自幼跟隨家人來昆山定居,在他看來,昆山的環境宜居宜業。張學霖如今的主業是為臺商臺企提供法律支持,此外還與大陸友人共同開發文創文旅項目,“ 只要有機會就要嘗試,希望能為昆臺融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很小就來大陸了,2014年通過港澳臺聯考考上武漢大學,2017年參加臺灣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來到昆山,并被安排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這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韓宜倫生于臺灣新北市,長期跟隨父母在大陸學習生活,從實習到工作,他深深愛上了昆山,注定要與之相伴。
2016年以來,昆山連續幾年組織近600名臺灣大學生來當地實習,其實習范圍從昆山臺企、民企,拓展到行政事業單位、國企等領域,提供的崗位越來越豐富。
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業臺青趙宜泰說,從著手創業、搭建技術平臺到創立品牌,一路打拼,所幸得到當地政府創業導師般的一路扶持,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企業第一年就實現營收1400多萬元,第4年營業額近億元。
“我們引入臺灣的飲食教育、自然教育、農耕教育,并結合當地自然條件、傳統習俗,創造更多讓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了解農事,留下了美好的田園回憶。”昆山益點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典易與大陸團隊成員合作,在昆山錦溪成立了親子農場,種植有機蔬果并發展自然教育和手作體驗等。
郭典易說,“創業過程中,當地政府不僅給予科普教育基地補貼,還幫助融資貸款,解決農場小伙伴們的實際困難,讓我們更安心地投入項目建設。”如今,他計劃在可持續農業方面開展探索和推廣,團隊積累的種植經驗、活動方案和管理系統正有效對外輸出,在浙江安吉的項目預計年內將開始運營。
打造臺商“精神家園”
據昆山市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在昆山實習、工作、生活等,臺灣青年更傾向于在大陸發展,并積極參與到兩岸融合發展的浪潮中。
昆山周市鎮花都社區現有居民2000余戶、5200余人,臺商臺眷入住比例高達30%以上。“有了家,幸福才會常伴。”郭怡秀和丈夫在1994年到大陸創業,1995年底,郭怡秀創立了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發展為行業龍頭企業,并成為全球作物保護、農藥原藥合成、農藥制劑加工及包裝制造供應中心之一。
郭怡秀的事業在昆山騰飛,她也將家安在了這里。“ 我的兒子高中畢業后到蘇州讀大學,如今在昆山成家立業,并育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我想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
“此心安處是吾鄉。”為了幫助臺胞更好地適應當地,找到家的感覺,昆山近年來不斷完善和升級臺商生活配套,建起了媽祖廟、臺商醫院、臺商子女學校、臺灣老街等,全力打造臺商“精神家園”。
昆山臺協青年會會長陳語歡的父母早在2003年就來昆山投資設廠,他在接手企業的過程中,更深切地認識到昆山的可貴之處。“除了生活便利,臺灣人多,昆山創業、就業資源也多。這10年來,公司每年差不多都有20%的增長,銷售收入增長了10倍。”陳語歡說。
像陳語歡一樣,許多臺商子女受父輩影響來到昆山,他們中有些人從小在當地讀書,畢業后便接手家族企業,或者進入當地知名臺企工作,也在昆山扎下了根。
“昆臺合作早已跨越經貿領域,走向生活、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融合發展。”何蓉蓉認為,隨著廣大臺商深耕昆山、扎根發展漸成趨勢,他們希望在內心深處、精神層面得到高度認同,“精神家園”實為水到渠成之舉。
為臺青發展搭建平臺
近年來,昆山積極搭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平臺,按照“一園多點、有散有聚”的發展理念,打造了5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為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機遇。昆山還全面貫徹落實“31條”“26條”“11條”惠臺利民措施,推出昆山特色的“68條”“20條”等服務舉措,努力為臺灣青年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昆山兩岸青年創業園主打青年創業項目,致力于培育高新上市企業,扶持頂尖科創人才,成立5年來,累計引進170個兩岸青年創業項目,其中臺資項目占比超過70%。兩岸青創園共培育13家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和1家新四板上市企業,企業總產值超3億元。
“一個品牌,兩岸共創。”兩岸青創園通過與兩岸20多所大學締結兩岸高校聯盟,深化臺灣與當地高校、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臺北青創協會、新竹科學園區等合作關系,組織大型交流活動等措施,累計吸引60多名臺灣高端人才和600多名臺灣高校師生來昆交流合作,吸引60名臺灣青年來園區創業、400名臺灣青年實習。
陳語歡認為,昆山不斷完善的兩岸青創載體給臺灣創業青年帶來很多便利,可以免去很多創業的“痛苦”,不必擔心注冊、資金對接、專利服務、人力資源等問題。
昆山感官駕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名為“搭搭房”的應用產品,可借此開展3D互動空間搭配,為家具廠商訂制開發虛擬產品。該公司創始人陳映余說,“搭搭房”團隊來自兩岸,他們年輕有沖勁,入駐青創園后享受了“苗圃—眾創—孵化—加速—產業化”全鏈條服務,涵蓋金融投資、創業培訓、專家輔導、技術對接、政策申報、人才服務等方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昆山市政府高效應對,走訪臺企,統一調配防疫物資,令趙宜泰印象深刻。昆山支持臺企復工復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協助臺企穩外貿拓內銷等舉措,更堅定了他扎根發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