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靈犀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為香港青年人的事業發展提供更多路向。”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最近在他的網志上,數次細數大灣區的“硬件”“軟件”優勢,鼓勵青年到大灣區發展。他寫道:“大灣區為香港青年人提供一條就業和事業發展的新跑道。”
給人生以積累
2021年1月8日,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正式開跑,2000個月薪不低于1.8萬港元的職位,面對全體香港青年虛位以待。香港總商會表示,旗下會員公司將提供約300個職位,包括匯豐銀行、李嘉誠旗下長江集團、中電、中銀香港等大型企業,給有意愿到大灣區發展的年輕人。
“ 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并不是要將香港‘內地化‘邊緣化,而是讓香港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張建宗認為,香港青年成長于國際化大都會,精通“ 兩文三語”,通曉中西文化,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在大灣區有著一定的競爭優勢。在這個廣闊的平臺上發揮所長,參與良性競爭,是青年們人生中一段寶貴的自我增值和豐富成長的歷程。
“ 通過在大灣區實習、就業、創業,了解到在內地生活、交朋友、發展事業究竟是怎么回事,未來做選擇時,這些體驗就成為你的人生積累。”香港經濟民生聯盟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梁宏正對到大灣區發展有自己的觀察。他認為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港澳青年不妨去實地親身感受一番。“年輕人去大灣區工作三五年,如果覺得在內地生活就業蠻適合,可以留下來,好好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如果牽掛在香港的親人,有了這份經驗,很多香港本地企業可能更愿意請他。”梁宏正覺得,重要的是時刻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
“內地相對便宜的土地成本、龐大的市場,較友善的創新創業環境,都可以為港澳年輕人帶來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選擇。”“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何建宗說,以前大灣區內資源要素流轉不太暢通時,港澳年輕人和大灣區內地城市之間,總有一種“心理距離大于物理距離”的感覺。但是,隨著近年來大灣區融合不斷深化,中央推出的港澳臺居住證、全面取消辦理臺港澳人員在內地就業許可、實施便利港澳居民購房政策、完善隨遷子女教育服務等系列措施,為港澳居民在內地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打消了很多疑慮,港澳青年到內地會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認為,年輕人不僅可以在大灣區找到更廣闊的事業發展空間,同時也會對國家的人和事有更深切認識。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和生活經驗,會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和建立人脈關系,履歷表上也會增添一項寶貴的資歷。無論日后選擇回港發展,還是繼續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或創業,甚至到海外發展事業,都是不可多得的經驗和人生歷練。
給才華以舞臺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和“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是香港特首林鄭月娥2020年施政報告的一大亮點。其中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便是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及派駐本地大學畢業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在此計劃下,特區政府會向參與計劃的企業,提供每名受聘畢業生每月1萬港元的補貼,期限最多為18個月。計劃將提供2000個職位,當中包括700個創科職位。
“我覺得特區政府把重心放在就業而不光是創業上是正確的。事實上,適合創業的青年始終是少數,而懂得創新科技的更是極少數。”何建宗認為,如何鼓勵港青在大灣區就業,發揮所長其實更加重要。“ 根據我們在大灣區的實地觀察,香港青年還可以在非創新產業有很好的發展,例如廣告業、會展業甚至甜點制作。”何建宗說,香港的問題是產業單一,主要都集中在金融地產和其他傳統行業,澳門也有類似的問題,應該探討如何把大灣區各市的重點產業和港澳人才進行配對,讓港澳年輕人在更大的市場和天地施展才華。
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多國面對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等問題。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很難獨善其身。“不少香港青年包括應屆大學畢業生,也對今年的就業市場不樂觀,擔心不能找到心儀工作。”羅致光在其網志中表示,希望香港青年把目光放得更遠,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尋找新機遇。
羅致光寫道,大灣區人口逾7200萬,超過美國加州及紐約州人口總數5897萬、英國人口總數6807萬,生產總值接近1.7萬億美元,是國家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發展潛力巨大。大量高端企業及具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將總部設在大灣區內,香港也有不少知名企業多年前就進駐大灣區內地城市,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灣區的經濟仍繼續向前飛馳。如何搭上大灣區發展的高速列車,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是香港的年輕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梁宏正同樣認為,大灣區內機遇豐富,各懷才華的港澳青年都能找到合適的舞臺。他舉例說:“有些香港青年不一定很想創業,而是想做律師、會計師之類的專業人士,如果他們得知香港的律師、會計等資格在整個大灣區都能通用,會令他們覺得大灣區是很好的就業發展機會。”
給未來以方向
“現在我和香港青年聊的時候,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有些是運動員,希望未來找體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喜歡音樂、喜歡文化,希望在這些領域發展。”梁宏正坦言,時代在進步、社會在變化,20年前,香港青年的人生規劃大都是上大學、畢業后找一家大公司打工,而今年輕人的選擇更多元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怎么選?大灣區的廣闊平臺,正好給了港澳青年豐富的嘗試空間。
事實上,深圳市已經開始招錄港澳籍公務員,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編制內崗位的公開招聘,也向港澳籍人士開放。許多社區服務、公益組織、智庫都渴望港澳人才加入,港澳青年到大灣區發展,選擇越來越多。
2019年國慶假期,首批領取橫琴新區專用導游證的澳門導游區詠鳳,帶領由來自菲律賓、葡萄牙、印度的23名游客組成的“澳門橫琴首發團”,體驗橫琴澳門一日聯游。這是香港、澳門導游及領隊可在珠海橫琴新區執業政策落地后,完全由港澳導游帶隊的首發團。除了導游,港澳籍建筑、醫療、法律等領域專業服務人士,也相繼可在大灣區內地城市便利執業,這為青年人的未來提供源源不斷的機遇和舞臺。
“以前在香港取得的執業資質在內地是不通用的,現在在深圳已經有部分可以通用了。我很期待未來在佛山等大灣區其他地區都能夠打通。”香港青年梁子斌2017年經朋友推薦,到佛山擔任一家科技企業的CEO,后來決定自己在佛山創業。他認為,香港年輕人目前對內地的認知仍存在“錯位”的問題。“年輕人如果不過來看看,是很難體會到內地發展的速度的。”
據張建宗介紹,香港特區政府通過資助“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每年安排大概1000名香港青年到所有大灣區內地城市實習。這些實習崗位涵蓋的行業很廣泛,包括金融、法律、網絡科技、創意媒體、房地產、文化藝術、工程、服務業等。“我們鼓勵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的眾多企業家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讓他們可以拓展社交人脈,積累工作經驗,尋找發展方向,日后定能在大灣區有所作為。”
“粵港澳三地青年是沒有距離的,我們要走得更近一點。大灣區是屬于追夢者的,跨過深圳河,我們會有更大的空間。”香港“95后”青年丁政凱早在2017年就與兩位同學成立樂隊,如今在位于深圳龍崗區的“恒利創客區”擁有面積約400平方米的演出場地。在他看來,大灣區給了港澳青年更大的發展空間,趁著年輕,同儕不妨去走走、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