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占斌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但有助于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原理,還能激發他們探究化學的興趣。如何提高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更多地體驗實驗的過程,從而習得知識、獲得方法、提升科學素養,是每位化學老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提出的問題如果不具有新穎性,就不可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在創設教學情境上下一番功夫,研究如何提出問題、應該提出怎樣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學習酸堿指示劑時,教師可事先在一張白紙上用酚酞溶液畫上花朵,用石蕊溶液畫出葉子,將紙在陰涼處晾干。上課時,用小噴霧器向白紙上噴稀氫氧化鈉溶液,瞬間白紙上就會出現“藍葉紅花”圖案。
這種像變魔術一樣的課堂引入會讓學生們急切地想知道,為什么向白紙上噴“水”會出現一幅畫?水里含有什么物質?帶著這份好奇心,學生能順利地進入課堂。
在講解燃燒的條件時,教師可找一塊棉布手帕,在盛有一定濃度的酒精溶液(工業酒精與水以體積比1∶1混合)的燒杯中浸泡,讓兩位學生用坩堝鉗從燒杯中取出,面向全班展開,另一位學生用打火機或火柴點燃手帕,會發現整塊手帕燃起大火,但火熄滅后手帕卻完好無損。這是為什么?
當學生進入思考的狀態,就會對所學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讓學生參與實驗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更是化學實驗中的主角。在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做實驗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
由于學生參與了課堂演示實驗,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對于簡單的實驗,可以找后進生來做,當他們被鼓舞、被信任、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時,就會樹立起自信心,產生更高的積極性。
三、明確實驗目的
任何一個實驗都是有目的的。沒有目的,實驗就沒有指向性,更談不上有效性。
教師在演示實驗前,必須認真分析該實驗的目的,并在課堂實施過程中始終圍繞實驗目的開展教學。在進行分組實驗時,要讓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清楚實驗目的,了解實驗步驟,這樣在做實驗時才能有的放矢。
四、理解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的理解是進行化學實驗操作和實驗設計的基礎。化學實驗原理通常包括化學反應原理和方法、儀器選擇和使用、操作先后順序、分離提純以及尾氣處理等。
不同類型的實驗側重點不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不同實驗類型和實驗目的,應該有重點地讓學生領悟實驗原理,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例如配制氯化鈉溶液的實驗,應著重讓學生理解儀器選用原理以及該儀器的使用方法。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則偏向于實驗操作的先后順序、實驗現象和反應原理。
做實驗時,應該讓學生多思考:該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如何控制實驗條件等。
五、積極開展學生分組實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在實驗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教材中的個別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分組實驗,有利于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更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分子之間有空隙”這一實驗就可以轉化為學生分組實驗。先讓學生動手做黃豆和大米混合實驗,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能否自己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分子之間有空隙?說出你的設計方案并說明理由。
通過實驗,學生不僅掌握了“分子之間有空隙”這一基礎知識,也經歷了一次科學研究的過程,有效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六、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
傳統的實驗教學是先將實驗結果和方案講清楚,再做實驗驗證其正確性,這樣就把學生置于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態。如果教師不告訴學生實驗結果和設計方案,而是由學生自己設計、操作乃至分析探究結果,這樣學生就會處于一種主動的學習狀態。
探究性實驗的研究內容主要來自教材中一些易轉化為運用探究實驗教學方法來進行學習的內容,以及將已學過的化學知識應用于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內容。
七、不放過實驗中的異常現象
實驗中的異常現象指的是在實驗者預料之外出現的實驗現象。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發現、發明就是受實驗中異常現象的啟示而誕生的,它是培養學生好奇心、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對實驗中的異常現象必須正確對待,認真分析,絕不能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更不能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應該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產生異常現象的原因,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做好實驗的開發與拓展
家庭實驗等能使課堂化學實驗延伸到課外,伴隨學生生活。教師應結合實際設計一些家庭實驗,讓學生自主進行。
例如,可以布置“制作無殼雞蛋”家庭實驗,請學生利用家里的物品制作一枚無殼雞蛋。學生先自己設計實驗,完成任務,再利用課堂時間展示交流。最后大家得出結論:白醋、潔廁劑都可用來制作無殼雞蛋,但反應速率不同,現象不一樣。
家庭實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