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悅川 鐘耀慶
摘要:高校學生社團建設,是高校黨團組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條需要著重開辟的道路。在互聯網時代多樣性的影響下,大量依托于學生興趣愛好的社團激增,以興趣為基點的學生社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團凝聚力、戰斗力不強,社團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等重大問題。高校社團學生意識不能向黨團組織靠攏,學生思政教育目標便難以落實。本文基于由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加強對社團思政教育工作,探索在高校社團中建立學生黨支部新型模式改革。
關鍵詞:高校學生社團 學生黨支部 學生社團管理
高校學生社團建設,是高校學生第二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條需要著重開辟的道路,也是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黨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逐步完善,當代高校學生社團文化,在互聯網時代多樣性的影響下,產生了大量依托于學生興趣愛好而組成的社團。針對學生社團思政教育工作落實及社團工作管理,目前得益于共青團組織的指導推進以及社團聯合會管理模式的形成。但依舊存在社團管理制度不完善,社團凝聚力、戰斗力不強,社團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淡化等重大問題。高校社團學生意識不能向黨團組織靠攏,學生思政教育目標便難以落實。本文基于由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加強對社團思政教育工作,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探索在高校社團中建立學生黨支部新型模式改革。
一、高校學生社團現狀問題及分析
(一)社團整體凝聚力不足、戰斗力不突出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原生互聯網的一代,學生信息獲取能力強,興趣驅動致使學生間容易形成社群屬性明顯的圈子,從而在高校中衍生出大量新型社團。而新一代青年學生普遍存在理想自我的典型特征也導致興趣群體的集體主義精神不強。興趣成了學生社團創建的內在驅動力,個人能力強、協作能力差的問題在學生社團中普遍存在。以興趣為基點的學生社團從根本上講是不穩定的,學生個體差異大,興趣廣而不持久,導致學生社團選擇余地廣,參與數量多,各社團結構松散,沒有凝聚力,管理制度不完善且持續性不強。這也令基層黨組織、共青團組織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難以落實,學生社團整體戰斗力不突出。
(二)社團活動內容重心偏移,社團干部政治意識不強
當前,許多社團在活動形式上,往往偏重于娛樂、文體方向開展,活動內容沒有核心思想引導。許多社團干部皆由往屆干部推薦,未受過相應思政培訓及通過公開競聘的形式產生,導致極大多數社團干部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不強,缺乏政治意識,活動內容僅限于滿足學生課余生活的愉悅感。社團對長遠發展沒有明確目標,長久依賴傳統活動內容開展,對時事政策、指導思想、政治目標毫無觸及,長此以往,社團建設缺乏方向指引,無法結合政治思想開展創新型活動,對社團正向化發展,及高校黨團組織思想工作存在極大障礙。
(三)基層黨組織、學生黨員對社團影響力不足
學生社團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是高校黨團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現階段看來,更多的學生社團僅從技術技能、專業知識方面考慮,極大部分社團的指導老師指導不到位,身兼多職且責任心不強,對學生思政教育管制力度不大,導致在許多高校學生意識中,普遍認為學生社團與黨團組織思政工作沒有根本聯系。有數據表明,長沙高校調研的500份問卷報告顯示,43.49%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所在的社團有黨員,37.14%的受訪者表示知道社團中有黨員但并沒有覺得他有什么不同。這充分暴露了當下基層黨組織對學生社團的政治影響力不足,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未能在學生社團中發揮。
二、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
高校學生黨支部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學生黨員作為高校學生群體的優秀代表,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及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尤為重要。用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旨在有效拓展學生黨支部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影響力,真正貫徹落實學生社團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針對在高校社團中建立學生黨支部新型模式,提出如下三點改革。
(一)由黨員老師指導,建立學生黨支部制度引領
高校黨員老師政治引領意識突出,責任心強,對學生社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學生黨性修養直接決定著高校所肩負的培養德智體美勞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在學生社團中,聘請高校黨員教師作為社團指導老師,成立學生黨支部制度引領,將極大提高對社團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固,清晰劃分社團成員個人興趣及工作職能界限,為社團提供思想引領,增強社團整體號召力、凝聚力及戰斗力,充分保障社團活動的質量及影響力。
(二)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工程,培養高素質社團干部
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班”,簡稱“青馬班”。是在新形式下對高校學生骨干培養的更高要求,要求全體學員加強政治理論學習,認識理論學習對自我成長的重大意義,用理論指導實踐,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社團干部通過青馬班培養,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進一步加強其政治修養,增強政治立場的原則信、政治信念的堅定性、政治忠誠的可靠性。全面提高社團干部思想政治素養,鉆研結合思政教育目標落實,開展創新型、高質量、有內涵的社團活動。
(三)在社團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
截至2016年數據統計,我國高校僅在校大學生黨員總數就逾211萬人,占全國高校學生總數的7.7%,學生黨支部高達7.96萬個。落實為黨育人和為國育人的根本任務需要高校肩負,高校學生對黨的認同與高校黨建自上而下開展的黨組織建設聯系緊密。通過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社團學生黨員要敢于亮明身份,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及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需要注重在學生社團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發展黨員,加強對學生社團的政治引領,才能提高黨在高校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斗力,讓黨組織思想引領和價值引領在高校充分發揮。
本課題結合長期高校團組織工作經驗,從當下高校團組織管轄的學生社團現狀出發,探索在高校社團中,由黨建結合社團、黨建帶動社團,建立學生黨支部的新型模式改革,實現加固社團結構、強化社團管理、增強干部素質、全面落實思政教育目標。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的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社團規模的擴大,意味著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價值觀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地位愈來愈重要。對高校學生社團建設加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和嚴格的運行管理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成立學生社團黨支部,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訓工程,培養入黨積極分子,是拓展基層黨支部影響力,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陸模興,張雅靜,黃國輝.建立高校學生社團與“活動思政”連通機制的探索與實踐[A].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5):24-28.
[2]馮國珍,郝清羽.對進一步增強高校學生黨支部組織生活有效性的思考[A].高教學刊,2020(14):57-40.
[3]黃玉才.高校學生社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以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為例[A].教育觀察,2020(1):32-33.
[4]崔曾多,江宇航,李根.高校學生社團運行模式探索[A].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0(3):161-164.
[5]曾馨.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正向化發展研究[A].黑河學刊,2020(2):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