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顯清
如今,人們通過影視和書本,以宋江為首一百單八梁山好漢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詳,幾乎是婦孺皆知了。
《宋史》里有三處記載著宋江農民起義軍的活動,其中以《張叔夜傳》記載得最為詳細:“……叔夜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轉掠十郡,官軍沒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張叔夜使間者覘其向,賊徑趨害瀕,劫巨舟十馀,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令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歷史記載中這樣一個簡單事件,卻在文學作品中卻展開了波瀾壯闊的一番斗爭。
然而,不少人心存疑問和頗為關注的是,歷史上真發生過宋江等108好漢相聚山東水泊梁山替天行道的故事嗎?其中哪些人物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曾查閱了《宋史》《宣和遺事》等系列官方可靠的史料后,現簡要談談有關情況。
據史書記載,歷史上確實有宋江此人,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亦真實發生過宋江等水泊梁山起義的事件,而水泊梁山位于如今的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同時代中,高俅、童貫、蔡京及楊戩等人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據載,宋江當時起義時僅僅只有36人(包括宋江在內),遠遠沒上萬人作戰的規模,而所謂108將中所多出的72人是小說家虛造出來后加進去的。
至于當時跟隨宋江起義其他35人的具體姓名,正史上無明確全面的記載,只是宋人龔開曾在《宋江三十六人贊并序》中羅列出了36人的名諱和綽號,這大致上與《水滸傳》中所交代的梁山好漢中屬“36員天罡星”的人物相同。不過,盧進義(盧俊義),吳加亮(吳用),李海(李俊),阮進(阮小二)、阮通(阮小五)、王雄(楊雄)、穆橫(穆弘)等人是有據可查的。此外,武松、關勝、史進,楊志等,在北宋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有些未必參加過宋江起義。我國的史籍散佚者太多,很多史實難以查考。
就拿《水滸傳》中較為著名的角色之一武松來說。北宋時期,在恩州(今河北邢臺市清河縣)確實有一武松。他是個江湖賣藝人,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一身好功夫。后來,武松漂泊到了杭州,某次在街頭賣藝時正巧被路過的杭州知府高權撞見,受到賞識,擔任了府里的都頭。之后,武松盡職盡責,又被提拔為提轄。高權為人正直,因后來得罪了朝廷奸臣,又遭小人陷害,被皇上罷免了官職,武松隨之失業。
新上任的知府則是蔡京的兒子蔡鋆。蔡鋆兇殘無比,時常貪贓枉法,巧取豪奪,老百姓恨之入骨,暗中諷稱“蔡虎”。武松決定伺機為民除害。某次,蔡鋆被手下前擁后護出了府門時,靜候多時的武松趁機飛奔上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刺死了這只“惡虎”。武松終究寡不敵眾,被官兵抓住投入大牢后嚴刑拷打,最終被折磨而死。武松死后百姓深感其恩德,將他葬于杭州西泠橋畔,立碑紀念,上書“宋義士武松之墓”。因此,歷史上真實的武松并沒參加過宋江起義,打死的亦并非是一只吊睛白額猛虎。
宋江起義的時代,是北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化的歷史時期。北宋王朝一方面對外屈膝,繳納歲貢;一方面窮兇極惡,掠奪人民。宋江起義的導火索是當地沉重的賦稅徭役和苛捐雜稅。據載,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北宋朝廷管轄的鄆城縣衙將梁山泊及其附近的大片區域收歸“公有”,附近靠打魚采藕為生的百姓,必須按船納稅。沉重的租稅逼得人們走投無路,于是,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將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與《水滸傳》中所描述的宋江大相徑庭。宋江(約公元1074年——公元1122年),字公明,今山東省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雖然《水滸傳》中有“刀筆精通,吏道純熟”一說,但影視中塑造出的形象是根本不會武功的。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宋江是一個文武全才、有勇有謀的首領。試想,宋江若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豈可率眾起義,抵抗朝廷?畢竟《水滸傳》中融進了作者施耐庵自己的情感,他想用宋江藝術化的這一形象表達出自己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所以宋江的形象也就不那么真實了。
另外,《水滸傳》中有一有趣的現象,就是作者所塑造出的108位梁山好漢中,竟沒有一個是姓趙的。大宋的最高統治者姓趙,這就折射出了作者對最高統治者的愛憎很分明,大概是他不想讓趙姓人成為好漢了。
至于宋江最初的職業,正史中無明確交代,《水滸傳》中透露是鄆城縣押司。押司相當于今天的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或秘書長之類的,應在體制之內。前已述及,宋江起義的直接原因是當地官府的苛捐雜稅和橫征暴斂,使梁山泊周邊的窮苦百姓迫于生計才鋌而走險,是官逼民反的緣故,并非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宋江向劫取生辰綱的晁蓋一伙通風報信,使其脫險上了梁山,后宋江因殺了得知隱情的閻婆惜后負罪潛逃,經歷了一番曲折后才被逼上了梁山,與晁蓋等會合,領導了起義。更何況,智取生辰綱一事在正史中無明確的記載,是小說里的橋段。
據宋江起義的直接原因來推測,歷史上真實的宋江擔任押司職務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試想,他若在縣衙任職,一般不會去丟了“鐵飯碗”而冒抄家滅族的風險去聚眾造反。宋江作為農民起義的首領,想必在周邊貧困民眾間有較高的威信、強大的號召力和出色的組織力,大概擔任著“保正”(村長)之類的角色。
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11月,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起義,但這支起義軍屬“流寇”,并非以梁山泊為根據地而不動,而是打到哪就住哪,就像明末的闖王李自成,流竄作戰。他們“橫行河朔、東京,官兵數萬,無敢抗者”。宋江率眾攻打河朔(泛指黃河下游一代)、京東東路(山東益都),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余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12月初二,宋徽宗趙佶聞知,納亳州知州侯蒙“赦過招降”之建策,頒旨招安,未果,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避其鋒,與官軍周旋年余。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2月,宋江率眾攻取淮陽軍(江蘇睢寧西北古邳鎮東),繼爾從沭陽(屬江蘇)乘船進抵海州(江蘇連云港)。知州張叔夜遣探馬暗查義軍動向,當獲悉宋江等乘十余只鉅舟駛向海濱時,立即下令千余官兵埋伏附近城內,時常派出一小部分支軍隊前去誘戰,如此反復,3月間大小戰火斷斷續續。5月,宋江率眾登岸后遭伏擊,船只被焚,退路斷絕,戰敗被俘,起義遂被鎮壓,不得不投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宋朝官軍中的一部分。張叔夜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把起兵兩年多的宋江起義平息了。
由此可見,宋江并非是《水滸傳》中所交代的那樣為了自己的功名前程而主動接受招安,而是起義失敗后,走投無路之際被迫屈服投降的,因為當時若對抗朝廷只有死路一條。隨后,北宋朝廷對起義軍將領都授以官位進行籠絡。據《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朝廷,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往各路巡檢使去也。”
與宋江起義同時期較為著名的還有方臘起義,但前者與后者比,規模要小得多。公元1120年11月,方臘在南方聚眾造反,人數達幾十萬,聲勢浩大,隨后建立了一個橫跨今天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四個省的政權,與北宋朝廷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可惜起義持續了尚不到3年時間。關于方臘起兵的地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睦州青溪縣萬年鄉幫源洞(今浙江淳安西北),另外一種是歙州七賢村,但據《中國通史》記載,公元1120年秋,方臘是在青溪幫源洞誓師起兵。
談到這里,大家關注的又一個歷史真相是,宋江招安后是否去平定了江南方臘?前已述及,宋江起義失敗,被迫投降是在公元1121年5月,而據有關資料,方臘是于同年4月不幸被俘,8月在開封就義。可見,方臘起義是在宋江未歸順朝廷前被鎮壓的。史籍中也記載了當時亳州知州侯蒙曾提議招安宋江,讓其征討方臘,但宋徽宗沒有接納他的意見。
那宋江招安后究竟干了些什么?關于這一問題史學界爭論頗大。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楊仲良的《通鑒長編紀實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后前往鎮壓了方臘起義,但據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志銘》(即:《折可存墓志銘》)中卻明確記載,宋江未去征方臘。孰是孰非,難以定論。可能的情況是:方臘被俘,并不意味著起義的徹底失敗,戰爭一直持續到了公元1122年3月才告一段落。據此可推斷,宋江被招安后,極有可能去參與了朝廷大軍掃滅方臘起義軍殘余勢力的戰斗。據載,當時是宋徽宗命童貫率軍去征討了方臘,宋軍中有個裨降叫韓世忠,平定了方臘,但未找到方臘,后來忠州防御使辛興宗俘虜了方臘。
據有關史料記載,宋江招安后不久,重新又舉起了義旗造反,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是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的,起義人員全遭殘殺。前已述及,宋江投降大約是公元1121年5月,而去世是公元1122年,也就是說宋江招安后1年左右就死了。顯然,這種死極可能是非正常的。不過,宋江等人再次造反是屬“性質惡劣,情節嚴重,罪大惡極”了,朝廷一般不可能采用御賜毒酒等一些較為“仁慈”的“安樂死”般的方式了,不會讓其死得那樣“安穩平靜”。
宋朝300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較小的一起。至于宋江起義的規模有多大,從有關史書《宋史·侯蒙傳》《宣和遺事》等記載,只有36人。作為一次有影響的農民起義,僅此36人是不可能“橫行齊、魏”,官兵數萬人不能抵抗的。故此,有人認為這36人可能是起義軍頭領的總數。至于宋江起義的總人數,史無記載,確切數字無法得知,預計大致有數千人、甚至上萬人的隊伍。宋江起義在屬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中卻進行了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長期戰斗,一百單八將梁山好漢各個性格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動人心弦!
千百年來,許多人也許并不清楚張角、張獻忠、黃巢、李自成等一些歷史上頗為有名的起義軍的首領,但幾乎均知道宋江!不過從真實的歷史記載來看,宋江當時就是個打家劫舍的土匪頭子而已,為他臉上貼了金的是施耐庵。說到底,宋江應感謝施耐庵先生,正是他的一部曠世巨著《水滸傳》,才使自己揚名四海,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