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興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古建筑文物在修繕和保護的過程中逐漸出現很多問題,也使得人們對古建筑文化保護與修繕問題的關注度變得越來越高。古建筑文物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文脈,更是城市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者。通過對古建筑文物的研究可以發(fā)現,很多古建筑文物都能夠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生活習俗,對研究歷史文化而言意義重大。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對城市中的古建筑文物進行全面保護,加強人們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利用科學合理的保護與修繕方法對古建筑文物加以保護,從而使得古建筑文物能夠長久屹立在當代。
一、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的重要意義
古建筑文物的存在對現代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古建筑文物不僅記載著歷史,而且通過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可以使得古建筑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古建筑文物同時又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以及鞏固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對古建筑文化的保護無疑就是對歷史文化的保護。另外,通過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可以使得古建筑文物能夠存留當代社會更久,能夠幫助我國抵御外來文化的大幅度入侵,增強國人的自信,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更重要的就是通過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可以使得城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對城市以及社會經濟發(fā)展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由此可見,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意義重大,我們應該加強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讓人們樹立良好的古建筑文物保護觀念,從而帶動我國歷史文化的全面?zhèn)鞒泻桶l(fā)揚。
二、當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民眾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薄弱
在古建筑文物保護過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民眾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淡薄。這表現為民眾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缺乏應有的熱忱,秉承“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tài),甚至一些民眾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不關我們這些升斗小民的事”。實則不然,因為民眾保護文物的意識淡薄使得政府開展的文物保護工作得不到支持,工作開展困難。此外,由于民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淡薄,使得近年來古建筑文物遭到人為破壞的現象越來越多。旅游業(yè)和房地產業(yè)的異軍突起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不良開發(fā)商對古建筑文物肆意破壞。這說明民眾對古建筑文物缺乏足夠甚至應有的敬畏。
2、古建筑文物保護方法缺乏合理性
在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及修繕技術方面,很多地方都過于依賴現代化技術,導致古建筑文物的歷史原貌不能充分地展現出來。更有甚者,有些修繕活動只是對古建筑文物的表面進行修繕,并沒有對其內部進行修繕和保護,導致古建筑文物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從而造成嚴重損失。由此可見,目前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方法不是很到位,缺乏合理性,久而久之會對古建筑文物造成很大的危害,嚴重影響古建筑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3、古建筑文物的整體性遭到破壞
歷經數百年甚至是千年的發(fā)展,一些城市中原有的古建筑文物與后來建筑相互交織,形成了其獨特而又復雜的社會人文環(huán)境,有著其獨特的韻味。這種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對城市本身的發(fā)現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城市的發(fā)展會經歷一個新老交替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老城區(qū)改造和拆遷。老城區(qū)因為歷經歲月的變遷,見證著城市的興衰,是城市發(fā)展的縮影,因此有其獨特的人文價值。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大量的老城區(qū)建筑被拆,其中的古建筑文物也難以幸免。那些在時代中形成的獨特韻味也隨著建筑整體性的破壞喪失殆盡。即使事后采取一些補救措施,也無法取得明顯的效果,因為經過人為改造后的古建筑文物補救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
三、當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都是各種內在與外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偶然的現象。同樣,古建筑文物的保護與修繕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下在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整舊”的觀念不合理
就“整舊如舊與煥然一新”之間的矛盾問題,梁思成建筑大師曾經說過,在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修繕和保護的時候不能一味地追求“煥然一新”,但是目前很多古建筑文物被修繕的時候都被“煥然一新”,這給我國歷史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主要原因就是人們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很薄弱,在行為上缺乏重視,導致古建筑文物的歷史烙印喪失殆盡。
2、古建筑文物保護概念模糊不清,保護積極性不高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很多人一貫遵循的做事原則。在這樣的做事原則的帶動下,很多人對古建筑文物的保護意識就不是很高,這種做事原則也正是導致人們對古建筑文物保護概念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基于這種情況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明確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概念,提高人們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積極性。
3、古建筑文物的修復技術方法不科學
就目前而言,很多地方的古建筑文物保護部門在對建筑文物進行保護和修繕的過程中,采用的修復技術方法不是很科學,主要原因就是人們沒有對古建筑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文化進行了解,不懂得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修復技術對古建筑文物自身的結構進行修復,只是一味地追求古建筑文物的煥然一新,并沒有對古建筑文物所能傳播出來的歷史文化的保護進行詳細的考慮,正是由于這種原因才導致很多地方的古建筑文物在保護和修繕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我們應選擇科學合理的修復技術方法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確保古建筑文物整體結構不受到破壞,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都能夠得到協調性的修復。
四、當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1、加強民眾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
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工作不是某一個人的事,也不是某個部門的事,而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古建筑文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可以說保護古建筑文物就是保護傳統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根。因此,這項工作廣大民眾應該也必須要參與,只有這樣,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時,政府要加強對古建筑文物保護的宣傳,加強民眾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意識,使民眾能夠主動參與到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工作中,共同營造良好的保護氛圍。
2、堅持使用科學合理的古建筑文物保護方法
在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過程中,保護方法和保護效果相輔相成。保護方法越科學保護效果就越理想。因此,我們要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方法。具體就是先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同時堅持“整舊如故、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最后充分挖掘古建筑文物潛藏的巨大價值,真正做到古為今用。在這一過程中,要著眼于整體,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研究和合理的更新,以保證古建筑文物本身的歷史性和現實性。在不破壞古建筑的情況下盡可能為民眾謀福祉,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3、加強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力度
除了民眾觀念上的改變、政府實施有效的政策、采用科學得當的保護方法之外,培養(yǎng)專業(yè)人員也必不可少。當前我國古建筑文化修繕和保護工作開展緩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專業(yè)人員的缺乏。因此,我們不僅要通過學校教育、在崗培訓、學習調研等途徑提高專業(yè)人員的素養(yǎng),同時要加強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和反思,最終通過實踐開創(chuàng)古建筑文物保護的新局面。
4、根據自身工作經驗淺談古建筑文物修繕與保護
古建筑文物修繕與保護是身為古建筑文物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必須要做的工作。結合古建筑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自身經驗可以得知在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對古建筑文物自身結構的保護,即使是對其進行修繕,也需要確保其結構完整性,不能夠對其進行煥然一新式的修復。另外,在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保護的過程中如發(fā)現有游客在文物上面動手腳或者亂涂亂畫,就需要對游客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嚴重的要給予罰款,交由相關部門處理。如果在對古建筑文物進行修繕的過程中發(fā)現文物上面有一些即將脫落的物體,就需要及時對其進行加固,防止古建筑文物整體性結構受到侵蝕破壞。
綜上可知,新時代背景下,古建筑文物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已經成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要想完成或者更好的完成這項工程,就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重要的工作:第一點是清晰認識到當前古建筑文物修繕和保護工作現狀中所存在的問題;第二點是分析當前古建筑文物修繕和保護工作現狀存在問題的原因;最后一點就是我們要始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有效提高解決問題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效性。只有做好以上幾點,我們才能讓古建筑文物保護事業(yè)的發(fā)展又好又快。
參考文獻:
[1]李東杰.淺析古建筑文物的修繕與保護[J].北方文學(下旬),2017(04):132-133.
[2]王琬瓊.論我國文物建筑保養(yǎng)與修繕的法律困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36(08):241-242.
[3]劉鷹翔.古建筑基本信息模型在保護工程中的應用研究[D].蘭州交通大學,2016.
[4]賀歡.我國文物建筑保護修復方法與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3.
[5]郭鴻斌,任順祥.文物建筑修繕監(jiān)理控制要點[J].福建建筑,2010(06):146-148.
[6]邵宗義.多聯機在文物保護建筑中的應用解析[A].中國制冷學會(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frigeration).中國制冷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制冷學會(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Refrigeration):,2009:6.
[7]歐陽光輝,劉衛(wèi)星.文物保護建筑修繕工程的監(jiān)理實踐[J].建設監(jiān)理,2008(11):73-75.
[8]高小華.遵守文物建筑修繕原則,做好文物建筑保護工作[A].中國紫禁城學會.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六輯上)[C].中國紫禁城學會:2007:6.
[9]馮蕾.上海文物建筑保護措施及修繕實例[J].住宅科技,2007(10):55-58.
[10]馬炳堅.談談文物古建筑的保護修繕[J].建筑史,2003(01):189-196+251-252.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