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王迪
扎根基層,已經從事文博事業30年的王瑞霞,談起文博工作,仍然激情滿懷。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熱愛與自信,讓她在文博道路上固本開新、行穩致遠。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博事業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承載的就是文化自信。
近年來,跟隨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我們深刻感受到,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前所未有。一座座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在城鄉社區拔地而起,場館機構全面免費開放,為人們提供更多學習、感悟、傳承文化的場所;一間間文化大院、村史陳列館、農家書屋,開到老百姓家門口,文化就在身邊,文化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文化就是百姓的日常。
春節期間,電影市場井噴。其中,反映普通百姓情感的電影《你好,李煥英》,累計票房超40億,觀眾的熱情,反映了群眾需要文化、文化浸潤人心。
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我們已經總體解決了“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然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將越來越高,如何解決“好不好、精不精”,將是今后面臨的主要矛盾。
讓公共文化服務跟上時代發展,在傳承歷史文化中,塑造文化自信,讓文藝作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春風化雨,融入生活中,引發共鳴,是新時代每一位文化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課題,也是踐行的難題。其中,文博事業,應該承擔更多更大的責任,需要一大批王瑞霞,也需要王瑞霞那樣30年如一日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