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國華
2020年11月,江西撫州高新區黨政辦公室、人社局、財政局、審計局等14個招聘單位的綜合崗、管理崗及綜合文稿崗等20個崗位,都標注了要求“男性”。此事引發社會熱議。
今年1月10日,江西撫州高新區黨群工作部對上述招聘進行了回應,諸如工作崗位性質特殊、環境艱苦、經常加班、從事外勤工作等,但實在無法讓人信服。
其實,招聘過程中類似“門檻”并不少見。一些招聘公告或者通知中,明確要求“男性”,招聘結果自不必說。有的招聘公告并未專門要求性別,但在資格審查、面試等環節卻有意將女性擋在了門外。有的單位就業待遇、晉升機會等方面存在“不言自明”的差異,讓人如鯁在喉,想找人評理都找不到。
具體原因則非常簡單,招聘女性,將來面臨懷孕、生孩子等一系列實際問題,“影響”工作,所以從剛開始就將其擋在門外。這些做法,看似一勞永逸,實則害人害己。首先,單位形象容易受損。從單純經濟學角度來說,一般情況下,招聘女性員工,確實將來會面臨許多實際問題,但如果就此將其擋在門外,平時標榜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諾言就會變成謊言。其次,單位發展容易受限。婦女的作用堪比“半邊天”,而且一個單位猶如“小社會”,有些崗位可能更適合女性,如若盲目將其擋在門外,無疑是極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再次,損害社會公平。就業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女性就業遭遇性別歧視,既容易損害法律法規權威性,又容易增加就業難度,打擊女性積極性,最終影響社會公平正義。
目前,在我國法律體系中,有關女性就業的并不少見,如勞動法、就業促進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中,都明確規定了用人單位涉嫌就業性別歧視時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但這些規定都集中在了保護婦女的平等權、公平就業權上,過于原則概括,適用性不高,在實踐中缺乏可操作性。
就業,不能把女性擋在門外,也不該把女性擋在門外。保障女性平等就業,需要破“潛規則”,立“明規則”,同時又要注重增強可操作性和針對性。
首先,立“明規則”。進一步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厘清相關責任,特別是在遭遇性別歧視后舉報用人單位、舉證責任及查處等方面進行細化,增強可操作性。可以將此類現象與單位信用等級掛鉤,使其“不能”。
其次,破“潛規則”。對于招聘中存在隱性性別歧視的現象,增強查處力度,決不姑息遷就,并對典型案件予以通報曝光,提升法律的震懾作用,使其“不敢”。
再次,營造良好氛圍。相關部門聯合婦聯等部門定期對各單位女性招聘、工作等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并適時對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表彰,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婦女、愛護婦女的良好氛圍,糾正歧視女性的錯誤認識,創造平等就業機會。
就業,別把女性擋在門外。于己于人于社會,都該一碗水端平,充分保障婦女平等就業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