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孟娜
隨著2021年新年鐘聲敲響,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順利收官。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進取,民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品質有了極大改善,民生福祉水平上了新臺階,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領域不斷取得新進展。
民生基礎更加堅實。“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占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7%,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
5年財政收入總量達到88.6萬億元,5年財政支出總量達到109.8萬億元,其中2020年全年全國財政收入約為18萬億元,財政支出約為24.7萬億元。
進出口總值為146.37萬億元,增長17.2%,進出口國際市場份額由2015年的11.9%提高到2020年的12.8%,進口提升至11.5%、出口提升至14.2%,均創歷史新高。
5年間中國城鄉發展協調性更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比2015年提高4.5個百分點;糧食年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飯碗牢牢地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中國人民的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歲,高于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收入消費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間,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過6000萬人,勞動參與率和就業率在主要經濟體中始終處于較高水平;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進入中高收入水平,與高收入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
宏觀物價總水平保持穩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維持在3%左右,耐用消費品不斷升級換代;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8%左右,真正進入吃講健康、穿講漂亮、用講時髦的新階段。
居住出行更加便捷。“十三五”期間,我國城鄉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積接近40平方米,達到發達國家住房水平,“房住不炒”“住講寬敞”的觀念深入人心。
截至2020年底,四縱四橫的高鐵網建成,全國鐵路營業里程14.63萬公里,其中高鐵3.79萬公里,占全球高鐵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超過1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飛機、水運等各種出行方式方便快捷。
以北京為中心的8小時經濟圈、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1小時經濟圈逐步形成;5G商用穩步推進,上網人數已經超過10億,手機用戶接近13億,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與人的交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瞬息可至。
文化教育更加繁榮。“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基本建立了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星羅棋布,并且免費向社會開放。
傳統媒體和視聽新媒體發展迅速,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種傳輸手段,為人民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消費;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98%,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已經形成。
安全健康更有保障。“十三五”期間,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大大緩解了看病養老等基本民生的緊張程度。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現行標準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飲水安全也得到保障,絕對貧困現象歷史性消除。
“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穩”“六保”扎實推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全球最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有力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污染防治效果顯著,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民生為治國之本、執政之基。“十三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重視民生,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形成了四點經驗。
一是發展民生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十三五”時期,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但發展不是為發展而發展,改革也不是為改革而改革。發展和改革的目標和落腳點,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增進人民的福祉。

河南安陽,群眾唱歌跳舞,禮贊美好新生活。
“十三五”時期出臺的每一項改革舉措,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民生為重,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從解決關乎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努力兼顧好各方面利益,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是發展民生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民生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十三五”時期,發展民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始終根據中國的國情,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生發展之路,充分發揮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積極性,煥發出各類要素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力。
我國既沒有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模式,開空頭支票,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搞超前民生;更沒有經濟發展了忽視民生改善,搞滯后民生;而是民生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做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在發展中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老百姓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民生獲得感、滿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高。
同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告誡人民,牢記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繼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文化,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辛勤勞動創造幸福生活。
三是民生發展積極回應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十三五”時期,黨和政府抓住民生發展的短板與薄弱環節,精準扶貧,脫貧攻堅,解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領域中的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回應百姓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的民生難題和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錦上添花,大力提升民生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民生需求。
四是做好民生發展的頂層設計,循序漸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個系統工程,方向不對,路徑失范,就會影響社會穩定,因此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十三五”時期,民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總體思路。政府的重心是保住基本,不大包大攬,做好“六穩”“六保”。
出臺具體實施的措施采取先行先試、先易后難、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方法,立足于把解決老百姓最直接最關心的實際問題與攻克共性難題有機結合起來,在對試點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成功經驗和做法再行推廣。推出的每件民生實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
這種由點而面、先易后難、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循序漸進的民生改善推進方式,既控制了風險,又通過有效的推廣機制使成功經驗能夠迅速普及。
正是因為采取了正確的路徑,處理好了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關系,使得“十三五”時期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本文選自貴州省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十四五”時期貴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難點問題及對策研究》,唐任伍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貴州省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課題首席專家,孟娜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