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

先是租住了十幾年城中村的民房,又住了近5年公租房,李承霞終于在2020年住上了自己購買的商品房。
李承霞,全國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團樣衣工、工會主席。2002年,她從安徽巢湖到常州打工。此后近20年時間,她未曾換過單位。
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之前,李承霞就一直關注保障房建設,她希望:“讓更多像自己一樣的人,在買不起商品房時能通過保障性住房改善居住條件。”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她提了一個關于加快完善農民工保障性住房的建議。
“農民工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和實力軍,新生代農民工更是城市建設與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農民工融入城市本來就困難重重,住房問題目前是眾多困難中最大的痛點、難點。”她解釋說。
過去5年來,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這讓李承霞感到欣慰。
從棚戶區(qū)改造超額完成,到公租房實現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應保盡保,再到越來越多的新市民申請到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
“目前來說,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對住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李承霞說,過去幾年間,各級政府全力以赴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確實取得了很大成績。
“房租價格很低,每月300多元就能租到一套一室一廳的房子,廚房、衛(wèi)生間等一應俱全。住房面積約在四五十平方米,小區(qū)的配套設施、環(huán)境綠化都很好。”
從2014年到2019年,李承霞一直租住著常州市的公租房。談及公租房的居住感受,她贊不絕口。
到常州打拼近20年,李承霞努力融入這座城市。憑借自己的努力,原本只有初中學歷的她通過了大專考試、高級技師考試,如今本科在讀。目前,她的崗位是廠里的樣衣工,職稱是高級技師,去年還獲評全國勞動模范。
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之前,李承霞曾是常州市人大代表。正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關注政府的保障房建設。
“之所以關注保障房,是因為農民工群體以前居住條件很差。”她說。
2014年以前,李承霞長期租住在城中村的民房,上廁所要走近10分鐘,到外面的公共廁所,洗個熱水澡只能去廠里。
“當時,很多低收入的農民工租住在城中村或偏遠郊區(qū)的民房,而且是多人合租,用隔板簡單隔開。不僅環(huán)境臟亂差,而且私拉電線等情況也很不安全。”李承霞說。
從那時起,她注意到,各地政府陸續(xù)建設了一些環(huán)境好、價格廉的公租房、廉租房。買不起商品房的城市居民,憑本地戶籍,可以向當地申請價格優(yōu)惠的公租房、廉租房。
然而,農民工群體如果想申請政府推出的價格優(yōu)惠的公租房,申請手續(xù)十分繁瑣,實際上也很難申請得到。將農民工等新市民群體納入保障房體系,李承霞一直在呼吁。
在所提的建議中,她寫道,“融入一個城市,有一個好的居住環(huán)境,是廣大農民工最大愿望。然而,現在各個城市的房價普遍較高,以農民工的工資水平來看,想在城市買房,有著很大的經濟困難和壓力。”
“十三五”期間,全國棚改累計開工超過2300萬套,超額完成2000萬套棚改目標任務,幫助5000多萬居民改善了住房條件。
截至2019年,全國已有3800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累計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租賃補貼。
在此基礎上,各地公租房分配進一步放寬了準入條件,將新就業(yè)無房職工和在城鎮(zhèn)穩(wěn)定就業(yè)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其中。
以李承霞所在的常州為例,有穩(wěn)定的工作、社保滿5年的,即可申請公租房。她所在企業(yè)有員工2500人,除去已購買商品房、本地戶籍員工外,剩余員工主要租住在公租房及單位的集體宿舍。在常州,經濟實惠、便利舒適的公租房已初具規(guī)模。
近年,常州先后為中低收入家庭、外來務工人員、環(huán)衛(wèi)工人、新就業(yè)高校畢業(yè)生、“龍城英才”等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住房保障服務。
得益于保障房體系的建立,越來越多的困難群眾實現了住有所居。常州市住房保障改善是我國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的一個縮影。
截至2020年6月底,常州市累計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5.35萬戶,其中公租房(含廉租房)租金補貼家庭1.06萬戶、實物配租家庭1.04萬戶;經濟適用住房貨幣補貼家庭2.05萬戶,實物安置家庭1.20萬戶。
為進一步加大力度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十三五”期間,國家還在13個城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2020年,我國在11個城市試點籌集120萬套小戶型、低租金的政策性租賃住房,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國有企業(yè)或其他機構參與建設運營。據公開資料顯示,常州有超過15萬新就業(yè)、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得到保障,棚戶區(qū)住房改造累計超過13.9萬套(戶)。
“住房就是家,有了住房,才能真正心安。要融入一座城市,就需要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李承霞感慨道。
據她觀察,購買或租住商品房的人越來越多,但對大多數收入不高的群體來說,購房、租房依然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經濟壓力。
近年,國家層面連續(xù)出臺相關保障政策,關注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與外來務工人員。
關于保障性住房的建議提出之后,李承霞很快就收到了住建主管部門的回應。除了書面答復外,住建部門還通過電話與她直接交流,詳細聽取她的建議和意見。
“住建部很重視關于保障房建設的建議。”李承霞說,“他們和我電話溝通了一個多小時,主要是了解現在保障房建設的情況,表態(tài)將督促各地推進保障房建設。”
過去幾年,我國各級政府致力于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從而讓全體人民真正住有所居。
和在外務工的老鄉(xiāng)們交流時,李承霞感受到了各地保障性住房條件的顯著改善,這讓她很是欣喜。
目前,李承霞的老鄉(xiāng)主要以農民工為主,分布在七八個省份。“不再像以前,大家都合租在一起,也沒有了各種安全隱患。”
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先租房、再買房。在李承霞看來,這是多數低收入群體選擇的可行性路徑。在此過程中,保障性住房發(fā)揮著巨大作用。
“政府應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覆蓋面。”她建議,讓買不起房、經濟困難、長期在城市有穩(wěn)定工作、繳納了一定年限社保的外來務工人員,通過申請公租房,改善自己及家人的住房環(huán)境。
在李承霞看來,對于多數國人而言,只有擁有一套房,內心才能真正安定,才能真正融入城市。或單元式的、或公寓式的,公租房要更加適合于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家庭生活。
她建議,在城市工業(yè)園區(qū)、開發(fā)區(qū)等農民工相對集中的城區(qū)區(qū)域,政府或大型用工企業(yè)通過建設公租房來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
“讓更多農民工進城務工,住得上房、安得下心、留得住人,從而更好地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fā)展服務。”李承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