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一頭連著企業運營、宏觀經濟,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民生冷暖。
“十三五”時期,就業工作面臨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經歷了脫貧攻堅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美貿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等一系列大事難事,任務艱巨繁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了我國未來5年乃至15年的宏偉藍圖,其中明確提出“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就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帶著就業方面的相關話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李正國。
“通過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支持農民工多形式靈活就業,加強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態勢,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5年來,我國穩就業、保居民就業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李正國說,“特別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就業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黨中央明確將保居民就業擺在‘六保之首。”
“十三五”期間,我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5年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6000萬人。
而另一組數據顯示,2016—2020年全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合計13.5萬億元,年均增長10.5%,高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年均7.2%的增速。
穩就業關鍵在于穩企業。李正國認為,穩企業關鍵在于營造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包括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著力做好政策扶持、服務促進的加法和持續做好減負清障、程序簡化的減法,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釋放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相對大中型企業,李正國看好小型微型企業的就業吸納能力。
他認為,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及就業門檻較低,進出方便、經營靈活,憑借貼近市場、低成本、機制靈活、效率高等優勢,小型微型企業能在第一時間推出適合市場需要的形式多樣的新產品及新服務,從而參與競爭,創造經濟價值。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的調查,一個個體戶平均可以帶動兩個人就業,一個創業的小企業可以帶動13個人就業。
2020年,人社部門創新實施28項突破性政策,打出減負、穩崗、擴就業的政策組合拳,以強力政策對沖疫情影響。
2020年2月至年底,企業養老、失業和工傷3項社會保險共為企業和個人減負1.54萬億元。
2020年共向608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1042億元,受益企業戶數為2019年的5倍。
2020年共支出就業補助資金和專項獎補資金1000億元。
前不久,人社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人社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介紹,2020年就業形勢逐季好轉、總體穩定、好于預期,2020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超額完成900萬人的目標任務;12月份城鎮調查失業率5.2%,低于預期控制目標。
“疫情發生后,政府專門研究并推出了鼓勵吸納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的措施,對外釋放出‘當前要更加注重穩就業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的政策信號。”李正國說。
在李正國看來,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是最重要的兩類就業群體,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而新冠肺炎疫情對高校畢業生求職和農民工就業的影響較大,也最為直接。
據教育部統計,2020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較往年增加約40萬人,再創新高。
人社部、教育部、財政部等多部門積極出臺“六穩”“六保”政策,在2020年相繼發布《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加強就業見習工作的通知》《關于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進行動》《關于開展就業創業服務攻堅季行動的通知》等文件,進一步落實統籌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
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事關農民增收致富,事關就業大局穩定,事關打贏脫貧攻堅戰。受新冠肺炎疫情、經濟下行壓力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部分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困難。
2020年8月6日,人社部、國家發改委等15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對進一步做好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工作進行部署。
近年來,針對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主要以殘疾人群體及精準扶貧對象兩類主體為核心,其中,殘疾人群體主要通過促進就業的活動方式,直接有效地進行就業幫扶。
2020年12月25日,《關于開展2021年就業援助月專項活動的通知》發布,該系列專項活動在近5年每年都會開展。
對精準扶貧對象群體的幫扶,與近年的精準扶貧政策相輔相成,政策與具體幫扶活動共同推動。
2017年4月《關于進一步做好就業扶貧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2020年1月《關于開展2020年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的通知》等,都大力支持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
李正國介紹,2月7日,四川省舉辦了“天府情緣春風送崗”2021年四川省農民工網絡專場招聘會,服務對象包括就地過年農民工等務工人員、有轉移就業意愿的農村勞動力、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長江禁捕退捕漁民等重點幫扶對象,以及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單位,招聘會將持續至3月底。
“積極的就業政策,說到底就是以政策為導向,促進就業的全方位穩步發展,包括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和更優就業環境。”李正國分析,“同時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切實協調解決好勞動者在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政府要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創造更加有利的就業環境。
從當前就業崗位等現狀不難看出,現代農業、農民工返鄉創業、先進制造業、以快遞為代表的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家政服務業、健康和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等一、二、三產業新業態中都體現著對就業崗位和就業環境的不斷創新創造,這些新型行業就業容量大,有利于充分釋放吸納就業的潛力。
“政府通過持續不斷拓展創業就業崗位,不僅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也為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打通向上成長的通道,充分釋放個人潛能與創造力。這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活力之源,也是穩定之錨。”李正國說。
“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進一步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勞動創業致富熱情與積極性,有利于促進就業,推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調整產業結構,擺脫經濟增長乏力的危機,有利于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更好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國際環境,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發展格局。”李正國談道。
2014年9月,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小微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可獲得社保補貼。
2015年6月17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2017年7月13日,人社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征集首屆全國創業就業服務展示交流活動主題展示項目的通知》。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未來勞動就業呈現一些新趨勢新特征,這主要是指科學技術對就業結構的影響不斷加深,創業理念深入人心,就業環境更加公平,出現新型勞動關系。”李正國說。
李正國談道,隨著移動互聯網、APP、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應用的出現,在共享經濟背景下,處于閑置狀態的人力資本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使用權的有償讓渡,這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勞動關系模式。在“互聯網+”的新型勞動關系下,出現了不少非傳統勞動關系的工種類,如網約車公司的專車司機、外賣平臺的外賣員、網上預約上門的私人廚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