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比較關注。基于實踐育人的知道目標,通過思政教育課程對高校大學生進行思想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育人目的,實現立德成才的終極目標。因此,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建設、做好思政工作對于高校學生而言意義重大。本文從實踐入手,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對高校大學生的育人模式加以分析,探究最適合高校學生成長的教育模式,體現高校學生的主體性和個人價值。
關鍵詞:思政視野;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價值體現
引言
思政教育課程是構建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它體現了課程體系的價值遵循,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在大思政視野背景下,加強對高校學生思想層面的教育工作,有利于發揮思政教育優勢,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成長觀念,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最終實踐高校育人活動的最終目的。基于高校校園平等、科學的發展平臺,給高校大學生創造內容豐富、健康的高校生活環境,體現課程的核心育人觀念[1]。
一、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簡介
目前來說,現如今高校的思政課程的構建與以往有所不同,它是與社會發展和實踐情況相結合的新型育人理念。具體而言,是以三個板塊為基礎而進行設計的。通過“三協同”的手段,最終實現“三回歸”的目的。通過上述流程和模式,最終構建出一個完善的高校思政課程體系。因此,在大思政背景下所開展的思想政治課程所體現出的育人模式,也被稱之為“一體三面式”的新型發展模式 [2]。
在這種模式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分為理論、訓練以及實踐三個不同的部分。涉及到校內學習和訓練以及校外的社會實踐不同的教育環境。可以讓高校學生認識到思政教育課程的理論邏輯,并且在實戰訓練的過程中得以靈活的運用和掌握。讓高校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有所啟發、有所感悟,最終達到提升思想能力的目的。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策略
(一)回歸生活實踐
任何教育活動都不能脫離實踐存在,僅學習理論知識并非能夠完成學習、實現轉化的全部內容。因此,教育課程應當與具體的社會生活保持聯系。利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素材對學生開展教育,“一體三面式”的教育模式也非常重視實踐環節。在大學生思政的教育課程中,將所傳授的理論課程與生活經驗緊密結合,讓理論知識在生活中得到驗證,以自身的親身經歷和具體事項感知理論認識,學會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反思感悟,從而提升自身的認識能力。利用好生活中的資源開展教育活動,更有助于理解課程所表達的深層含義 [3]。
(二)回歸價值理性
高校的思政課程具有與其他學科不同的鮮明特點,該學科本身就具有自身鮮明的價值屬性。因此,在開展教學工作時,也都是基于這個價值屬性展開的。思政課程的課程重點就是通過正向的價值關鍵對高校生進行積極引導,遵循主流觀念,樹立遠大目標,體現自身價值。但是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受到西方文化和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校學生的認識存在價值偏差,自身的立場也不夠堅定。因此,回歸正向的價值理性對于高校學生的培養至關重要。
(三)回歸社會現實
我國的教育體系的構建最終目的是為了教育學生掌握技能,最終還是要回歸于社會當中的。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回歸社會現實,與具體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的行為。開展多種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門接觸社會,真正的面對社會中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想辦法解決。不斷積累實踐經驗,豐富自身認識,鍛煉自己的實戰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思想覺悟,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發展的意義[4]。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體現
(一)整合資源,提供良好氛圍
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應當局限于課堂之中。學生的社團活動、學校組織的各種講座、公益活動、比賽以及校園中融入的文化建設都是校園思政教育的一種隱性體現。在這些活動中潛移默化的融入,給學生提供積極正向的引導,通常會呈現出較好的教育效果。在大思政背景下,所談到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體系不僅包括校園教育,還涵蓋了社會、家庭等其他環境的教育,將這些教育資源加以整合,發揮各自優勢,最終實現育人的價值遵循和根本目的。
(二)改進方法,發揮主體作用
思政教育是否成功,主要是看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影響,是否在高校大學生的心中實現轉化,是否真正的發揮了教育作用。因此,學生作為接受教育的主體,他們的個體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在思政實踐教育課程的構建中,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機會。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學習了解中國在航天史上的偉大成就,中國為推行多邊主義的發展在全球都做了哪些貢獻。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中國近年來具體地發展變化,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熱愛國家地自豪情感,并樹立為實現中國復興而不斷奮斗的決心[5]。
(三)拓展平臺,豐富實踐經驗
學校可以說是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平臺,但是僅僅依賴于學校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構建思政教育課程中要注重尋求更多的發展機遇,給高校學生提供更多的發展平臺供其選擇。例如,可以與社會中的相關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構建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還可以將本地區的優秀人物和勞動模范等典型人物邀請到學校演講,給學生提供與優秀人物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這些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對學生產生影響,讓他們身上的高尚品質得到傳承。
結束語
高校的思政教學對提高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理解有較為重要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實現育人的目的,體現出學科價值。本文著重分析了思政教育課程如何與實際相結合,構建出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實踐行的課程發展模式。在構建思政課程中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思想理念和科學指導,確定課程體系的根本價值遵循和總體基調;其次還要注重發揮主體的能動價值,啟發高校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最后要跟進社會發展的步伐,將社會熱點問題與課程緊密結合,以此作為案例具體分析,指導實踐。
參考文獻:
[1]李實.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24):115.
[2]馬思華.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研究[J].公關世界,2020,(2):140-141.
[3]王薛.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寫真地理,2020,(39):217-218.
[4]付帥,于鑫.大思政視野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模式探析[J].消費導刊,2019,(8):75.
[5]齊甜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野下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J].文存閱刊,2020,(25):180.
作者簡介:
蔣亮(1982.11-)男 ,四川綿陽,民族:羌族,學歷本科,職稱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