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簡單地介紹光發射機各個組成部分及技術指標,討論了光纖數據傳輸中1310nm光發射機光纖通信系統在系統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光傳輸;光發射機;光接收機;光分路器;光前電纜
一、1310nm光發射機的原理
1310nm波長的激光,采用直接強度調制技術,其核心部件是DFB激光器組件;電源、激光器偏置、激光器慢起動、失真補償及驅動、功率控制及致冷控制、過載保護及過驅動保護、光檢測電路等。射頻信號經過RF放大,電控衰減和預失真補償后,直接驅動激光器,使得光輸出強度隨著射頻信號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光發射機的載噪比和非線性失真指標取決于光調制度。在直接強度調制過程中,隨著射頻信號強度的變化,光頻率也變化,是附加的頻率調制,這些附加頻率的光在光纖中傳輸時會引起色散,是光傳輸系統非線性失真原因,因此直接調制光發射機的二次失真產物—組合二階失真(CSO)較多,C/CSO較低,大約60dB;輸出的光功率比較小,在20mW以下;這種光發射機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現今的有線網絡,1310nm光發射機系統占有超過50%的市場份額。
二、原理簡圖
三、光發射機的技術指標
四、光發射機的調試
光發射機是高檔專業設備,必須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操作,其具體調試步驟如下。
1、將發射機裝入前端機柜并固定,把機殼可靠接地,在設備加電工作前,應先確認機殼和電源插座已可靠接地(接地電阻應小于4Ω),以免靜電損壞激光器件,并防止機殼帶電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為了確保設備能長期穩定工作,在電網電壓不穩定或電壓波形較差的地區,建議用戶配備專用的交流穩壓電源;在環境溫度變化太大或機房環境較差(設備的理想工作環境是25℃)的地區,用戶有必要為設備配備專用的空調設備,以改善設備的工作環境。
2、打開機器電源,調節前面板上的狀態按鈕,查看設備的工作參數,確認設備已進入正常工作狀態。
3、用標準光纖測試跳線把光功率計連接到光發射機的光信號輸出端,測量設備的輸出光功率,并確認其輸出光功率和前面板顯示的數值相同,且已達到標準值;在測量光功率時應確認光功率計置于1310nm/1550nm波長的測量檔,確認光纖測試跳線為匹配的標準測試跳線,各活動接頭的表面無污染。(在光發射機工作時,位于后面板的光纖適配器內有不可見的激光束輸出,應避免光信號對準人體,更不能用肉眼直視光輸出口,以免對人體、人眼造成永久性傷害)。
4、用場強儀或頻譜分析儀測量輸入射頻信號的電平,確認輸入射頻信號符合光發射機的輸入要求,把射頻信號連接到光發射機的射頻輸入端。
5、根據設備的實際情況,設置好AGC和MGC的控制狀態。
6、再次測量光輸出功率,確認光輸出功率正常后,撤去標準光纖測試跳線和光功率計,將設備接入網絡。在安裝光纖活動接頭時,用力應適當,否則可能會導致適配器陶瓷管碎裂。
五、常見故障分析及檢修
1、 TV 口輸出后電視畫面質量不佳
首先準確判斷故障產生的部位,先將光發射機測試口的 RF 信號引入 TV 口,如果電視畫面出現上述現象,可大致判斷放大模塊有問題。進一步的做法:將射頻放大電路與光發射機其他電路隔離開,將放大信號適當的衰減處理后引入電視,這時電視畫面依然沒有大的改觀,可判斷是放大模塊出問題,當然還有個前提條件,放大模塊 +24V 供電必須正常。還有一種是激光器出了問題。筆者在維修過程中一般的做法是:將激光器的射頻激勵口斷開,將射頻信號直接引入電視機,如果電視畫面沒有問題,也不能下定論是激光器壞,要對激光器周圍的匹配電路分析,主要是激光器偏流電路和恒溫電路,如果電路沒有問題可以斷定是激光器壞,此時光發機整機也就失去修理價值。
2、光功率下降
具體的原因:
1)激光器本身老化;
2)激光器偏流電路出問題。
解決問題方式:保證偏流電路正常情況下,適當提高激光器偏流。
3、 AGC電路失去控制,產生報警。
現在的光發射機都有AGC 控制電路,一般是從末級放大器的輸出端取出一部分信號經過峰值檢波.直流放大去控制由 PIN 二極管組成的電調諧器。AGC 增益失去控制,一般有幾種情況:
1)PIN 電調諧二極管壞;
2)PIN 二極管上的控制電壓沒有被加上;
3)末級取樣電路出問題;
4)通往前面板的控制線斷,或者前面板的控制開關出問題。
4、電源問題
一般情況是加不上電,或者部分供電不正常。此時分兩種情況:
1)開關電源問題;
2)光發射機其他線路問題。處理方法:斷開一切負載,用萬用表測量開關電源本身的供電電壓,如果不正常,就是開關電源本身有問題,還有一種情況是開關電源帶載能力不行,這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六、結束語
了解和掌握光發射機的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參數,對于有線電視技術人員非常重要,現在國外、國內生產光發射機的廠很多,光發射機品牌類別更多,性能指標和單機價格也相差很大,進行合理選型對保證光纖網質量和降低建網成本有較大好處。較高的性能價格比、可靠質量保證體系、良好的售后服務保障是選擇光設備應遵循的原則。
參考文獻
[1] 袁國良《光纖通信原理》出版社: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
[2] 廖延彪《光纖光學》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年
[3] 原榮《光纖通信》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6年
[4] 劉洪才《廣播發射與衛星傳輸理論基礎》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 2002年
作者簡介:楊青峰,1970年5月,男,山東新泰人,大學學歷,副教授,山東工業職業學院電氣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自動化
基金項目:2020年度山東工業職業學院教科研項目“弘揚工匠精神,提升專業技能,職業技能競賽促進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編號202003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電氣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