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萬家燈火辭舊歲,牛氣沖天迎新春。2021年的春節,比往年來得更特別一些。
“搶到回家的票了嗎?”以前春節前夕,這是游子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回家過年嗎?”今年春節前,不少人都在觀望和猶豫。但最終,“就地過年”代替了跨山越海的奔波。為了“大家”的安寧健康,很多人舍棄了“小家”的團聚。收起行囊,讓中國年鋪就“平安底色”。
“我媽竟然讓我不要回家過年了,有沒有小伙伴跟我一樣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終于不用面對催婚了,雖然心里樂開了花,我是不是應該象征性地傷感一下?”
網友們自娛自樂盡顯“黑色幽默”,來自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的高冰卻說出了父母的深情和無奈。“孩子們在外打拼,爸媽常常報喜不報憂。”
2020年的春節,高冰的父母都在抗疫一線執勤。“爸爸在我們當地鄉鎮政府任職,過年期間在值班,主要負責街道消殺、排查進出人員。媽媽大年初一就被分配在隔離點工作。”對高冰家人而言,庚子鼠年,家的記憶是不完整的。“爸媽就在家門口上班,但卻很少回家,害怕把病毒帶回家。我媽有時候回來看我們,都是隔著小區的柵欄、保持距離遠遠地說上幾句話。”
2021提倡“就地過年”,有人留守在工作的城市里,有人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我爸媽就在石家莊過年啊,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家人就能過個團圓年。”
2021年1月初,石家莊突發疫情,藁城區成為高風險地區。高冰的父母再次全副武裝奔赴抗疫一線,“當時全國人民都在關心河北的疫情,我也很擔心爸媽的安危,但每次打電話,他們都不過多透露工作的情況,更多的是對我噓寒問暖,鼓勵我要在新的崗位上努力奮斗、不能松懈。”2020年畢業后,高冰考取了河南省鄭州市的公務員,這是她首次參加工作,也是首次在外過年。“爸媽說,身為公務員,就應該帶頭做表率,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一家三口分隔兩地,但“同心抗疫”已經成為全家人堅守的信仰。
不少就地過年的網友都紛紛曬出來自家鄉的快遞,高冰卻連遺留在老家的身份證都沒收到。“一開始是爸媽太忙了,沒空給我寄,導致我元旦都沒能回成家。后來是因為疫情,沒法兒發快遞。”提到元旦沒回石家莊,高冰坦言幸運又遺憾,“好多人在慶幸我元旦沒回家,但我還是會因為沒能陪在家人身邊而難過。”
因為疫情,河北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中心,北京、武漢等多地都派出醫療隊給予支援。而在省外上學、務工的燕趙兒女,也成了當地人集體關懷的對象。“雖然今年很多石家莊人無緣返鄉,但也有很多堅守在醫護崗位、物流行業的外地人留在石家莊,他們才是最辛苦的。另外,親戚、朋友、同事也都特別好,邀請我們一起過年。雖然不能回家,但是心里暖暖的。工作單位也送溫暖、發福利。”高冰在外地的很多老鄉、親友、同學都有同樣的愿望,“2021就地過年,2022合家團圓。”
對于在湖北武漢工作的趙茜而言,這是畢業后的第5年,也是第3個沒有回家的年。“前年春節開始籌備軍運會相關項目,2020年1月初還在忙著收尾工作,當時已經買好了1月22日回安慶的火車票。家里吃的用的也只買到春節前。”
1月21日,人人爭相擠上“最后的離漢通道”,趙茜卻選擇退掉返鄉的車票。“我不確定我有沒有被感染。”她待在出租屋里,因為沒有口罩,不敢出門,眼見著生活物資一點點消耗。
趙茜在湖北的親戚都是武漢當地的醫護人員,家族群里偶爾冒出的一句叮囑,讓她更加敏感和緊張。“我在家里干著急,總想著能做點什么。2月初,公司群里招募志愿者,我就馬上報名了。”
收到公司分配的任務,趙茜當天就拖著家里最大的行李箱,裝上所有能帶的生活、工作必需品,“當時出門,甚至都沒想過我能活著回來。”
在武漢市江岸區液壓小區,趙茜作為防疫小隊長,連續執勤長達58天,每天工作12到14個小時。轉換遠距離的住宿點后,她仍選擇留守原崗位。“因為我對這個小區最了解,居民也都很信任我。”
液壓小區的居民樓都是老舊建筑,最高為8層樓,沒有安裝電梯。3天時間,趙茜就摸清了這里468戶居民的情況。除了日常防疫,她還需要協調安排居民的飲食和出行,也負責為大家進行心理疏導。“這里住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一開始,有些人看到我們都不敢開門,后來連銀行卡密碼都愿意告訴我。”
趴在墻上用包裝盒寫入黨申請書,穿著雨衣奔走在大街上為老人尋找商店、藥店、銀行,疫情結束后居民們撐傘為志愿者送行……江城雨水急,再多的雨水也沖刷不走那些雨天的記憶。
不是本地人、不是黨員、不是被要求留守的工作人員……趙茜的家人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知道她曾在抗疫一線。直到2020年底,她以“湖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的身份,參加了40多場宣講會。“疫后忙著復工復產,除了‘父親節回了趟家,2020年都沒有關于‘團圓的記憶。但我去有些單位演講,看到曾經一起抗疫的戰友,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家人。液壓小區的很多老人也都跟我保持聯系,感覺已經是親人。”
2021年1月23日,在武漢封城一周年那天,趙茜再次退掉了牛年春節返鄉的車票。“去年11月份,我被借調到武漢市委,參與‘建黨百年的籌備工作,年前多地出現散發疫情,同事們都選擇留守崗位,作為一名國企員工,我也應該響應號召。”
回家的行程又被打亂了,相比“就地過年”的計劃,趙茜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假期。“終于有時間可以好好打掃衛生、收拾屋子,還要去想去的地方走走看看,去吃想吃的東西。”疫情之后的武漢,相比歡天喜地過大年,大家更期待下一個春暖花開如期到來。“大家平安才有團圓。”

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村民在蘇陽村黨群服務中心領取吳民學捐贈的“新年愛心禮包”。
記者聯系上吳民學的這天,正好是南方的“小年”。接通電話的時候,他正帶著重慶山西商會黨支部、重慶運城商會及所屬企業員工奔走在做公益的路上——上午拜訪了在重慶居住的山西籍革命前輩,下午給渝北區永興村的困難群眾送去被子、大米等物資。對于記者采訪,吳民學再三表示,“總是上新聞,這不是我本意,不必了,不必了,我只是做我該做的事。年底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我還要去忙。”
在吳民學的家鄉,山西省運城市新絳縣陽王鎮蘇陽村,不少村民都在過年前如期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禮包”。2021年,吳民學響應“就地過年”號召留守重慶,但他離鄉不離黨、離家不離心,委托當地村干部采購了價值10000元的糧食、食用油等物資,贈送給村里78戶老年人和困難群眾。當天,吳民學還通過手機視頻向父老鄉親提前拜年。他反復囑托村干部:“年紀大的、行動不便的,一定要幫忙將物資送上門。”
村主任吳良杰告訴記者,有個叫趙元才的老黨員,85歲高齡,老伴去世,兩個兒子在外務工,是吳民學重點關懷的對象。“他工作特別忙,一年回不了幾次老家,但這些有特殊情況的,他都記著。”對此,吳民學則表示,“最應該記住的,是父老鄉親對我的關愛。小時候家境貧困,大家給過不少幫助,我永遠都是他們的孩子。”
在蘇陽村村民的記憶中,吳民學給村里的老弱病殘捐款捐物,持續了將近20個春節。“他做的好事,多得說不完。”吳良杰連連感嘆,“通常是需要什么,他就送什么。除了村里,還捐給鎮上,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吳民學通過國外的朋友采購口罩、測溫計支援家鄉,緩解了當地抗疫的燃眉之急。
“鄉村搞脫貧攻堅,這兩年外出務工的不多,吳民學是少數幾個今年不回來過年的。53歲了,人都是年紀越大越想家,但他是黨員嘛,就說要響應號召‘就地過年。”吳良杰說。
電視劇《喬家大院》講的就是晉商的故事。早年間,走南闖北的晉商通常都有在家鄉營建歸宿、在外組建會館的傳統,拜關公、崇忠義,團結同鄉攜手發展。吳民學是重慶山西商會黨支部書記、重慶運城商會會長,作為新時代的晉商,他表示:“我們是黨和國家培養出來的民營企業家,我本身又是黨員,捐資助學、扶弱助殘,不論在家鄉還是在他鄉,這都是我們的責任義務和使命擔當。”
“2011年我來大陸上學的時候,就跟結婚似的,家里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7年后,陳文成在臺灣舉行了一場真正的婚禮,娶回了一個河南媳婦。“起初,雙方家里都不同意,反對的聲音太多了。”2016年,陳文成返回臺灣服兵役,父母跟兩人約定,“如果分開的這一年,沒有人變心,那就同意你們在一起。”
婚后,陳文成繼續留在北京,先后在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大學學習和工作,每年春節,妻子都跟他去臺灣過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加之妻子懷孕,夫妻倆選擇留在北京過年。當時,臺灣的家人都勸陳文成回去,他卻瞞著大家在小區里做起了志愿者。“看到很多大爺大媽都在堅守崗位,大冷天的特別辛苦。我也去報名,就提了一個要求:只要不耽誤我給老婆做飯,其他時間都接受排班。”

陳文成在北京市海淀區蘇家坨鎮同澤園西里小區參加防疫工作。
為小區站崗,讓陳文成有了一次下沉社區的機會。“以前忙于學術、科研和各種活動,沒有關注社區。現在越來越感覺我們小區就是一個大家庭。”2020年10月,陳文成被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表彰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因為長期就在小區門口站崗,很多鄰居都認識我了,小朋友見面會喊‘叔叔好,老人家也會很關心地說句‘工作辛苦了,特別和藹可親。”孩子們的感恩、長輩們的慰問,讓疫情沖擊下的寒冬層層升溫。這份參與感和幸福感,也在潛移默化之中助力陳文成更好地融入他鄉的風土人情。“今年春節前夕,看見好多大人帶著孩子一起在小區打掃衛生大掃除,推廣垃圾分類,我覺得我們的社區文化非常好。家家戶戶門窗上貼著對聯和‘福字,很有年味,還有人情味。”
2021年春節,由于疫情的不確定因素,陳文成夫婦決定繼續留在北京過年。“今年有很多臺胞都在北京過年,涉臺單位、高校都給我們寄來賀卡和‘春節大禮包。我們自己也會根據疫情防控情況,看能不能適當安排一些聯誼會、友誼賽等。”除了自己的小家庭,陳文成還創辦了臺灣青年體育教育文化交流發展協會,并擔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特邀理事、海淀臺灣青年驛站負責人,致力于推進兩岸青年交流互動。“臺灣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大陸是我發展成材、成家立業的地方。”
對于“就地過年”,陳文成表示,會珍惜假期陪伴妻子和女兒。“我老婆已經在列菜譜了,她說啥我都‘中中中,我現在廚藝杠杠的,和面、做包子、包餃子也都上網學會了!”
2016年10月,楊李瓊獲得國家公派留學的機會,前往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攻讀古典學博士。“比較可惜的是,我們學校春節不放假,而且課業繁忙。留學至今,我只請假回去過一次。”
楊李瓊的研究方向是古希臘醫學史,包括西班牙流感等大規模的流行病史都在平常的學習范圍內。
2019年底,楊李瓊所在的宿舍樓開始籌備聯誼晚會,“原定在2020年2月中旬正式舉辦活動,有超過200人報名參加。”2月初,武漢疫情嚴峻,當時法國并沒有確診病例,但是出于專業敏感,她和幾個同學率先發聲,及時叫停了晚會。第二天,法國就出現了“0號病例”,疫情迅速擴散,巴黎也很快受到波及。
2020年下半年,很多留學生選擇回到中國,即將畢業的楊李瓊卻只能留守。“我的情況比較特殊,學校不支持線上答辯。不過在疫情暴發前,我幸運地住進了獨立宿舍,相對安全很多。”她告訴記者,國際航班減少、飛行時間長、感染風險大、核酸檢測程序復雜……這些海外游子面臨的問題,也是國內親友們最為擔心的。“我們一直在關注國內的防疫措施、抗疫成果,非常鼓舞人心,為祖國自豪。而我跟家里的聯系也更加頻繁,爭取每天都打視頻報平安。”
與往年不同的是,2021年春天,索邦大學推遲了開學時間。過年不僅有假期,還有驚喜。“大使館送來了瓜子、糖果等食物,還有口罩等醫療物資。在異國他鄉,依然有被祖國保護和關懷的感覺。”此外,大使館教育處還為當地留學生特意錄制了線上晚會,聯合“悟空送菜”“曹操打車”等平臺給海外游子派送福利。“華人自營的外賣平臺、打車軟件在疫情期間非常火爆,防護措施也都很給力。一聽名號就很有中國范兒,很親切。”
楊李瓊居住在巴黎的華人區,春節期間,紅色的節日裝束點綴著沿街的店鋪、民宅,也點亮了海外游子的“中國心”。“路邊會掛紅燈籠、貼對聯,中超還會送‘福字,處處洋溢著中國春節的喜慶與溫馨。”
大年三十,楊李瓊跟3個朋友在家準備了豐盛的年夜飯,隔著7個小時的時差,大伙兒一起圍坐看完了整場春節聯歡晚會。“光吃飯少了點感覺,看春晚比較有氣氛,我們還會刷微博跟國內的網友一起討論。”楊李瓊告訴記者,劉德華紅裝獻唱,吳京、甄子丹PK中國功夫,機器人寫毛筆字,曲藝名家粉墨亮相……這幾個節目都給她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對戲曲、武術并不感興趣,或許是因為身處異國他鄉,尤其喜愛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節目。疫情之下,國內春晚融入了很多高科技元素,也是我們關注的亮點。”
大年初三,中法青年文化聯合會舉辦網絡晚會,晚會流程包括展示春節民俗、傳統美食以及中華武術、舞獅等表演項目,還設計了看圖猜中國城市名字等互動環節,眾多中法青年連線參加了活動。“我穿著漢服出鏡,給大家發紅包,過年的氛圍一下子就嗨起來了。我們不論在哪兒過年,都不會忘記關于中國的傳統印記、春節的文化符號、家鄉的民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