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處于“兩個百年”交匯點和“兩個大局”之下的特殊背景,決定了“十四五”規劃關乎國家發展的走向、關乎社會的長期穩定、關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乎黨的執政根基。保山市深入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云南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精神,關鍵在于適應新形勢、認識新市情、推進新發展。
準確理解把握新發展階段,切實找準保山發展新定位。深刻把握新發展階段的特點,不僅要善于順勢而為,把優勢轉化為動力,更要立足保山市情新內涵,找準發展新定位,圍繞建設“滇西輻射中心”“滇西工業重鎮”“滇西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加快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保山新格局。
準確理解把握新發展理念,積極謀劃保山發展新藍圖。立足保山的市情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貫穿于保山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全過程,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協調為內在要求、綠色為核心優勢、開放為最大機遇、共享為根本目的,運用戰略思維、系統觀念、科學方法,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做好“十三五”與“十四五”發展銜接;處理好對外開放與對接內需的關系,充分運用好邊疆開放和內需拉動兩個優勢;處理好戰略與戰術的關系,制定登高望遠、務實管用的高質量發展規劃。
準確理解把握新發展格局,研究制定保山發展新舉措。面向“十四五”以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認為保山的現代化應該是一個建設“滇西輻射中心”“滇西工業重鎮”“滇西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現代化新格局,并與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融合起來,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透過“邊疆、民族、山區、美麗”看到市情的新內涵、新優勢、新機遇,從保山的歷史進程中探尋發展邏輯,從大局大勢中探究發展趨勢,搶抓機遇、積極謀劃、主動作為,以有效舉措推動各項工作。
保山的邊疆性有突出的前沿開放優勢。與滇西其他州市對比,保山既有邊疆前沿優勢,又有跨境貿易基礎、雙向通道條件、產業發展實力。中央對云南的開放政策,不僅是全省的重大機遇,更是保山的重大機遇。“十四五”時期,我們將以全球視野、戰略眼光、開放思維、前沿理念,堅定不移推進滇西輻射中心建設,把保山建設成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支點、支撐云南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助推滇西一體化發展的新典范。
保山的民族性有獨特的人文環境優勢。民族性是保山人文精神的珍貴資源,是保山文化內涵的精彩部分,是保山市情的一大優勢。我們將堅持協調發展理念,著力發揮好政治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以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進步示范,為面向西南開放打牢穩定基礎。
保山的山區性有巨大的振興潛力優勢。保山山多壩少,山地面積占整個國土面積的92%,一度被稱為“典型的山區農業市”。“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把山區發展與鄉村振興統籌起來、與“四化”戰略統籌起來,做到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按照“六七八”保山鄉村振興模式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充分整合大型灌區建設、鄉村振興示范區、美麗鄉村等項目資源,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山區振興之路。
保山的美麗性有顯著的核心競爭優勢。保山境內有全國第二大熱氣田,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的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瀾滄江、怒江兩條跨國河流穿境而過,是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重大職責。“十四五”時期,保山綠色發展的優勢更為明顯,生態資源盈余將不斷加大。我們將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好自然環境優勢,積極探索建立經濟價值實現機制,以生態旅游、生物資源加工、大健康產業等為載體,走出一條生態文明的保山實踐之路。
高質量推進城市生態化,全面建設“滇西輻射中心”。全力推進滇西中心城市建設,以建設“山水田園城市、歷史文化名城、開放創新之城”的現代化大城市為重點,堅持好“十大標準”、處理好“十種關系”、實施好“十個先行試點”,千方百計做大城市規模、提升城市能級、拓展城市空間,推動發展空間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發展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發展支撐從農業向工業轉型、發展動能從傳統向創新轉換,全面形成以保山中心城市、騰沖城區“雙心引領”,以昌寧、龍陵、施甸“三城支撐”,以隆施昌一體化、騰龍一體化“兩線突破”,以美麗縣城、美麗鄉村、美麗壩區、美麗集鎮、美麗村莊“多點聯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全力推進滇西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滇西能源樞紐建設、滇西物流中心建設、滇西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把保山建設成為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支點、支撐云南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助推滇西一體化發展的新典范,在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滇西輻射中心”。
高質量推進工業聚集化,全面建設“滇西工業重鎮”。面向“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要突出工業化這個重點,高質量推進工業聚集化。優化提升“園中園”,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形成產業群。到“十四五”末,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000億元以上,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以上、增加值達410億元以上,培育5戶以上百億元產值企業,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增長5個百分點以上,初步建成“滇西工業重鎮”。
高質量推進農業規模化,全面建設“滇西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高質量推進保山農業現代化。堅持從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延伸到區域重大產業建設,從特色產業拓展延伸到優勢產業,從規模農業引領拓展延伸到品牌農業引領,從單一農業拓展延伸到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到“十四五”末,全市農業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中走在全省前列,初步建成“滇西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
高質量推進旅游品牌化,全面建設“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十四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把旅游業作為重點,高質量推進保山旅游品牌化。切實發揮保山處于大滇西旅游環線中心樞紐和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為發展方向,依托世界高黎貢山、世界地熱溫泉博物館、南方絲綢之路南亞廊道三大世界級資源,打響“世界高黎貢山·世界自然遺產—中國保山”旅游品牌,打造高黎貢山國際生態旅游區、騰沖國際康養度假區、滇西抗戰文化體驗區三張名片,建設“養身養心、美景美食、宜居宜游”的“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主動融入南亞、東南亞國家黃金旅游圈,探索建立與周邊國家文化旅游合作機制,積極拓展緬甸密支那、曼德勒、仰光等旅游環線。到“十四五”末,把文旅產業培育成千億級產業,全市旅游總收入、旅游人次年均增長保持10%以上,騰沖市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得到鞏固提升,隆陽區、龍陵縣、昌寧縣創建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成一批省級旅游度假區、一批旅游特色名鎮、特色名村,全市A級景區達100個以上、5A級景區2個以上、4A級景區15個以上、3A級景區40個以上,初步建成“滇西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